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当道医学:天人合一道解胃经解溪穴第二十一

 乐山有大佛 2017-06-15


今天讲胃经的经穴解溪穴。

解溪穴出自《灵枢本输第二》:胃出于厉兑------行于解溪,解溪,上冲阳一寸半陷者中也,为经解溪在踝区,踝关节前面中央凹陷中。

解溪穴为胃经五腧穴之经穴,五行属火,胃经为土,此穴为火,是为土中火。传统针法以此穴补胃经之虚,生土,为土之母穴,虚则补其母,所以取解溪穴补不足。但我们这个道医体系的针法补胃经之虚主要取足三里。

解溪穴名传统上解释主要为:此穴位于足腕陷上系鞋带之处,解之而开,故名为解,其穴下陷位两筋之间凹陷如溪谷,故名解溪;故又名鞋带穴。又有医家认为解溪之解,其音非念解jie(三声),当念xie(四声),《现代汉语大辞典》解释解xie为物体相连接的地方因为解溪穴位于足腕与下肢关节相连接的地方,故名为解(xie)溪这个解释比前者解释为解鞋带的地方靠谱,但是也没有深入此穴之重点,解释偏浅,全身位于关节之相接的穴位不少,为什么都不名解,而只此穴名为解?


想深入明白其中道理,需要深入《内经》,并联系《周易》之易理可以解释其秘。首先,看古代《玉篇》:解,接中也”。接中意为两端相接的中点《汉书贾谊传》解,支节也。支节,节与节之间的交接点,引申到人体,为肢节之间解字在内经出现比较多,其意较多《灵枢九针论》野者,人之节解皮肤之间。何谓节解,古解与骱通用,骱:骨节间相接之处,即关节也。《灵枢九针论》八风伤人,内舍于骨解、腰脊、腠理之间为深痹也。此处骨解为骨关节之间的缝隙《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此处肩解为肩关节之间相接的地方。

从上段《内经》经文可知,解为关节之间。而解溪也在足部与下肢关节之间的凹陷处,故为解溪穴。但何以在胃经上关节交接处以解为穴名呢?因为其它地方也有很多穴位位于关节交接的地方,比如曲泽、尺泽曲泉、阴谷、委中《周易》里八卦对应人体脏腑,艮为胃,在自然界,艮为山,也就是说我们人体里的胃为自然界里的大山。在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里面,盘古大神天人合一其身化为天地之间的万物,其死后骨节为山林骨节由筋骨构成,筋属木为林,骨呢为山,故骨节为山林。《灵枢邪客》: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高山、山石、小山,皆为艮为山,这些山在人体为肩膝等关节、高骨。而艮为人体的胃,所以在胃经五腧穴的解溪穴关节处以解来名胃经五腧穴之关节。解,关节之交接处也。

如若不从《周易》万物类象,《内经》天人合一的角度就不好明白此穴命名的真意。古圣腧穴之命名,实有天人合一、人法自然天地之玄机。所以我的这些解穴系列,名为天人合一道解经穴,就是这个道理。

解为两关节之间的连接处而关节为自然界的山石,两关节之间在自然界为两山之间的空谷,古代把两山之间的小河称为溪,故称解溪胃为艮为山,为一身关节之所主,故解溪善治疗关节疾病我们知道中医有八会,比如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气会膻中,府会中脘等,那么一身关节当会于解溪首先解溪善于治疗足腕关节疾病,比如足踝关节周围组织扭伤疼痛,可以解溪配伍扭伤部位附近的穴位比如昆仑、丘墟、中封、商丘等同用针刺留针同时可以让患者活动关节以疏通气血当然,足腕关节炎也可以取用

解溪又善于治疗手腕关节损伤一般是左手腕损伤取右解溪,右则取左解溪此左右交叉对应取穴左病取右,右病取左。解溪本身善治关节疾病,又有左右上下之十字交叉对应,故多效。《周易》里面,艮为手,震为足所以手部关节的疾病也可以斟酌取胃经解溪穴。

解溪治疗肩关节炎,取患侧对面的解溪穴直刺一寸,重手法行针强刺激,同时可以让患者活动肩关节做上下内外的运动为中,寄予四隅四肢也四肢关节皆可主治善疗周身关节活动不利。解溪通利关节之功又善于治疗偏瘫,膝腿无力

解溪五行属火,火为南方心,性热,主血络中气血之运行心之神明。解溪如取泻法则能泻胃火之上炎,而具有泄热降逆的作用,用于胃火上攻导致的牙龈肿痛、咽喉肿痛、胃火迫血妄行之鼻衄、齿衄、扁桃体红肿热痛等症其清热泻火的作用也可用于胃热循经上扰头部神明,导致心烦失眠,甚则阳明热极发狂,神昏谵语——以此穴为胃经火穴,火主神明也。故胃热胃火祸及神明,可取此胃经之火穴

胃火伤津容易导致大便秘结,可用解溪配合内庭穴泻火滋阴,治疗便秘腹胀内庭穴为胃经水穴,善清热养阴和降阳明也此二穴配伍用泻法也可用于酒糟鼻的治疗酒糟鼻多鼻红络赤而怒张,为胃经之热瘀,取解溪火穴可清热凉血,可通络活血。

以解溪为胃中火穴,与心相通相应,心主运行血液,故解溪之火穴可通经活络,治疗胃府或胃经区域之血瘀不行如若配伍心包络之劳宫穴,可以清胃活血止痛,用于胃部气血淤滞之疼痛或刺痛难忍。此二穴配伍浑然天成,活血化瘀相辅相成,如再配伍足三里也能治疗厥阴心包瘀血导致的心胸刺痛,心悸,以足三里善治“胸中瘀血支满”。此三穴为我临床治疗心胃血瘀的常用妙穴

解溪又善治疗脾胃不和导致的痰热之症。胃盛易于生热,脾虚往往生痰,痰热互结可以取丰隆配解溪穴同用如若痰多壅肺而咳嗽,肺气不宣,阳明不降,可配伍肺经经渠穴或列缺、鱼际宣肺化痰。其化痰之功又可以治疗梅核气梅核气往往为肝郁脾虚,脾胃不和内生痰湿,痰湿与肝郁之气滞互结于咽部,可以解溪配伍玉英疏肝理气利咽。

解溪和胃清热、活络通经之效,能治疗阳明头痛。阳明头痛多为脾不能升清胃不能降浊导致。阳明浊气常常逆而不降,导致额头、眉棱骨胀痛,伴恶心、纳谷不香,疲乏、睡眠不好或空气不流通时头痛加重,可以取解溪配伍厉兑穴同用,治疗以和胃降浊,通络止痛为主。

《千金方》解溪主口痛、啮【niè】舌啮,噬也,用嘴咬的意思。啮舌为牙齿经常不经意间舌体或口唇口痛为胃火导致的口舌生疮疼痛皆阳明有热所致。

《针灸甲乙经》解溪主胃热谵语。这个是解溪清热安神的作用,为《伤寒论》之阳明热证。

又主腹胀满,为解溪穴和胃降气、消食的作用。胃阳腐熟水谷的作用,全奈解溪土中火,火有化物之功,如若胃寒不化,可灸之《甲乙经》解溪主善噫,《图翼》主气逆发噎将死,灸之效噫者,胃气上逆也解溪穴和胃降气的作用内庭、陷谷、冲阳、解溪、足三里五穴从古籍主治看,皆有和胃降气的作用并且厉兑、内庭、陷谷、解溪、三里五穴皆有清胃热泻胃火的作用。

《甲乙经》解溪主头眩痛。《针灸大成》解溪主头风目眩。这个头风目眩非肝风内动之眩。临床上有这样一种脉证,人迎三盛有力,胃经气盛,脉口弦细而弱,肝血亏虚,此为阳明不降而厥阴气血不升,肝经气血不能上升荣养巅顶头窍,则眩晕欲扑眼黑。阳明胃经为三阳之阖,厥阴肝经为三阴之阖,二者阴阳交错,临床患病往往互相影响可取解溪、中冲等穴治疗

《医宗金鉴》主头痛目眩悲泣、癫狂、惊悸怔忡等症肺气虚则悲,多为脾土气虚不能生肺金之气。而脾土之气虚多为脾胃不和,胃不降脾不升,故可取解溪之火穴经气,从阳引阴别行于脾肺,而补太阴气虚,可配伍膻中补益肺气,再取肺经火穴鱼际而补之。火为南方神明,主喜悦故,能治情志悲伤。其主惊悸怔忡,此穴为土中火,火穴与心相关。胃与手厥阴心包互为别通,阳明胃经盛心包经虚而气血不足之心悸怔忡,配心包内关同用,临床人迎三盛,大脉口三倍,脉口细弱常见脾胃不和,心脾气血两虚之证。

又主阳明不降,下肢寒凉,可引胃火下行也。

《甲乙经》:白膜覆珠,瞳子无所见,解溪主之火为离卦,离为目为光明。如果辨证有脾胃不和或者胃热因素,可取解溪穴,可同时配伍胆经光明络穴同用此病症当为白内障。

总结解溪穴作用为:五行为火,故能泻火降逆;火与心相关,故善通行血络,主治瘀血不行的病症;火主心神,故又善清胃而安神;火能化物,故善和胃消食;脾胃不和内生痰热,又善清化热痰。解为关节之间,故又善主治关节疾病

以上配伍皆依据祝氏道医的十二经脉太极对立升降的正负运行临床配穴,如果能辨证无误而选用其疗效远远好于传统配穴

解溪穴到此下一穴讲足三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