分享

古代汉语——古书注解及格律诗

 文清knz8gmcasf 2017-06-14
二、古书注解的类型
1、传
“传,传也,博释经义,传示后人。”
2、注
本义是灌注。唐·贾公彦《仪礼疏》:“注者,注义于经下,若水之注物也。” 段玉裁《说文注》:“解经以明其义曰注。”
广义的“注”包括传、笺、注、疏、正义、集解。凡是给前人著作作注解皆称为“注”。
3、笺
《说文》:“笺,表识书也。”笺是对传的再解释,是对经文和前人的注解有所阐发和补充而标注在旁边。
4、疏
疏是相对于“注”而言的,是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文,也解释注。如《周礼》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庄子》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
5、正义
意思是解释经传而得其正确的意义。其实与“疏”同实而异名。唐孔颖达作五经正义,实际上是疏。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的《孟子正义》都等于疏。
但,不是所有的正义都等于“疏”,如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并不是对注的注。
6、章句
即“离章辨句”,除了解释字、句外,还串讲文章大意,如赵歧《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孟子章句》中有“章指”专门解释每一章的大意。
7、集解、集注、集释
汇集前代各家注疏于一体,再加上自己的见解。如朱熹《诗集传》、《四书章句集注》。何晏的《论语集解》其中的“马曰”“包曰”“孔曰”是引用马融、包咸、孔安国的注,不标明“某曰”的才是何晏自己的见解。何晏在《论语集解·序》说:“集诸家之说,记其姓名;有不完者,颇为改易。”裴因《史记集解》,清郭庆藩《庄子集解》等。
~ 7 / 14 ~
三、古书注解的术语
1、曰、为、谓之——略等于“叫做”。
使用这三个术语时,被解释的词总是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这三个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2、谓——说的是,是指,是说。
被释词置“谓”前。与“谓之”不同,“谓”后面的话往往是常用来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喻、影射的事物。
3、貌,之貌——“······的样子”
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形容词或动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
4、犹——“等于说”
用“犹”的时候,往往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引申义训释本义。被释词与释词的意义只是近似而不完全相同。
5、之言,之为言——声训,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互释。
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作注释,也就是所谓“声训”。
段玉载:“凡云之言者,皆通其音义以为训诂。”
6、读为、读曰、读若、读如
共性:都是用来注明音读的。
个性:读为、读曰: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读若、读如:主要作用是注音,偶有用本字说明假借字。
7、当为、当作、本作
校勘术语,纠正错字。
段玉载:“当为者,定为形之误,声之误,而改其字。形近而讹谓之形之误,声近而讹谓之声之误。”
8、如字、破读
常用来注释多音字。“如字”是按通常的读音来读,按常用的意义来理解,并以此确定其词性。
改读一个字的读音,以确定其在句中的词义和词性,叫破读。
9、衍yán文,脱文,讹é文(譌é、舛chuán)——校勘术语
衍文:误增的字;简称“衍”,也叫“衍字”,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误加的文字。
脱文:本该有而误漏掉的字;简称“脱”(有时作“ ”或“夺”),也叫“夺字”,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脱落的文字。
讹文:写了错字。
五、古书注解的内容
1.注释字词句章指;(1)释词(2)串讲(3)概括大意汉赵歧《孟子章句》就是代表,每章后有“章指”,通释全章正文的大意。
2.注释典故;汉后,用典成风,有的句句用典。唐李善给《文选》作注,就是以注明典故来源见长的。
3.说明语法修辞;
4.增补史实;裴松之《三国志注》,郦道元《水经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的成就主要在于补充例证,增补史实。尤其是《水经注》价值超过原书。
5.阐明哲理。
~ 8 / 14 ~
句读:古人读书,一句话完了,常常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圆圈,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读时需要有一个停顿,就在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两者合称句读。实际上古人读书很少用读,主要是用句,所谓句读,基本只起断句作用,和现在通行的标点符号性质很不相同。
刻书加句读符号是从宋代才开始的,但是句读的提法早在宋代以前就有了。汉代的帛书就已经具备句读的雏形了。句读与标点符号有联系,也有区别。现在使用的标点符号分标号和点号两类,标号如引号、书名号、破折号等,点号如句号、逗号、顿号等。古代的句读是古人断句的标识。一般有三种。古人句读的标志,除了“。”“、”这两种符号以外,还有√ jué,《说文·亅jué部》:“√ ,鉤识也。”(大徐本,页267)据清人王筠考证,这是一个分章的标识(见《说文解字句读》卷二十四,页507,中华书局,1988),分章的标识也是一种句读标志。
白文:古代的典籍一般是没有标点的,比如《说文解字》大徐本,就是没有标点的版本,这种古籍称为“白文”。
标点古书的常识:
(一)字句必须能讲通(二)内容必须条符合情理(三)必须符合古代语法和音韵。
信达雅:
这三条标准是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来的。
翻译的起码要求是“信”,所谓“信”是指译文要原原本本地表达出古书的意思,即要忠实于原文。
其次是“达”,所谓“达”是指译文要顺达,要通畅,使人一看就明白。切忌用生涩隐晦朦胧的语言去翻译古书。
最後是“雅”,所谓“雅”是指译文要典雅,语言要有美感。
近体诗格律
一、 近体诗的发展
中国古代诗歌,除《诗经》、《楚辞》、童谣、民歌、民谣以外,可分为两大类:古诗和近体诗。古诗是汉朝和魏晋南北朝时盛行的一种诗歌形式,包括五言、七言、乐府诗等。古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古诗的特点是:句数字数不限,平仄、用韵、对仗都较自由。古诗也包括隋唐以后拟古诗(亦称“古风”、“古体诗”),如李白《蜀道难》。杜甫《咏怀》一百句等。
~ 9 / 14 ~
近体诗明显区别于古诗,萌芽于隋,成熟于唐。齐梁时期,诗人们发现汉语有四个声调,并且将这四个声调分为平仄两类:平声——平;上、去、入声——仄。写诗时,平仄交替使 用,使诗歌富于节律变化,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区别于古诗的新形式,这就是近体诗,其特点是:讲究平仄和对仗。
二、 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区别
(一)近体诗句数固定;古诗句数不定,长短不限。比如《孔雀东南飞》357句,是我国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100句;而晋傅玄的《杂言》诗只有2句;“雷隐隐感妾心,倾耳清听非车音。”
(二)近体诗押韵严格,古诗押韵较宽。
1、近体诗一般只押平声韵,古体诗则既可押平声韵 也可押仄声韵 。
2、近体诗不能“出韵 ”,古体诗用韵较宽。不能出韵,是指韵脚字必须是同一韵中的字,不能邻韵通押。
3、近体诗要求严格的平仄,而古诗不严格。
4、近体诗要求严格的对仗,古体诗不要求对仗。
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
(1)句数固定;
(2)押韵严格;
(3)讲究平仄;
(4)要求对仗。
三、近体诗的格律
(一)句数
近体诗句数固定,分律诗和绝句两种:律诗八句,绝句四句。
律诗分五律、七律、排律(长律)三种。
五律:五言八句。如王维《山居秋瞑》
七律:七言八句。如毛泽东《长征》
绝句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两种,皆四句。绝句亦称截句,乃截取五律或七律中的四句,可截取一四联、二三联、一二联、三四联。但不能截一三联或二四联。绝句的格律和律诗的格律完全相同,也要讲究平仄对仗。
律诗八句,分为四联,每联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律诗的四联依次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二)押韵
“韵”和“韵母”不同。韵母包括介音、主要元音和韵尾,韵只要求主要元音和韵尾。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的字属于同一个韵,可以互相押韵。比如:“兰,连 ,峦,三个字韵母不同,但却属于同一个韵。
平水韵:同用的一百零六韵,包括平声三十韵,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
出韵:每一首诗的韵脚都必须是“平水韵”中同一韵里的字,否则就叫“出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