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昨日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发布福建平潭流水海域检出有毒链状裸甲藻后,今天平潭再次发布——流水海域采集的牡蛎样品中检出麻痹性贝毒超标,该毒素具有较高危害性,且烹煮不能消除。 2017年第21期福建省赤潮灾害信息 16日,福建赤潮灾害信息公告中,要求平潭综合实验区农村发展局立即关闭检出贝毒的养殖生产区,同时做好信息公开。 什么是贝毒,“贝类所含的毒素其实并非由贝类自身产生的,而是被其摄食的微藻(主要是甲藻,其次是硅藻)或菌类所产生的,在贝类的体内积聚至足够浓度后才会发生中毒事件。 由赤潮引发的赤潮毒素统称贝毒,目前确定有10余种贝毒,其毒素比眼镜蛇毒素高80倍,比一般的麻醉剂,如普鲁卡因、可卡因还强10万多倍。贝毒中毒症状为:初期唇舌麻木,发展到四肢麻木,并伴有头晕、恶心、胸闷、站立不稳、腹痛、呕吐等,严重者出现昏迷,呼吸困难。 根据中毒后所产生的症状,科学家把贝毒分为六大类,分别是:记忆缺失性贝毒、腹泻性贝毒、神经性贝毒、麻痹性贝毒和氨代螺旋酸贝类毒。”这次我们平潭涉及的就是麻痹性贝毒。 平潭检出麻痹性贝毒超标通知 通知要求,流入市场的牡蛎全部下架,暂停销售、制售。市民若有误食中毒现象,也要及时报告。 今年平潭流水海域出现过的赤潮 赤潮分为无毒和有毒,有毒赤潮灾害已纳入全省海域监测工作,包括平潭海域在内都有重点监测点,所以大家无需太过恐慌,检测到有毒赤潮藻类后,大家及时了解公开信息,互相转告,避免误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