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一点转化意识——高三作文问道(4)(徐飞)

 启程的男孩 2017-06-15

孩子,你说你平时写作文还不错,曾经还获得省作文大赛一等奖,但奇怪的是,你能写好两小时的竞赛作文,却不能写好一小时左右的应试作文。你一脸茫然,不知症结在哪里。

我看过你的应试作文,有想法,只是表达有些粗率。你说,这是考场急就篇,根本没有时间精心打磨。是的,应试作文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更考查你在短时间内的才情发挥。作文考试的一次性,要求你要根据规定的题目,在规定的时空里,完成自己的最佳作品。作文考试,对每位考生而言,都是一项具有竞技性的挑战。

你似乎更适合慢慢打磨,不大适应快速写作。一方面,你要提高快速写作的技能,另一方面,你要学会一项技术——转化。写作大致可分自由写作与应试写作两类,虽然两者之间有差别,但可以相互转化。自由写作的成果可以作为应试写作的“半成品”,适当转化,即能完成优秀的应试作文。从众多应试作文高手的经验来看,他们拿高分的作文往往不是急就于现场,而是在精品旧作的基础上适当转化而成。

为什么从精品旧作转化而来的应试作文更易得高分?主要是因为原有精品作文可以字斟字酌,精益求精;而应试作文由于受时间的限制,在写作时无法从容构思、精致表达。因此,从精品旧作转化而来的应试作文更易得高分。



第一, 题目归类,寻找异同。

我们会遇到很多作文题,这些作文题各不相同,其实很多作文题的题旨具有相通处,我们不妨来看下面四道作文题的题料。

1.一个人迷路后,多半有三种可能,一是寻找引路人,二是寻找同样迷了路的人,三是寻找自己。(2017届高三南京一模)

2.如果置身地狱,免遭痛苦有两种方法:接受地狱,成为它的一部分,直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它们,使它们存在下去,赋予它们空间。(2017届高三苏州零模)

3.我们所处的时代,比以住任何时候都更加宽容,然而特立独行要承受压力,在群众中我们会不知不觉地把自己塑造成他人希望的样子,甚至抛弃是非去换取归属感。(2017届高三常州期末)

4.俗话说“独木不成林”,但是,林中枝繁叶茂的大树又往往和其它的树保持着足够的距离。(2017届高三无锡期末)

这四道作文题貌似不同,其实题旨有相通处,都启发我们思考个体在群体中的定位,是沦为“乌合之众”,还是保持个体的独立性。当然,这四道题也有各自的侧重点,第1、2题更侧重于个体遭遇的困境,第3、4题更侧重于独立与从众的关系思考。只要写好一篇,就能在此基础上,适当转化,写好其他三题。因此,我们要对作文题进行适当的归类,找出之间的同与不同,并思考有没有合适的作文来应对。

第二, 磨好一篇,适用一类。

成功转化的前提是,拥有精品旧作,在平时自由作文时打造自己的精品文章。精品旧作应该满足这样几个要素:第一,包含丰富意蕴,具有多元发散的潜力,可以适用于众多题目;第二,应该为“我”所独有,具有独特性;第三,文质兼美,无论是题材、立意还是语言都属于上品。

记叙性的旧作,成功转化的概率更大,因为记叙性文章意蕴更丰富,而且记叙性作品中的一些“闲笔”,好比“万金油”,到处能派用场。比如有位学生每次作文都写外婆包粽子,而且下面两段几乎一字不改地每次都用上:

回家后,用灶头烧滚一锅水,滴两滴菜油,将苇叶与稻草烫过,沥干。锅中水悠悠荡开碧色,挟着芦苇的清香气息,留待煮粽子和蛋之用。

豆沙和糯米是外婆前一天备下的。待到云彩也懒懒的时候,全家就围坐在桌前包粽子。先是,用两片叶卷出一个三角,在尖尖里摆上两颗赤豆;再拿另两片叶裹紧,从缺口处塞米,压实;然后用第四片叶竖绕一圈;最后,用牙咬着稻草的一头,一手持粽身,一手绕草绳,打结,系紧。

为什么这两段文字每次都能派上用场?因为这两段文字都是包粽子的过程,与主题无关,只是作为“闲笔”出现的。但你不要小看这样的闲笔,在阅卷中,这样精致的表达往往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精神一振,得分自然不低。

当然,即便这样的“万金油”,也是有局限性的,不可能适用于所有作文题目。像外婆包粽子这类题材,更适用于与审美、诗意、闲适、缓慢等较为感性的话题,而不大适用于公平、正义、勇气等较为理性的话题。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应有意识地多去接触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作文题目,打磨精致的“成品”或“半成品”。我们可以多去思考以下类别的题目:小与大,高与低,局部与整体,感性与理性,技术与人文,失衡与回归,志趣与观念,效率与审美,信仰与思考,省思与行动,……

第三,注重扣题,依题行文。

转化,其实是把双刃剑:转化成功,高分在手;转化失败,分数惨淡。

在考场上看到作文题目,首先不要想如何转化,而要吃透题意。在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回想自己的精品旧作中有没有可以转化的,有则转化,无则创作。最忌生拉硬拽、生搬硬套,不仅高分无缘,反而会比自己正常水平还低的分数。

如果想到了合适的旧作可以转化,在写作过程中,要增强扣题意识,要在关键处不断点题,体现写作智慧。有位江苏考生在高考考场上,遇到以“智慧”为核心概念的作文题,灵机一动,将自己的一篇精品旧作《逃离周庄》进行了转化,将题目改为“逃离‘智慧’的周庄”。旧作的最后结尾是这样的:

诚然,滞后的开发对一个古镇无异于厄运,但厄运并非没有安慰与希望。

真的,千灯的安宁是周庄无奈丢弃却又苦苦含泪寻的灵魂胎记呀!

千灯与周庄相隔不远,我愿逃离,逃离“幸运”的周庄。

而在考场上,为了扣住“智慧”,她对结尾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如下:

碎碎的历史尘埃含着温润的水汽扑面而来。“夫唯不争,则天下莫能为之争”,千灯的大智慧,于此,悄然散发。

思绪及此,我愿逃离,逃离“智慧”的周庄。

后来,这篇考场作文作为满分作文在《扬子晚报》刊登。这是一个成功转化的案例。


下面这篇作文《怜蛾不点灯》,是苏大附中乔思扬同学平日打造一篇精品文章,在2013年江苏高考中她将这篇作文成功化用到考场,获得了高分。

怜蛾不点灯

苏大附中  乔思扬

 “钩帘归乳燕,穴窠出痴蝇。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

苏东坡的这首五言诗简单而浅显,然而简单的背后却潜藏着那些宏伟诗篇所永远无法企及的东西,那就是一颗伟大而细致的心灵。

苏东坡用一种非常细微的爱来观察万物,在他的眼里,看见了乳燕回巢的欢喜,看见了痴蝇被困的着急,看见了老鼠觅食的心情,也看见了飞蛾无知扑火的苦痛。他的爱,不再仅仅局限于国家、集体、家庭这些庞大的单位,而是扩及到了万象万物,扩及到了细微的个体,这也恰恰是其颤动心灵的原因。

当情至深处时,万象皆深。一个拥有细致心灵的人,必定有着对万象的深厚情谊。

写下《狱中书简》的卢森堡是那般地热爱生命,严格点说,是热爱卑微的生命。她乐于观察和倾听动植物的生态和声音,甚至石头,甚至沙子。每次听到青山雀的顽童嬉笑般地啼声,她总忍不住发笑,并且模仿那声音来回答它。当半死的孔雀蝶再也不能翔舞,她对它大声说话,饲以盛放的鲜花;在信中,她详尽地谈说候鸟集体南徙的情况,如同报道重大的国际新闻。卢森堡对万象的爱,使她虽身处牢狱,却依然能感受到生命的精彩。她,就是一片向晚的玫瑰云。

卢森堡对万象的热爱令人震撼,但这深厚的爱首先应源于对自身的尊重与热爱。一个对自身的欢喜悲苦都一无所知的人,又怎么能体会其他众生的心情?

卡夫卡是敏感脆弱的,父亲严厉的一个眼神就可能使他跳河自杀,不设防地面对种种伤害。卡夫卡这一类人,对痛苦体验得刻骨铭心,又怎么能忽略其他众生的痛苦?而贾府里的焦大,被王熙凤叫人捆起来痛打一顿,满嘴里塞满马粪,第二天照样高高兴兴地干活去。焦大这一类人,连自己的痛苦也若无其事,浑然不觉,又怎能怜悯众生的苦痛?

然而这个时代,卡夫卡一天比一天少,焦大却一天比一天多。

苏东坡那个时代的生活我们已经不再有了,我们的家里不再有乳燕、痴蝇、老鼠、飞蛾了,而苏东坡的那份细微的爱,也随着这些卑微生命的离去而渐行渐远。快节奏的生活、功利化的社会,使得心灵变得粗鄙。

不能进入细微之爱的人,他也一定不能品位高层次的心灵之爱,他只能过着平凡单调的日子,更无法在生命中找到一些非凡之美。

不知道日升日落也有呼吸,不知道虫蚁鸟兽也有欢歌与哀伤,不知道云里风里也有远方的消息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圆满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