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高宗连下的「十二道金牌」逼迫岳飞撤兵,面对岳家军10年心血将一夜梦碎,岳飞为什么不造反?

 一葉一如来 2017-06-14

回复「揭秘」,看欲罢不能,闻所未闻的野史奇谈


(图)连环画《十二道金牌》,王学成(绘)


相信不少宋粉们在读到宋金战和这段历史时,最感到扼腕叹息的莫过于宋高宗在岳家军北伐连战连胜的大好形势下,以十二道金牌急召岳飞班师,从而使“十年之功,废于一旦”(《宋史.岳飞传》)。由此,南宋失去了收复中原的最佳时机,也使得一代战神岳飞最终在无奈之下结束了自己军旅生涯中最为辉煌的篇章。从此以后,收复中原、迎回二圣就成了一个永恒的口号。正如同大诗人陆游所写的那样:“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直到宋蒙联合灭金之前,南宋的军队再也未能踏上中原故土。


十二道金牌的故事,发生于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当时,岳飞率领岳家军经过郾城、颖昌等多场恶仗,重创金军统帅完颜宗弼(即评书演义《说岳全传》中大名鼎鼎的金兀术)麾下的金军主力,大破金军王牌骑兵部队“拐子马”和“铁浮屠”。 宋军乘胜而进,一路向着开封长驱直入,杀到了距开封只有四十五里的朱仙镇(今河南开封市祥符区西南)。面对势不可挡的岳家军,完颜宗弼下令金军迅速将城内的钱财、宝物打包装车,并安排随军家属收拾一应细软,准备放弃中原,北撤燕京。而韩常等汉族官兵更是在私下商量好了,只等岳家军一来就交枪投降。岳飞也对接连取得的胜利感到欣喜异常,如今故都就在眼前,平生之志终于可以实现了。于是岳飞对将士们激动地说道:“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而。”(《宋史.岳飞传》)然而就在这时,开封城内一个不知名的书生拦住了准备弃城的宗弼。书生说:“自古未有权臣在内,而大将立功于外者。岳少保且不免,况欲成功乎?”(《宋史.岳飞传》)您听说过权臣在内而大将在外立功的先例吗?如今宋廷内有秦桧掣肘,外则岳飞孤军深入。现在岳飞想保命都不容易,又岂能北伐成功?一语惊醒梦中人。宗弼马上下令金军固守开封,静观其变。果然,不久之后,从临安接连发来的十二道金牌被递到了岳飞手上——高宗严令:撤军!


千百年来,一直都有人在探讨:假如岳飞抗命不遵,而是继续率领岳家军北上,是不是就能够收复中原,甚至直捣黄龙、攻灭金国呢?这一话题至今仍在很多网络论坛、贴吧当中被大家津津乐道。虽说历史不容假设,但历史的魅力也恰恰在于它给了人们无尽的想象空间。因此在这里,我们不妨略微分析一下,岳飞为什么不抗命?如果他抗命了,局势又将会怎样发展呢?


(图)电视剧《精忠岳飞》剧照


首先,我个人认为,岳飞动过抗命的念头。如果岳飞真的秉遵圣意,对高宗言听计从,那高宗又何须连发十二道金牌?所以,在刚接到第一道金牌的时候,岳飞也曾犹豫过。但他是岳飞,这注定了他不可能抗命。为什么?因为,岳飞从小是学着儒家经典长大的,他最喜欢的就是《春秋》当中那些宣扬仁义道德的故事,这使得岳飞自小就养成了忠心为国、正直敢为的性格品质。这样的岳飞,又怎么可能置朝廷的最高指示于不顾?何况一旦抗命,岳家军就成了叛军。即便岳飞不在乎自己声誉,但他又怎能忍心连累数万和自己朝夕相处、生死与共的将士?以报国为名而行叛国之事,这是他无论如何也不会去做的。


其次,我们再来谈谈如果岳飞执意继续北进,又将面临怎样的局势。第一,这次宋军北伐,是岳飞与韩世忠、张俊等部一齐发动的,但韩、张两军均未能取得理想的战果,被迫提前撤退,只有岳家军一路高歌猛进。虽然岳家军战果辉煌,但由于失去两支友军的配合,此时岳家军已成孤军,战线过长且兵力不足,各处新收复城池的守备力量也非常薄弱,官兵也十分疲惫。金军虽然屡遭惨败,但人数上仍有较大优势,且又是主场作战以逸待劳。如果宗弼下定决心孤注一掷集中力量反扑,岳家军能否维持住当前局势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第二,一旦岳飞抗命,岳家军就成了南宋叛军,南宋朝廷不仅会切断对岳家军的一切支援与供应,还极有可能调集其余野战部队进攻岳家军。到那时,金军攻于前,韩世忠、张俊攻于后,遭到前后夹击的岳家军又能有何建树,值得怀疑。第三,即便朝廷容忍岳飞抗命,以当时南宋的国力,又能否经得起与金国的长期全面战争?所以,今天有不少学者就认为,宋金两国是双雄对峙、实力相当,谁都很难吃掉对方。就像金军多次南下势如破竹但最终不得不北返一样,宋军北伐即便能够成功收复中原,但不一定能够固守此地。后来,南宋朝廷先后发动了隆兴北伐、开禧北伐,但无一例外均以失败告终。因此,就算岳飞不顾皇命继续北上,也未必能再写辉煌。


最后,我想说的是,有人说岳飞是愚忠,满脑子忠君思想,所以才会选择遵从皇命。其实,这么说实在是有失偏颇。确实,受限于时代,岳飞不可能不受“忠君爱国”思想的左右。毕竟他和大多数宋人一样,只能承认赵宋王朝是国家的合法代表,因而对于朝廷的最高指示,他也必须服从。如果今天你抗命,明天他违法,那整个国家岂不成了一盘散沙?如果没有赵宋王朝这面旗帜,如何稳定军心民心?如何激励三军将士?如何号召中原义军?但岳飞绝不是哪种一味服从的人。在南宋政权风雨飘摇之际,为求朝廷振作,他直言上书,为此得罪了当朝宰相汪伯彦与黄潜善,被罢官免职;当朝廷决意求和之时,他屡次苦谏,提醒皇上和约不可靠、金人不足信,为此不怕获罪于高宗,受到天子的猜忌;在接管刘家军一事中,为这支部队的大局着想,他不惜和当时红得发紫的张浚闹翻,遭到满朝非议。可见,岳飞的忠,是为国家大计,绝不是为了某个人。


(图)《岳飞抗金》,杨苇(绘)


岳飞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人,但“愚忠”从来就不是他的真实写照。之所以有人会对他有这种看法,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说岳全传》等评书演义的影响。《说岳全传》成书于清朝,在那个“避席畏闻文字狱,读书专为稻粱谋”的年代,加之岳飞的主要作战对象又是满人的老祖先女真人,故而作者不得不下大力气去塑造岳飞的“忠君”形象,以迎合统治者的心理需求。然而,历史不是演义。我们虽然尊重、喜爱这些深入人心的文学作品,但也要看到历史人物的真面貌、真形象。近年来,出现了一股诋毁岳飞、批判岳飞的歪风。在前面的讲述中,笔者之所以要花费如此多的笔墨,就是为了驳斥这一歪风。岳飞也好,还是他后面的孟珙、余玠、张世杰、文天祥也好,虽然他们的人生最后无一例外都是以悲剧收场,但他们却是我民族血液之铁、骨骼之钙。他们无一不是用自己的悲剧来彰显着人性的光辉和伟大,激励和感召着后辈一代又一代人在国家最危险的时候挺身而出、义无反顾。用鲁迅先生的话说,他们,是民族的脊梁。读史至此,唯有一声浩叹!


明代诗人、名臣李东阳曾愤慨地写了一首名为《金字牌》的词:“金字牌,从天来,将军恸哭班师回,士气郁怒声如雷。震边陲,幽蓟已覆无江淮。仇虏和,壮士死,天下事,安有此,国亡之,嗟晚矣!”面对十二道金牌,岳飞最终没有选择抗命。而正是这一选择,为其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或许,正是因为最后的结局是那样的凄惨而悲壮,岳飞的大名才会如此这般流芳百世,而那个令他最终梦碎的十二道金牌,则和它的主子一起,被人们遗臭万年。


*作者:林森,鱼羊秘史签约作者。历史学家、军事家,擅长用故事刻画、分析历史人物及事件,著有《谁将主宰未来天空》《金戈铁马之两宋烽烟录》《盛世余光》等历史、军事类专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