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昭君,嫁了三代人

 LW探索者 2017-06-15

读史使人明智,老胡为你解读资治通鉴

01

汉元帝秉政期间,不能不提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不论后世如何演绎,《汉宫秋》这一历史名剧多么铺陈夸张,人们怀有多么美好的想象,通鉴记载就是语焉不详,可有可无。

资治通鉴29卷只有几句话“公元前33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这也和公元前35年甘延寿和张汤发奇兵一举击败郅支单于并提头回京有关,那句“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确实具有震撼力,呼韩邪单于本身和郅支单于就不和睦,汉朝消灭了郅支单于对呼韩邪有好处,但也威慑了呼韩邪,所以到长安来重提和亲,答谢汉朝消灭敌对势力,表明了自己和汉朝交好的决心,一举两得!汉朝对匈奴也乐于打一巴掌给个甜枣,不要把关系搞得太死,双方可谓一拍即合。

此一时彼一时,当年汉高祖到汉景帝时期,汉朝求着匈奴和亲,和亲的必须是皇帝的亲女儿,否则匈奴不满意,现在则完全颠倒过来,你匈奴上赶着和亲,那汉朝就没必要去一个真公主了,于是“后宫良家子”王昭君走入历史舞台,写就了这短短一笔,王昭君后世在戏曲、文艺领域如何辉煌她在世时倒也不知道,当时必然是惨惨戚戚。

通鉴对王昭君在匈奴的生活就两句话,第一句“单于号王昭君为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为右日逐王”一个简单介绍。

第二句就是到了公元前30年,“呼韩邪死,雕陶莫皋立,为复株累若单于。复株累若单于以且麋胥为左贤王,且莫车为左谷蠡王,囊知牙斯为右贤王。复株累单于复妻王昭君,生二女,长女云为须卜居次,小女为当于居次。”王昭君在呼韩邪死后继续嫁给了他儿子,景况可想而知!

02

后人如何评价昭君出塞?有人评价愿意从王昭君自身感受出发,反正当时王政君、傅昭仪、冯婕妤这些美女们环伺汉元帝,王昭君一点接近元帝的机会也没有,那么干脆远走匈奴,过一把皇后的瘾!如果真的和亲匈奴就能过皇后的瘾,那轮不上王昭君,简言之,如果去匈奴真的那么风光漂亮,早就会被人抢去机会。

因此大部分从昭君自身感受出发的人会为王昭君的命运哀叹,既然容貌出众,文采风流,弹得一手好琵琶,何以不扬名中国历史,去和王政君一较高下,非要远走匈奴?命运不济,红颜薄命,感慨迭生!杜甫持这个论调,“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此中论”;晋朝石崇也是这个观点“昔为匣中玉。今为粪土英。朝华不足欢。甘为秋草并。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

昭君命运悲惨还是因为匈奴文化和汉朝文化不相容。呼韩邪单于死后居然被迫嫁给他继位的儿子,这在汉朝文化看来简直禽兽一样的乱伦!昭君的命运使得人们真正知道汉朝时和亲多么艰难,文化的难相容比起种族更深一层。有句话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其实这里的族类不是外表而是文化认同!

有一派左倾的历史研究人员,自称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也写诗评价王昭君出塞“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说王昭君的出塞促进了民族、文化交流和汉匈友好,是历史的进步力量,就差给王昭君颁一个“奖状”之类,好像王昭君当年是踌躇满志地出塞,然后意气风发地在匈奴生活,“莫道娥眉无志气,不将颜色媚君王”,绝不向大地主阶级代表的皇帝屈膝献媚,毅然走上了促进民族交流和汉族文化传播的革命道路!

03

历史唯物主义当然好,但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如果王昭君出塞是促进文化交流,那么何以最后她委身于匈奴的文化,嫁给了呼韩邪的儿子?这一笔历史记载左倾的研究者从不提起,仿佛提起来就破坏了王昭君的形象,可这是历史事实!那么王昭君不但没有传播先进文化,还被落后文化渲染了!怎么能说是促进文化交流?

还有就是汉匈多年没有大规模交战。这和王昭君基本没关系。郅支单于和汉朝不对付,身首异处,呼韩邪单于自知力量不足,一味讨好汉朝,归根结底是匈奴经过汉武帝多年的大规模兵团打击,已经失去了全面抵抗汉朝的能力,一蹶不振。五十年和平是汉朝多年军事斗争,无数战士(包括汉朝和匈奴)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也可以说是损耗太大,打不起了,这些才是促成五十年和平的力量,也才是历史唯物主义应该研究的,昭君能起多大作用?连自身都难保,还能阻止匈奴出兵?

这一点和文成公主和亲松赞干布不一样,文成公主确实带去了不少中原的农作物、丝织品、手工技术,确实有历史记载和出土文物证明这次和亲促进了西藏的文化、生产发展、促进了西藏和中原地区的交流,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应用的研究!而昭君出塞则远没有那么影响深远!

王昭君的名气大多数在戏曲和文艺上,那就和历史相去很远了。通鉴的历史里,是严肃的正史,后世文艺的改编就没有什么关系。

--END--


-支持老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