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心剧毒!食药监总局紧急通知:这种海鲜绝对不能吃!

 龙在天中 2017-06-15

近期,我国南方部分海域发生赤潮,国家食药监总局近日发布消费提示,建议消费者及餐饮单位尽量避免购买来自赤潮地区的贝类,如发现误食,出现中毒症状,请尽快就医。

6月8日,福建省海洋预报台官方网站发布的《福建沿海赤潮发生条件预测(2017年第41期)》中显示,据福建省赤潮灾害监视监测网报告,6月6日,泉州石狮市梅林码头附近海域(位于预警海区Ⅶ区)发现赤潮,面积约2平方公里,赤潮水体呈暗红色,呈片状分布。

赤潮发生时,常常在海洋或湖面上形成一大片红色景象,它是水中的一些细菌、原生动物和浮游植物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或高度聚集从而引起水体变色现象。

据介绍,赤潮生物第一优势种为链状亚历山大藻,该藻种可产生 麻痹性贝毒。麻痹性贝类毒素是我国海洋赤潮毒素中最常见的毒素之一,其毒性极强,尚无特效的解毒方法。

人一旦食用含有此毒素的贝类,可引起人体神经肌肉麻痹,轻者出现口唇麻木和刺痛感、四肢肌肉麻痹等症状,重者可导致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对于轻微的毒素、重金属等,人体可以自行排解。因此提醒海鲜爱好者,尽量不要经常吃、大量吃。如发现误食,出现中毒症状,要马上拨打120,尽快到医院处理。

食药部门提醒各经营企业、餐饮单位、消费者,在购买贝类等水产品时,应 选择大型、正规的超市或市场购买,尽量避免购买来自赤潮地区的贝类。沿海地区的消费者 在毒素暴发高峰期不要采捕和购买食用野生的贝类。

同时在 烹饪贝类时,一定要煮熟煮透,高温下会大大降低微生物污染所造成的食源性风险;避免食用贝类周边内脏、生殖器及卵子等发黑的部位;尽量减少食用频率,单次食用量不宜太多。蔬菜水果等含维生素C较多,多吃有助于肝脏排毒、加快毒素分解;牛奶、米汤等也可以保护胃肠道,因此在吃海鲜之前吃蔬果、喝点米汤,或可起到轻微的缓解之效。

据悉,2016年,广东沿海共发现赤潮13次,累计面积约为944.31平方公里,为2006年以来累计面积最多的年份。其中,发生在湛江市鉴江河口以南至东海岛龙海天对出海域的赤潮发生面积最大,为300平方公里;发生在惠州市大亚湾北部至深圳市大水坑湾海域、惠州市平海湾海域、惠州市东山海附近至汕尾市小漠对出海域的赤潮面积持续时间最长,共67天。

2015年,珠海发生赤潮情况。资料图

请转告喜欢吃海鲜的朋友,注意海洋与气象部门的实时预报、报告,切忌随意采食野生贝类,切勿贪小便宜购买或食用来路不明的海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