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见众生”——如何让你的文章有灵魂(二)【新媒体写作02】

 冬天惠铃 2017-06-15

图片发自简书App


聊起经典,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

因为,流行让人一时冲动,而经典让人一辈子冲动。流行,冲动的是一群人;经典,冲动的是几代人。

难怪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诗经》就是经典。数千年了,它还在众生的视野里熠熠生辉。你读不懂它,它不怪你。

《三国演义》是经典。《西游记》和《红楼梦》也是经典。无论你读没读过,至少你无法绕开。它在你的世界里就那样存在,无论你读,或者不读。

经得起时间考验,耐得住历史淘洗,就是经典。

经典总是能这样或者那样“见众生”。


1.主题“见众生”

我曾在《如何让你的文章有灵魂》一文中,提到“好的作品,往往能以自己一人的感受和想法联通众生的普遍意识。”

是的。主题“见众生”是一种经典之为经典的灵魂所在。

什么叫“主题见众生”?

简单说,就是文章或者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能够跟大千世界上的芸芸众生产生关联,可以看出众生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以及梦想、憧憬、集体愿望等。也就是从作品的个性中透露出共性。

好比是一块美玉,它的美和价值,不在于包装盒的精致,不在于外表打磨得如何光鲜亮丽,而在于其质地的纯正无瑕。

苏轼的《水调歌头》为什么脍炙人口?因为其主题具有永恒性,从中我们能见到“众生”共同的情感诉求和思想共振。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其中“高处不胜寒”,道出了多少位高权重者的诚惶诚恐和无言忧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借助天下人共有的一轮明月,道出了人生分分合合、起起落落、悲喜无常的无奈与辛酸,戳中了所有人的终极痛点。末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以极其敞亮与豁达的思想格调,联通了众生最朴素、最真实、最乐观的愿望。是啊,纵使人生有再多的悲欢离合,有再多的阴晴圆缺,只要安康地活着,这就是最大的心愿、最贵的幸福。

以这样的主题“见众生”,能不成为经典吗?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小说的情节和人物似乎是与众不同,极富个性化的。但它所传达的主题——永不放弃的精神、虽败犹荣的观念,却是全人类所需要、所欣赏、所推崇的。

试想一下,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要遭遇多少风风雨雨,历经多少曲曲折折。如果没有一点不言放弃、勇于坚持的精神,人类何以发展到今天呢?

《老人与海》也以主题见出“众生”,联通众生,表达“众生”。

如何才能使作品能够见“众生”?说实话,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不过,可以跟大家分享几条建议,供大家参考。

做到“主题见众生”的几条建议:

第一,读经典作品时,多留意它的主题是如何表达出来,为什么那样的材料可以提炼出那样的主题。

比如,我们读《西游记》。从表面上看,作者描写了唐僧师徒与取经途中的妖魔鬼怪打打杀杀,最终达到西天界。

可实际上,正是这些打打杀杀,才构成了九九八十一难,才共同传达出一个主题——人只有克服艰难险阻,才能取得成功。

这主题的传达,不是直接了当,而是以一种象征的手法间接暗示给我们读者的。正是这种暗示,才让我们觉得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格外吸引人。

第二,观察生活、收集素材时,多注意那些能反应人们共性的内容。

生活中,我们总能遇见各色人等,但未必人人都能留心观察;我们也会经历各种生活,但未必大家都会注意分析背后的东西。

举个简单的例子。打的,是一件最平常不过的事吧?可是,的士司机有哪些共同特点,注意过吗?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状况下的的士司机一样吗?

最近,听说网约车渐渐趋冷,出租车又回温了。那么,只要注意观察,其实可以发现一些共性的东西。

如,为何服务质量还是没有提升?急功近利是不是一个原因?能够把握现象背后的东西,自然就能创造出“见众生”的主题。

第三,提炼主题时,多考虑素材所蕴含的时代特性。

主题如果能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特性,往往就能超越时空的局限。

例如,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作者创作这首诗,是缘于对安史之乱的时代感慨,它传达出战争对老百姓造成的深层伤害。而这种伤害是任何时代的战争都可能会带来的。这种伤害,任何时代的老百姓都会深恶痛绝。

所以,这样的主题“见众生”是情理之中的事。


2.情感“见众生”

其实,情感也可以算是主题的一部分。为什么要单独列出来谈呢?

因为情感之于人,正如鸟儿之于蓝天。蓝天没有了鸟儿,将一片孤寂;人离开了情感,也就麻木不仁了。情感对于作品来说太重要了,情感“见众生”怎能不单列出来说呢?

自古以来,爱情、亲情、友情、家国之情等,都是一脉相连,亘古常新的。我们今天的读者,读千年以前的作品,为什么也会感动常在?

因为情感的内核基本变。变的只是社会生活的具体现象和内容。

唐诗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至今还激励着将士们不怕艰苦守卫边疆;宋词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那样却在灯火阑珊处。”时常被人引用,借以表达豁然明朗的惊喜之情;元曲中的“比窦娥还冤”,不时被人提及,用来戏谑自己的“冤情”;明清小说中《三国演义》的“忠义”之情、《水浒传》的“侠义”之情、《红楼梦》的“宝黛恋情”,都会或感动、或影响一代又一代的黎民百姓。

所以,情感“见众生”,就是作品中传达的情感,能够感染人、影响人、最大限度地引起共鸣。

有的读者可能会问,为啥我写的情感(如爱情),就不能感动他人,见出“众生”呢?

第一、虽说某些情感(爱情)的确是人所共有的,但是你能否用个性化的感情体验传达出共性的东西呢?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滴水看到太阳,一叶一花见出一世界。

宝黛的爱情,我们能看到的不仅是一己的私情。更是对冲破传统束缚的渴望,对超凡脱俗爱情的向往,对纯洁无瑕之爱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写出了所有男女青年心目中美好爱情的模样。这就是”见众生“之爱。

第二,同样是写情感,手法不同效果就不一样。

苏轼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词中对亡妻的思念之情,为何能引发共鸣呢?除了情感本身,还有作者高超的写作手法。

最末一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是站在亡妻的角度,道出深沉的思念,被传为“背面敷粉法”的经典之笔。

从对方角度写自己无法忘怀的思念,此种思念之情多么深厚,多么浓重,多么刻骨铭心!难怪会引起不同时代读者的共同感动。



图片发自简书App


3.人物“见众生”

文学的四大样式,诗歌小说散文戏剧,除了诗歌似乎可以没有人物形象(有些长诗其实也有人物,如《孔雀东南飞》),其他三大样式都会涉及到人物。

尤其是小说,更是以塑造典型人物为己任,诸葛亮刘关张,唐僧师徒,宋江林冲武松,林黛玉贾宝玉,这些人物形象如同真人一般活在老百姓的世界里。谁又能忘掉了这些赫赫有名的名字?

成功的小说人物的确能“见众生”。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典型人物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这其实道出了“见众生”的原因。

猪八戒身上有没有你的影子?别笑,有的!贪吃、好色,图享受。对应的分别是吃货、色狼和安逸癌。

食色性也。谁的身上没有一点吃货、色狼和安逸癌的成分?多少的程度不同,能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各自努力结果不同而已。

既然是天性,谁也不必避讳,只要不过分就好。

猪八戒的形象,是不是让我们照见了自己?君子每日“三省吾身”,想一想猪八戒,是不是可以反思一下自己每日的所作所为,促进精进呢?

芸芸众生的画像,在小说的人物长廊里都可以见着。

无论你承认或者不承认。

如何让自己描写的人物见“众生”?

首先,阅人无数与读书万卷不可或缺。

真实活着的人,要多见,多揣摩;书中存在的人,要多鉴赏,多分析。两相对比,久而久之。就能写出“见众生”的人物。这其实是练内功。

道理很简单,如同要画出竹子的精气神,就要多观察竹子,春夏秋冬,风霜雨雪,清晨傍晚,都会有不同的姿态。福楼拜当年指导莫泊桑,就是用了类似的观察法。

其次,学会归纳和提炼人物的个性与共性。

也就是鲁迅先生说的“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这其实是练技巧。我们知道,生活的人物原型,如果只取一个,往往还不足以反映出某种共性。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主人公孔乙己身上的迂腐、可怜、麻木不仁,是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共同特点,包括他的肖像特征,都集中了多个人物原型的特点才塑造出来的。否则,见出那一时代那一群人的众生相,还是难。

总结一下:

一部伟大的作品,或者主题见众生,或者情感见众生,或者人物见众生,或者兼而有之。见众生的姿态,很美,很强大。值得大家好好学习,我也不例外。


写作精进人生。余老诗陪你一起进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