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划归淮北市的古宿州八景之相灵叠翠
古相城,就是今天的安徽淮北市,原属宿州,宿州八景之一的“香灵叠翠”,说的就是今天的淮北相山,古人有诗曰:“峥嵘凌碧落,山势聚相灵。雨涤螺痕翠,云穿岭色青。炊烟绕古寺,老树锁新亭。乘月来峰顶,扪天欲摘星。”足见当时相城之美。
古相城位于宿城西北,距宿州城45公里。虞舜时期,是我国农隶社会的初期,当时人烟稀少,洪水泛滥,舜派鲧治水,鲧用堵截法,治水不利,舜杀之而用其子禹。禹起用能人契,契用疏导法,制住了洪水,禹封契为建司徒,掌握教化,封地在商(即今天的河南商丘)。
由于契的居住,逐渐形成部落,从《史记﹒殷本纪》可知,契的孙子叫相土,相土不但精明,而且非常能干,契临死前把官位传给了相土。相土当了首领后,四处开拓疆土,大力扩张地盘,为了向东发展,相土把国都从商地迁到了今天的淮北地带。据《诗经·商颂·长发》载:“相土烈列,海外有截。”描写的就是相土向外扩张的战绩。光绪年间《宿州志》云:“相城即商之相土所居。“”由于相土在这里居住、营造,逐渐形成城镇,人们便以相土之名命之,后来便把这座城镇叫做相城,把由此所置的县城,叫做相县。
相城形成后,几经历史变更:夏朝禹时期,天下分九州,相城被划分到江苏徐州管辖。夏朝到桀王时,政治腐败,天下大乱,汤伐桀灭夏,建立商朝,商朝传成夏朝建制,相城仍属江苏徐州。宋共公即位期间,水利失修,大水泛滥,危及商丘,宋共公再次迁都相城。汉朝王莽篡位后,推行新制,改相城为吾符亭。汉朝光武中兴后,刘秀封他的儿子刘辅为沛王,以相城为中心设沛国,管辖21县,相城为国都,随即扩大。传到第八代,刘辅的子孙迁都沛县,所以沛县至今称小沛。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为防御淮西叛藩的割据势力扩张及保护汴河的漕运,于汴水的咽喉埇桥置宿州,当时划旧宿州辖区范围的有徐州的符离、蕲县及泗州的虹县等三县,并配置徐州兵一千四百人以镇之。自此相城归宿州管辖。
古相城名人有桓谭。桓谭,字君山,生于公元前23年,死于公元56年,东汉著名学者,对天文学很有研究,主张浑天说。桓谭父亲为东汉时汉成帝大乐令,桓谭因为父亲而被任命为郎。王莽篡位后,惜其才,封桓谭为掌乐大夫,光武帝时任命为议郎给事中。因不满现状,上疏要求改革,未被采纳,又因反对谶纬迷信,上疏遭皇帝不满。公元56年,光武帝建灵台,公布图谶于天下,他再次反对,触怒皇帝,被斥为“非圣无法”,蹲进了大牢。后遭贬谪至六安郡丞,上任途中病死。唐朝元和中,唐宪宗东巡,路过相城,派使者到桓家祭祀,从而扩大了桓谭的政治影响,乡里的父老乡亲都觉得光荣。
桓谭是东汉著名的无神论者和唯物主义者,他认为:人的生命是由形体和精神相结合而成的,精神和形体的关系如同火光和烛体一样,火光的强弱以烛体的长短多少为转移,精神的强弱也是以形体的强弱为转移,烛体燃烧完毕,灯光无法复燃,人的形体衰老死亡,人的精神也随着衰老死亡。人老如秃灯,人死如灭灯,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必然经过生长、衰老和死亡,这种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对当时盛行的神学论,是一种严厉的批评和挑战。
桓谭一生很勤劳,著有很多种书,均散落在当时较流行的书里,如:《后汉书》、《隋书·经籍志》、《全汉文》等。
如今的古相城已今非昔比了,在她的遗址上,人们重建了古相城,已发展成今天美丽俊秀而又生气蓬勃的淮北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