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从河南具茨山岩画谈起新解中原三皇五帝传说

 三峰山房 2017-06-15

 

四、石文化《河图》记载;

 

    在具茨山岩画中有许多描写具茨山“河图”的内容,这些“河图”内容分布在具茨山的每一条山冈中。而且,每个“河图”都雕刻在大石头上。它们反映造型基本一样,但是具体内容各不相同,雕刻的“河图”有多有少,连接的手法基本相同。在具茨山地区发现的“河图”非常之多,是全国岩画非常之少见。查找具茨山地区的大量民间传说,发现这些“河图”与原始社会的“三皇五帝”有着非常亲密的关系,都是与具茨山地区治水有关。那么,都是些什么传说让我们这样重视呢?听我细细给你们道来。

 

[转载]从河南具茨山岩画谈起 <wbr> <wbr> <wbr>新解中原三皇五帝传说

    研究发现;具茨山的“石头文化”记载主要是《河图》文化,关于河图文化,实际是原始人长期抗洪救灾的水文化记录,新石器早期人们根据具茨山治理水文化的经验,就开始了《河图》的描述和总结。其中就有我们常说的“女娲补天”这个故事。它是具茨山地区最早的治理洪水传说。

    《淮南子·天文训》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翻译过来意思就是:“从前,共工部落氏族与颛顼部落为了争做最大的具茨山统治者(天帝)。结果,共工被颛顼在具茨山地区(巩义市一带)战斗最中惨败,最终被赶出了具茨山地区。共工愤怒地把头撞击不周山,结果支撑着天的柱子被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日、月、星辰也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流水和泥沙都向这里汇集,于是就产生了具茨山“女娲补天”的故事。这就是最早的基础上地区治水原因。

    《竹书纪年》:“东海外有山曰天台,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台,羽人所居。天台者,神鳌背负之山也,浮游海内,不纪经年。惟女娲斩鳌足而立四极,见仙山无着,乃移于琅琊之滨。”新石器时期,具茨山以东就是大海,所以为“东海”。《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lǎn)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翻译:远古之时,支撑天地四方的四根柱子坍塌了,大地开裂;天不能普遍覆盖万物,地不能全面地容载万物;火势蔓延而不能熄灭,水势浩大而不能停止;凶猛的野兽吃掉善良的百姓,凶猛的禽鸟用爪子抓取老人和小孩。于是,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砍断海中巨龟的脚来做撑起四方的柱子,杀死黑龙来拯救中国,用芦灰来堵塞洪水。天空被修补了,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竖立了起来,洪水退去,中国的大地上恢复了平静;凶猛的鸟兽都死了,善良的百姓存活下来。天圆地方众所周知,但为何是背地而不是背天呢?

    女娲,具茨山“华胥国”的继承人。她不忍被洪水逼迫下的人们艰苦生存状况,于是就在具茨山地区用“五色石” 炼石,用来补天使用。她折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最终使人类始得以安居。

    共工氏,中国上古传说中人物。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许锦晶曰:共工,帝直也)。共工氏和神农氏应该是同一时代的人物,也是为具茨山地区做出重要贡献的人。他发明的筑堤蓄水经验,是具茨山地区治理洪水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现在,具茨山地区还存在着它筑堤遗迹。

    所以,在具茨山地区,有关治理河水的故事就非常之多。因此,《河图》的雕刻在具茨山地区的山岗上到处都能所见。这与中国历史上关于“河图”的传说不谋而合。

    如果按照现在发现的《河图》岩画连接来看,我们发现这是一个超出具茨山范围的《连山》传说了。它们经过伏牛山脉的曲折变化,经过现在的禹州、方城、叶县、泌阳、平顶山、最后达到南阳。呈现了一条工程宏大的“造田”运动,这在新石器时期是一项了不起的工程。比现在的三峡工程要伟大的多。关于《连山》的看法,这里不再表述,后面章节将有专门论述。

    到了“五帝”时期,黄帝时代的发展,是具茨山地区又出现了许多治理洪水的故事,这其中就有黄帝登具茨山的故事。《太平寰宇记》:大隗山即具茨山也。黄帝登具茨之山,升于洪堤之上,受神芝图于黄盖童子,即是山也。潩水源出此。这里说的洪堤就是原始人在具茨山为治理洪水而建立的一种石堤,主要用来防洪。

    到了大禹阶段,具茨山地区又发生了“大禹治水”的故事,看起来具茨山人真的还与水的“河图”分不开的了。这些传说故事,说明一个问题,这就是“河图”真的在具茨山地区实际存在。那么,我们今天所发现的具茨山地区《河图》岩画,就是证明这一传说的真实性。新石器时期“三皇五帝”留下的传说是真的,它不是人们毫无根据的凭空捏造。“河图’,它既是一幅真实的图画,又是一部真实的治理水道的说明,它不但象形的记录了当时人们在具茨山地区治理山水的内容,还诉说了几千年来原始人治理洪水的各种故事。

    《河图》,是一部伟大的“石头文化”记录。《河图》,又是一部《连山》文化的连续。当你读懂了它的英雄事迹后,你就真正理解了《河图》的“石头文化”记录。

    《史记.封禅书》说:“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这说明“河图”的起源就在具茨山地区。通过具茨山地区的“石头文化”记录分析,“河图”就是上古文化的一种具体体现。是(花)华文化起源的真正开始。当我们谈论“中华文明起源”的时候,就是以具茨山地区的“河图”创造为主要根据。

    具茨山地区发现的《河图》雕刻,可以看做是上古人类最实用的图书。据中国经典文献传说记载;《河图》就是我国具茨山地区最早的上古文化“石头图书”。它们绝对称得起是新石器时期“三皇五帝”遗留下来的产物。

    《补史记 · 三皇本纪》说:伏羲“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伏羲时代,人类已经感到“结绳”记事不适应了,这才创造了“书契”这种记录方法。所谓“书契”,就是在坚硬的石头上雕琢、刻划图符的方式,记录当时象形、描述的故事图案。这些故事图案,就是描述当时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的具体内容。

    《河图》最早见于《尚书·顾命篇》。《尚书·顾命篇》记述周康王即位时的陈设时写道:“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壁、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说一种雕刻在石头上的“河图”陈列在大殿东墙前的席上。可见周康王对“河图”的爱惜和保护。

    三皇五帝时期,是“石文化”创造发展时期,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之说,就是与“河图”雕刻描述有关。“看图解说”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记录方法。人们看着大石头上雕刻的图案,就能娓娓道来其中的故事。《尚书·顾命篇》的《河图》古籍,我认为;应是一部具茨山地区“石头文化”流传的《河图》解说。不过这时候的《河图》古籍,应该是对《河图》“石头文化”的文字再描述罢了。它还不能说是真正的《河图》记录。

   《易·系辞上》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论语·子罕》载:“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说“河图”出现,是原始人在具茨山开山造田产生的产物,是石头文化雕刻的一种描述说明。“图”因河而起,“泉”为河之源。描述河的起源发展,就必须有象形的描述,于是乎就有了“河图”之雕刻。在具茨山地区“河图”比比皆是,它的泉水就是河的发源地。原始人发现了河的起源,知道利用河的流向去改造环境。因此,华胥氏(花)华的部落,在“风”姓领导下,开始了具茨山地区的河水改造治理工作。他们发动大批的华胥民众,把具茨山地区的沟沟岗岗走了个遍,开发治理着具茨山地区。人们把开发过的河水线路用“图”把它说明。让后人时刻知道,这里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它的流向是怎么走的,这就是“河图”产生的原因。也是“风”姓圣人留给我们的唯一方法。

    那么,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史记》所载的《河图》,应该有许多出处,并非古人伪造之书。它极可能就是具茨山地区传说中的各种“河图”记录集成,也是千万年来,原始具茨山人积累起来的治理河水宝贵经验和方法。没有它的经验指导,就不可能把阻挡伊洛河和黄河之中的“龙门”掘开。因此,这是一部不可多得治理河水的古书,也是中国新石器时期“石头文化”的无价瑰宝。

    在古代,《道藏》收存了大量记述原始文化的图书,两汉以来称之为谶书。对谶书的来源,《论衡校释·卷二六至三十附篇》说:“孔子将死,遗谶书。众经引义三苍曰:‘谶,秘密书也’,出《河图。》’”。由此可知,《河图》应是前代所传留下来秘不示人的国家图书档案,其中谶讳图书就出自《河图》。

    历史上,《尚书·顾命篇》、《易·系辞上》、《史记》、《左传》都有对《河图》有着密切的提示,并且说明是从三皇古书记载中得来的。但是,他们并没有对《河图》内容的描述进一步阐述,说明这些三皇古书的历史记载也是有很多失传。因为年代非常久远,再经过“甲骨文”历史的发展演变,许多原来藏在大山里的“石头文化”已经没人注意,许多关于《河图》象形的传说也就因此中断。因此,中国古代书籍关于《河图》的记录,都是语言不详的提到。但是,具体的《河图》内容,已是无从考证了。以致许多后世研究者对其《河图》的真假有无、形制、内容发生了各自的推理想象,把一部真正的《河图》传说,演变为各圆其说的夸夸其谈。

    今天,有人把《河图》的故事穿凿附会,解释为星象、八卦、谶书、术数,使《河图》传说变成了深奥高等的数论、天文运演和迷信编织。将原始人的思维观念等同于现代人类,引入了荒诞不经,否定了数百万年来人类思想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的自然史观。

    清初著名学者黄宗羲说;“《河图》应该是一部地图式的方志图书”。我认为他讲的有道理。从目前具茨山地区发现的《河图》来看,大部分都是地图式的象形描述,个别里面有“泉”、“渠”、“田”、“ 洪堤”、“瀑布”、“关口”的象形字外,“图”解就是一种最直接的物象形描绘。在这里,老祖宗真的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看图识字的道理,让现代的中国人重新去感受、认识这种真实的大自然遗迹。中国最早的一部图书就是《山海经》,它只有图画而没有文字,人们把图画当作故事内容讲,图书,图书就是这样叫起来的,这就是中国典型的“看图说文”。那么,具茨山发现的许多大石头上雕刻的《河图》,就是原始社会的最早图书。它和《山海经》反映的方法,有同工异曲之妙用。不同的是《山海经》描述的内容,要比《河图》时期晚的多多了。

   《周礼·春官》说:“外史 ……掌三皇五帝之书”,依其记载,“三皇五帝”时代的图书,应该是“石头文化”的《河图》《连山》类型。

    具茨山地区发现的史前岩画,学者们公认是原始时期,人类雕刻在岩石上的史书。但是,面对这些扑朔迷离的岩画图像符号,许多人认为它们“奇险不可识,不知其为何语”。对此,我们说:“走前人走过的路,也是一种回味。”正因为无知,我们才去研究它。总不能以现在尚无法破译岩画图像语言,就去否定具茨山岩画不是史前文化,埋没这一历史事实,让客观存在的历史见证毁坏于民间。

    《礼纬·含文嘉》载:“伏羲德洽上下,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河图》、《洛书》。”《汉书·五行志》载;“刘歆以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具茨山《河图》的出现,说明了具茨山地区的“石头文化”记录的真实性。

    沿着伏牛山脉,我们看到大范围的出现类似具茨山岩画,说明这一地区已经达到史前“石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它们由原来的单一“图画解说”逐步在过渡到“象形文字”的。把带有“象形会意”的本能柔和在了石头上来。

    关于具茨山治水故事《水经注》中有这样记载:“黄帝登具茨之山,升于洪堤上,受《神芝图》于华盖童子。即是山也。”“洪堤”是共工治理山水经常用的一种手段。可见黄帝时期对治理具茨山的水是多么的重要啊。

    虞书《尧典第一》中这样说:“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佥曰:“於!鲧哉。”帝曰:“吁!咈哉,方命圮族。”岳曰:“异哉!试可乃已。帝曰“往,钦哉!”九载,绩用弗成。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岳曰:“否德忝帝位。”曰:“明明扬侧陋。”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这就是具茨山地区最早的商量治水的记录。

    我们说过,具茨山地区周围原来是一片很大的海。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他征求各个部落首领意见:准备选派一位治理洪水的领导?首领们就推荐了鲧。

    但是,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在具茨山没有比鲧更合适治理水患的人才了,你就试试吧!”尧最后勉强同意大家的意见。

    鲧花了九年的时间治水,最后还是没有把洪水制服。他就偷了天上叫息灢的土,这种土可以自生自长。天帝知道了,大怒,命令火神将鲧处死,鲧临死前嘱咐儿子“一定要把水治好”。

    禹为了改变他父亲的治水方法,观察总结了具茨山地区的各种治理河水的经验,这其中最大的经验就是《河图》的研究,通过分析研究,禹决定在洛阳的“龙门山”上,把从伊洛河到黄河的聚居处凿开一个口子,让河水从黄河里面流出。于是,他带领具茨山地区的各个民族,齐心协力的努力奋斗,挖通了九条河。为达到治理洪水的目的,大禹打开了阻挡黄河的龙门山,终于把洪水从龙门口放了出来。再也没有原来看到的洪水滔滔局面了,“华胥之渚”从此就永远的不再存在,洛阳地区成了一个富饶繁荣的新地区了。这就是中原地区广为流传的家喻户晓的《大禹凿龙门》的故事传说。

    在大禹治水时期,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具茨山地区流传,就是《大禹三过家门》的故事。说大禹在介于太室山和少室山之间的轩辕山打出一条疏洪泄流的通道。他顾不得回家,便于妻子涂山氏约定,以击鼓为号,把饭送到山上。为了加快挖山的速度,他化为一头神力无比的大黑熊,连推带扒,很快就把山挖掉了大半。正干的起劲时,一块劈山崩裂的石头误触皮鼓,禹妻闻听鼓声,连忙烧火做饭。当她拖着已怀孕的笨身子送饭到山上时,东张西望不见丈夫踪影,却见一头威猛的大黑熊在跳跃奔忙,吓得扭头就跑,大禹见此情景,顾不得变回原形就冲妻子追去,妻子受到惊吓,顷刻间化作一块巨石。大禹大声呼唤着妻子和将要出生的孩子,只听一声巨响,巨石突然开裂,从中蹦出一个婴儿,这就是禹的儿子启。于是后人便称这块裂开的巨石为“启母石”。

    至今嵩山、巩义、禹州、登封、荥阳、新密、郑州、新郑一带还流传着许多有关大禹治水的动人故事。而且这些治水故事,都是与具茨山发现的《河图》有关。 

    下面是具茨山地区发现的各种治水《河图》,供朋友们研究参考。

[转载]从河南具茨山岩画谈起 <wbr> <wbr> <wbr>新解中原三皇五帝传说

[转载]从河南具茨山岩画谈起 <wbr> <wbr> <wbr>新解中原三皇五帝传说

[转载]从河南具茨山岩画谈起 <wbr> <wbr> <wbr>新解中原三皇五帝传说

[转载]从河南具茨山岩画谈起 <wbr> <wbr> <wbr>新解中原三皇五帝传说

[转载]从河南具茨山岩画谈起 <wbr> <wbr> <wbr>新解中原三皇五帝传说

[转载]从河南具茨山岩画谈起 <wbr> <wbr> <wbr>新解中原三皇五帝传说

[转载]从河南具茨山岩画谈起 <wbr> <wbr> <wbr>新解中原三皇五帝传说

[转载]从河南具茨山岩画谈起 <wbr> <wbr> <wbr>新解中原三皇五帝传说

[转载]从河南具茨山岩画谈起 <wbr> <wbr> <wbr>新解中原三皇五帝传说


[转载]从河南具茨山岩画谈起 <wbr> <wbr> <wbr>新解中原三皇五帝传说

[转载]从河南具茨山岩画谈起 <wbr> <wbr> <wbr>新解中原三皇五帝传说

[转载]从河南具茨山岩画谈起 <wbr> <wbr> <wbr>新解中原三皇五帝传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