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把情感类文章写到都读者心里去【在家学|新媒体写作】

 高分写作余老师 2022-06-11 发布于浙江



每个人都有一场爱恋,

用心、用情、用力,感动也感伤。

我把最炙热的心情藏在那里。

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每个人都有一行眼泪,

喝下的冰冷的水,酝酿成的热泪。

我把最心酸的委屈汇在那里。

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每个人都有一段告白,

忐忑、不安,却饱含真心和勇气。

我把最抒情的语言用在那里。

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你永远也看不见我最爱你的时候。

因为我只有在你看不见我的时候,才最爱你。

同样,你永远也看不见我最寂寞的时候,

因为我只有在你看不见我的时候,我才最寂寞。

——节选自网络诗《你不懂我,我不怪你》(作者有争议)

说老实话,我读这段诗还是被感动到了!随着年岁的增长,原本敏感的心,被世事磨出了老茧。不少感人场合,我这等老油条的眼眶是不容易湿润的。读到这段话,眼角却禁不住有些潮湿了。

男儿有泪不轻弹。这句话憋住了多少男子汉一往情深的热泪。从小,我就是在父母的教育下,学会了坚强。跌倒了,不哭;失败了,不哭;委屈了,还是不哭。

那一句“每个人都有一行眼泪,喝下的冰冷的水,酝酿成的热泪。我把最心酸的委屈汇在那里。”却勾起了对委屈的感动。

这是多少肩负着担当和责任的男子汉们,内心深处难以言说却必须承受的痛!

感动之余,忽然想到现在很多朋友都在写文章,又据不完全统计,爱读情感类文章的读者还不在少数。

于是内心又蠢蠢欲动,想写一点文字来和大家交流一下,怎样能把情感类的文章写到读者的心里去。


一、情感类文章靠什么打动读者?

从心理机制的角度说,什么叫感动?

感动是指人的内心因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而产生同情、温暖、激动、敬仰等情绪体验。

文学上,把这种感动称为“共鸣”,是读者与作品中内容(尤其是人物)自然建立联系,从而引发情绪上的“地震”。

说到这里,大家都明白了。感动必须是你情我愿,双方情感频率一致才能产生的。要巴望一部作品感动所有人,是不大可能的。

所以我们会发现,戏剧更容易感动老年人;韩剧更容易感染年轻男女;而木偶奇遇记之类的故事更容易俘获小朋友的心。

这都是我们常说的情感共鸣。伟大的作品因其情感频率与绝大多数读者都能吻合,感动的力量和范围就比一般作品要大得多、广得多。

四大名著为什么那么受欢迎?尤其是《水浒传》和《西游记》。引发情感共鸣是一大原因。

《水浒传》的侠肝义胆和英雄豪情,男女老少但凡有些正义感的,都会喜欢的不要不要的;《西游记》就更不用说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都是集动物、神、人的特点于一身,人的情感演绎得纤毫毕现,怎能不打动人心?

孙悟空因怒打白骨精被唐僧错怪,以至于要被撵回花果山。这一出,孙悟空的人性特点就淋漓尽致展现出来了。

无可奈何却又忠心耿耿,委屈隐忍却又担心师父,复杂的情感,能引起我们类似的联想,从而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能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的文章,就能走到读者心里去。


二、如何产生情感的共鸣?


先说说内功心法。

这有点勉为其难。内功心法其实要靠领悟,一旦说出来似乎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但既然是要分享,还是努力尝试说清楚一些。

首先,文章要有真情实感。

这似乎是一句正确的废话。但是不得不提。但凡写文章有经验的作者都知道,

光靠技巧写出来的文章,真的很难打动人,尤其是情感类的文章。

从根本上说,写情感类的文章,得要有切身体验,而后有感而发。这样,文章感动他人才有基因。

为什么很多时候把写文章比作是十月怀胎呢?

因为需要作者把自己的真实体验和情感经历,像炼丹一样,加以酝酿、发酵,最终才能写成动人的作品。

说白了,先让自己感动,再化为文字去感动别人。

其次,文章要作艺术加工。

要求文章有真情实感,并不等于写文章完全照搬照抄生活原样。

如果那样的话,就可能走到流水账和“照相机”的死胡同里去。结果不但不能感动他人,反而给人味同嚼蜡的感觉。

啥叫艺术加工?简单说,为了某种情感更加集中和突出,可以发挥想象,对某些素材加以裁剪、组合、甚至适当的变形。

举个例子来说吧。卡夫卡的《变形记》,为了凸显社会对人物的异化和人情的冷漠,作者通过大胆想象,描述了主人公格利高里突然变成一只甲壳虫的奇异经历。这就把人们因异化引起的恐惧、愤懑和抗争写得异常鲜明了。

所以,必要的艺术加工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毕竟,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再说说具体的技巧吧:

1.借助具体的事物

通常,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写出来且打动人心,就必须显性化。如何显现呢?借助具体的事物吧。

举例来说,白居易《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白居易是如何把自己对江南的思念之情写出来,并且传达给咱们读者的呢?

如火的江花,碧绿的江水,月下桂子和澎湃的潮水等等,这些最具有代表性的具体事物,带着词人对江南的喜爱之情,呈现在我们面前。

让我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这些景物连同情感一起走进我们内心。

2.描写传神的细节

我们都知道,细节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原因就在于细节特别能给人真实感和现场感。

写人记事或者写景抒情的文章,如果能描写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细节,所要传达的情感也就随之走到读者心里去了。

比如,鲁迅《阿Q正传》描写阿Q宣布“投降革命”之后:“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得得,锵锵!悔不该。酒醉错斩了郑贤弟,悔不该,呀......我手执钢鞭将你打。”

这一段语言细节描述,写出了阿Q套用《龙虎斗》中的戏文,表达自己的得意。从而把作者对阿Q盲目乐观的讽刺和同情,表达得可感可触。人物和情感能一并走进读者心中。


总结如下:

情感类文章主要通过“共鸣”,走进读者的心里。要达到共鸣,作者首先要有切身体会,并用心酝酿,使文章具有真情实感;同时,写作时可通过适当的艺术加工来突出情感,使其鲜明。

在具体的技巧上,可以借助具体事物和细节描写,来达到表情达意,使文章深入人心的效果。


写作精进人生!余老诗陪你一起成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