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宿州八景到底是哪八景

 宛平2008 2017-06-15

古代宿州八景到底是哪八景

 

赵汗青

 

    宿州八景为:睢阳古道,符离晓渡,徐园芳树,谯楼暮鼓,闵墓松风,烟寺晨钟,相灵叠翠,扶疏余韵。

 

睢阳古道

睢阳古道,睢阳,古地名,秦置,以在睢水之阳得名,今河南商丘。睢阳宿州至之间,沿隋唐大运河(又称汴渠)有一条宽广的驿道,俗称“官路”。古时,宿州东门外设有睢阳驿,睢阳驿为宿州四驿之中心。驿道两边植杨柳,沿途设驿站,五里一屯十里一铺,每驿备有马匹,来回传递官文,是历史上重要的交通要道。故被列为宿州古八景之一。  

清朝宿州知府李心锐有诗曰:

揽辔睢阳道,山川感慨中。

饭牛多隐逸,逐鹿几英雄。

柳剩堤边绿,尘消陌上红。

符离谁住马,月照战场空。

    古人有诗曰:

睢阳古道

官路通天八面风,沿堤杨柳醉桃红。

驿传马踏兴亡泪,鼎破瓯圆不世功。

剧演千秋情未了,毂行万里道无穷。

隋唐余韵逢佳境,浪逐平川气势雄。

 

符离晓渡

符离晓渡,符离,即安徽宿州市城北二十里的古符离,北临濉水。为了方便行人,清乾隆年间,宿州知州张开仕请求在濉水上修驿站,配置了船只桥兵,以渡行人。一时符离渡口形成万人争的繁华场所。每当清晨,雄鸡报晓,濉河两岸人声鼎沸,车马喧阗。形成一道难得风景线。

明洪武二十四年,即公元1391年,在符离古县城的中心濉河上建永济桥,人称符离桥。由于桥几经风雨,坍塌数次,修复数次。至清朝乾隆三年,即公元1783年,宿州知州尤拔世,把坍塌桥改为浮桥,不久浮桥坍塌。知府张开仕修驿路,设桥兵,用船渡行人。由于符离桥当时为官道,来往行人特别多。每当清晨,雄鸡报晓时,两岸万人争渡,车马喧闹。朝霞映在濉河里,照着行人的影子,行人沐浴在朝霞里,影子映在水里,在两岸苍翠欲滴的树林映衬下,和着近村的鸡鸣,构成一幅美丽壮观的水墨画。人称“符离晓渡”。清朝乾隆皇帝过此,曾亲题碑匾,在符离桥的旁边,一直有碑上刻“皇恩浩荡”字样,直到“文革”碑匾被毁。“谁唤符离渡,苍茫送客舟。野烟低水面,初日上滩头。两岸人声聚,中流浪影浮。前村鸡唱晓,黄叶一鞭秋。”足见当时盛况。

符离晓渡旁边即是白居易故居——东林草堂 

史载:宿州市城北二十里有濉河,河南有一高台,台上树木茂盛,野草丛生,人称“白堆”。为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故居——东林草堂遗址。东林草堂所在村唐朝称毓村,现在称东菜园。

清朝宿州知府李心锐有诗曰:

谁唤符离渡,苍茫送客舟。

野烟低水面,初日上滩头。

两岸人声聚,中流浪影浮。

前村鸡唱晓,黄叶一鞭秋。

 

徐园芳树

徐园芳树,徐园,明朝徐王墓地。在宿州埇桥区夹沟镇龟山左山右。徐王姓马,排行老二,人称马二公。明太祖高皇后马氏之父。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追封为徐。洪武四年,在墓前建庙,庙前立华表二根。庙西南为祭祀署,每年祭祀七次。永乐九年,即公元1409年,明成祖北巡,途径宿州,亲为祭祀。永乐九年重修徐王庙。永乐十五年又赐亲王祭奠。墓外围围墙九里三步,内围墙一里,墓户九十三。围内树木参天,葱郁蔽日,古人称“徐园芳树”。

清朝宿州知府李心锐有诗曰:

寝殿巍然在,园高树树芳。

恩波缘马后,汤沐赠徐王。

竹影摇风翠,松花带雨香。

符离谁吊古,墓上几斜阳。

 

谯楼暮鼓

谯楼暮鼓,又称鼓楼,是用以守望和报更时的楼。古宿州之谯楼位于宿州城内西北隅,州治前庭,即今埇桥区人民政府大院前。鼓楼两层,共5间,较为雄伟,其上着人专司守更报时。每当晚霞似火、暮色苍茫来临之际,给人种神秘的感觉;在夜幕降临时,谯楼鼓声响起,震荡夜空,船遍四野,州人总能听到州治谯楼上传来声声暮鼓,深沉而悠长,故曰“谯楼暮鼓”。

清朝宿州知府李心锐有诗曰:

    叠叠衙前鼓,听来暮色幽。

    霜风催画角,星月动谯楼。

    响振三更梦,声传四野秋。

    渔阳同感慨,挝破古今愁。

    古人有诗曰:

谯楼暮鼓

落日戍城闭,衙前花木幽。丹霞映天际,暮鼓动风楼。

迭荡繁华世,苍茫旷野秋。声声游子耳,怅望几多愁。

 

闵墓松风

    闵子祠、墓,位于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闵祠村,东靠206公路国道,南临古台寺遗址,东南为古村闵贤。

  闵子(公元前536年——前487),名损,字子骞,春秋末期鲁国(现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闵祠)人。孔子高徒,为“孝圣”。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闵子为二十四孝之前列。当时,闵子骞听了老师的话,很受激励,就在故里植柏以砥砺品行情操,受到当时人们的广泛赞扬。

  闵子祠始建于东汉,兴盛于唐宋,元初毁于兵火,明万历年间巨资重修,清道光年间,民国初年均重修过。据闵氏家谱记载,自东汉汉章弟刘炟章和二年(公元88) 三月始,祭祀闵子,并建祠。唐代宗开元八年,闵子神位配于曲阜文庙,开元二十七年追称闵子为“笃圣”,宋真宗大中祥符进封为“琅琊公”,南宋度宗嘉熙九年改称为先贤闵子,清圣祖康熙四十四年赐“德行之科”匾额,清雍正八年赐“躬行志孝”匾额,清道光年间赐建牌坊一座,上联为:“悦亲有道孝哉沐二字之褒”,下联为:“却聘全贞德行列四科之首”,横批为: 先贤闵子故里。当地百姓对牌坊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之说。闵子祠现存三道庭院,前有影壁墙,殿宇19间。正堂中间塑有一坐北朝南的闵子像,须生文面,一派大儒风度。院内有一棵古园柏,树龄约为2500年前,树高16米,胸径1.56米,相传为闵子亲手栽植,故称为“闵柏”。三进院有一棵银杏,树龄约为2500年,树高13米,胸径1米,也为闵子手植,名为“闵公孙”。

  闵子祠后有闵子之墓,俨如山丘,高6米,直径40米,近旁有两座中型墓,即两个弟弟闵革、闵蒙墓,墓高2米,直径24米,总占地面积为6400平方米。整个墓地松柏藏密,素有“闵墓松风”之称,为宿州八景之一。闵墓东旁有一山丘,为曰: 骞山,祠东西一为洗砚池,一为洗须沟,南有高台,名曰: 晒书台,西有芦花湖,祠外原有两座碑亭,存碑100余座,年份最早的是宋理宗赵昀的《颂闵子骞》,现存在大殿内的有一座清朝康熙二十五宿州知州高其佩手书碑一座。

明朝尚书李化龙,拜谒徐王路过这里,写诗赞颂到:

闵子祠堂官道西,芦花满地草萋萋。

阶前几棵青松树,不是慈鸟不敢栖。

清朝宿州知府李心锐有诗曰:

墓门风扫处,松老作龙吟。

节夺权臣气,声传教子心。

芦花空洒泪,汶水自流音。

德行齐颜氏,千秋俎豆歆。

 

 

烟寺晨钟

烟寺晨钟,烟寺,宿州市埇桥区夹沟镇北镇头寺。又名“大龙泉寺”。这里风景优美,山色宜人,常有雾霭弥漫,令人流连忘返,传说其前身为唐代的流沟寺,白居易常游于此处。故其《乱后过流沟寺》中有:“唯有流沟山下寺,门前依旧白云多”的诗句。而这里,更因其秀丽景色,被清代时任宿州知府李心锐称之为宿州八景之一。

寺院内苍松翠竹,树木葱茏,有珍珠泉自院内流出,与山半腰的呵泉合流,浇灌着数百亩香稻米。每当清晨,寺钟初鸣,僧人焚香诵经,古寺上空,烟雾缭绕,钟声悠悠,显示出一个极其幽静的境界,游人至此不觉心旷神怡,有留恋忘返之情。

坐落在山林苍翠之间的寺庙,几间红瓦黄墙,处处闪动着朴拙的色彩。龙泉寺内院子不大,而院内的银杏则高大挺秀,郁郁葱葱。从外观看,我们无法准确辨其树龄,但从其斑驳的树皮,也不难看出其历史的久远。仿佛银杏何处生根,即为弘法之地。它见证了生命的传奇、更迭和延续,像是一颗精神的树,生生不息。

如今的龙泉寺虽已经不复昔日的盛况,但香客依然也不少。因其地属五柳风景名胜区,古寺呵泉常年绿荫覆盖,古木参天,竹林掩映,实在为淮北平原少有的避暑胜地。盛夏时节,当沐浴在山林之间,徜徉在寺院的怀抱,古朴静谧之感扑面而来,浮躁的心绪也因此平静了下来。

    清朝宿州知府李心锐有诗曰:

红尘飞不到,古寺锁秋烟。

塔影浮空界,钟声试晓天。

敲残僧带梦,惊醒鹤参禅。

谁向云中诉,悠悠断复连。

 

相灵叠翠

    相灵叠翠,相灵,即今天淮北相山(原为宿州市)。相山层峦起伏,翠柏苍劲,景色清幽。山南麓有香山庙,晋太康五年创建,唐、宋、元、明、清多有重建,并修建石碑多方。

     古相城,就是今天的淮北市,原属宿州,宿州八景之一的“相灵叠翠”,说的就是今天的淮北相山,位于宿城西北,距宿州城45公里。虞舜时期,是我国农隶社会的初期,当时人烟稀少,洪水泛滥,舜派鲧治水,鲧用堵截法,治水不利,舜杀之而用其子禹。禹起用能人契,契用疏导法,制住了洪水,禹封契为建司徒,掌握教化,封地在商(即今天的河南商丘)。

    由于契的居住,逐渐形成部落,从《史记﹒殷本纪》可知,契的孙子叫相土,相土不但精明,而且非常能干,契临死前把官位传给了相土。相土当了首领后,四处开拓疆土,大力扩张地盘,为了向东发展,相土把国都从商地迁到了今天的淮北地带。据《诗经·商颂·长发》载:“相土烈列,海外有截。”描写的就是相土向外扩张的战绩。光绪年间《宿州志》云:“相城即商之相土所居。”由于相土在这里居住、营造,逐渐形成城镇,人们便以相土之名命之,后来便把这座城镇叫做相城,把由此所置的县城,叫做相县。

    相城形成后,几经历史变更:夏朝禹时期,天下分九州,相城被划分到江苏徐州管辖。夏朝到桀王时,政治腐败,天下大乱,汤伐桀灭夏,建立商朝,商朝传成夏朝建制,相城仍属江苏徐州。宋共公即位期间,水利失修,大水泛滥,危及商丘,宋共公再次迁都相城。汉朝王莽篡位后,推行新制,改相城为吾符亭。汉朝光武中兴后,刘秀封他的儿子刘辅为沛王,以相城为中心设沛国,管辖21县,相城为国都,随即扩大。传到第八代,刘辅的子孙迁都沛县,所以沛县至今称小沛。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为防御淮西叛藩的割据势力扩张及保护汴河的漕运,于汴水的咽喉埇桥置宿州,当时划旧宿州辖区范围的有徐州的符离、蕲县及泗州的虹县等三县,并配置徐州兵一千四百人以镇之。自此相城归宿州管辖。

    古相城名人有桓谭。桓谭,字君山,生于公元前23年,死于公元56年,东汉著名学者,对天文学很有研究,主张浑天说。桓谭父亲为东汉时汉成帝大乐令,桓谭因为父亲而被任命为郎。王莽篡位后,惜其才,封桓谭为掌乐大夫,光武帝时任命为议郎给事中。因不满现状,上疏要求改革,未被采纳,又因反对谶纬迷信,上疏遭皇帝不满。公元56年,光武帝建灵台,公布图谶于天下,他再次反对,触怒皇帝,被斥为“非圣无法”,蹲进了大牢。后遭贬谪至六安郡丞,上任途中病死。唐朝元和中,唐宪宗东巡,路过相城,派使者到桓家祭祀,从而扩大了桓谭的政治影响,乡里的父老乡亲都觉得光荣。

    桓谭是东汉著名的无神论者和唯物主义者,他认为:人的生命是由形体和精神相结合而成的,精神和形体的关系如同火光和烛体一样,火光的强弱以烛体的长短多少为转移,精神的强弱也是以形体的强弱为转移,烛体燃烧完毕,灯光无法复燃,人的形体衰老死亡,人的精神也随着衰老死亡。人老如秃灯,人死如灭灯,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必然经过生长、衰老和死亡,这种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对当时盛行的神学论,是一种严厉的批评和挑战。

    桓谭一生很勤劳,著有很多种书,均散落在当时较流行的书里,如:《后汉书》、《隋书·经籍志》、《全汉文》等。

如今的古相城已今非昔比了,在她的遗址上,人们重建了古相城,已发展成今天美丽俊秀而又生气蓬勃的淮北市。

清朝宿州知府李心锐有诗曰:

峥嵘凌碧落,山势聚相灵。

雨涤螺痕翠,云穿乌到青。

青烟团古寺,老树锁古亭。

乘月来峰顶,扪天欲摘星。

 

扶疏余韵

扶疏余韵。墉桥区政府大院后墙上,有扶疏亭。扶疏亭建于宋朝,几经毁坏几经重建,最后建成古式中高两低,殿堂五间。据《宿州志》记载:宋朝苏轼任徐州太守时,赠送给宿州太守墨竹一本,宿州太守把它们刻在石头上,并建了一座亭子,取名为“扶疏亭”。墨竹枝叶扶疏,形态清逸,仿佛浸着如水月色,在微风中轻轻颤动,并刻有题诗:“寄卧虚寂堂,月明浸疏竹,冷然洗我心,欲饮不可掬。”元朝时亭子毁于兵燹。到了明朝弘治年间,宿州知府曾显,专门安排此事,并亲自操作。在荒草中搜寻地残碑两段,重建了扶疏亭。为了永久的记忆,他把残碑镶进了亭子的壁上。明朝崇祯末年,宿州知府李炎林重新修缮,清朝康熙年间宿州知府高其佩又修缮,并在原址上增加规模,使扶疏亭保留至尽。为宿州古八景之一。

清朝宿州知府李心锐有诗曰:

墨宝真千古,坡翁妙笔留。

烟云赠画竹,风雨自鸣秋。

潇洒新如寄,婆娑影不收。

此间无俗韵,亭外月衔钩。

烟云赠画竹,风雨自鸣秋。

又有古人诗曰:

    雄立城头半入云,常招天外鹤成群。

    苏翁妙笔风生韵,疏影贞夫玉有筠。

    北瞰滔滔汴河浪,南收冉冉楚天雯。

    满囊文蕴昭千古,一脉清魂仰大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