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瓷器的分类和陶与瓷的关系

 昵称98P5Y 2017-06-15

关于“陶瓷”的内涵有几种不同的理解,就中国历代的研究对象而言,最广泛的陶瓷概念是指举凡一切以各种粘土、瓷土为原料,经火烧成的器物,它包括了各类陶器、瓷器,还有缸胎器以及砖、瓦等陶制建筑材料,明末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叙述陶瓷手工业的《陶埏》篇就涵盖了上述诸多方面的内容。一般所称之“陶瓷”,从字面上理解应该是指陶器和瓷器,即英文之“Pottery”和“Porcelain”。更狭义一些对陶瓷的理解,是专指瓷器,在日常生活中常可以见到。从目前中国考古学学科分类习惯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陶瓷器的主要研究对象应该是瓷器,兼及部分与瓷器关系十分密切的陶器,如高温陶器、釉陶等。典型的早期粘土类陶器如红陶、灰陶等一般归入史前考古学的研究范畴。

 

一、陶器和瓷器的区分

 

陶器和瓷器至少在原料、烧成、质感等几个方面存在看本质的差异:

 

1.瓷器的胎质是瓷石(主要成份是石英和绢云母)或高岭土(主要成份是氧化铝含量较高的高岭石,化学组成为 Al4[Si4O10](OH)8);陶器的胎一般都是粘土,只有白陶和印纹硬陶等少数陶种的胎体中含有瓷石或高岭土成份。这是二者在胎质方面、也是最本质的不同。

 

2.瓷器表面一般都施有高温烧成的玻璃质釉;陶器一般不施釉,有些陶器的表面有低温

铅釉。这是二者在外观上的一个重要差别。

 

3.瓷器必须经过高温焙烧瓷胎才能烧结,由于各地瓷土的化学成份不同,瓷胎烧结所需要的温度也不尽相同,但一般都要在 1200°C 左右或以上;陶器的烧成温度比较低,除白陶和印纹硬等特殊陶种陶外,其它陶种的烧成温度不能超过 1000°C,否则即会呈熔态。

 4.瓷胎烧结后吸水率为 0—0.5%,即不吸水或基本不吸水,扣击瓷胎,声音清脆悦耳;

陶胎一般都吸水,叩击时声音哑然。

 

5.陶器和瓷器的胎色也有明显的差别,以早期越窑为代表的南方青瓷正式烧成以后瓷胎

一般是青灰或灰白色,后来由于原料产地变迁而导致的瓷土化学成份的变化以及胎土淘洗的日益精细,瓷胎一般为白色;陶胎因粘土本身成份以及烧成过程中窑室气氛的差别,会呈现出红、红褐、灰、灰黄、黑、白等不同色调。

 

6.薄层的瓷胎可以微透光,即瓷胎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当然这并不绝对,还要看具体

的不同窑场所使用的不同瓷土的不同化学成份,比如同属于五代时期的白瓷,景德镇窑所产者即透光,而定窑所产者却不透光),陶胎则不具有透光性,如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虽然胎体薄如卵壳,但仍不透光。

 

在以上 6 点中,以前 4 点最为重要,即从是否为瓷质胎、是否施高温釉、吸水性大小、

烧成温度高低等方面把中国历代的陶瓷器分成了陶器和瓷器两大种群。这是中国古陶瓷研究界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安金槐先生认为:“广义的说,只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就可以算是瓷器:(一)胎骨是用高岭土作成的,有的胎骨也羼有石英或长石等粉末。(二)有光亮的釉。(三)质坚硬、火候高,叩之作金石声。(四)胎骨不吸水分”。这也是我国古陶瓷研究界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

 

二、陶器与瓷器的关系

 

商周灰陶秦汉及历代陶俑、陶明器和日用陶器-------------现代陶器

 

史前陶器 ---------汉釉陶唐三彩及历代釉陶现代釉陶印纹硬陶---------历代缸

 

胎器、明清紫砂器--------------原始瓷器正式的青瓷和黑瓷历代优质青瓷和黑瓷---

 

历代优质白瓷颜色釉瓷----现代瓷器历代彩绘瓷(青花、五彩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