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燕山星云】努力理所应当,炫耀大可不必

 静幻堂 2017-06-16
2017-06-16 共产党员


 

  努力这种东西吧,只要有了渴望和意愿,人人都会。

 

  一直觉得“努力”是很鸡汤的话题,毕竟呼喊“我们很年轻啊,要努力”的人太多太多,以至于我们仅仅被自己的声音感动,而在呼喊戛然而止的时候显得无所适从。

 

  最近,有一个同学更新了自己的qq签名:“努力是最不值得炫耀的东西。”

 

  我盯着这句话看了好久,觉得眼前的十二个字真是酸爽,啪啪啪打了朋友圈里好些“熟人”的脸。

 

  这姑娘在我隔壁宿舍,正准备考研。平时交流不算多,也就是去她们宿舍玩的时候才聊上两句,倒是常常在图书馆碰面。她性格直爽,爱说话,但是印象中总是坐在那里独自看书或者写作业的样子,是班上为数不多的学霸之一。

 

  她的努力很沉默,没有丝毫炫耀的意味,平时也不算太活跃,但是每当想起来她的时候,是满怀肯定意味的。

 

  你的朋友圈里一定有那样一些人,满屏正能量,一张自拍配一句自我勉励的话,笑得十分的美。

 

  并不是对于他人的自我勉励进行苛责,而是时常见到许多人背书打卡忽然之间消失踪影,晒了三天图书馆的座位和考级卷子之后又返回原状。

 

  努力本来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是一个年轻人应该有的状态,无奈渐渐有了表演的态势,意味单薄了起来。

 

  这几年的摸爬滚打让我懂得的一个朴素的道理,就是少说多做。结果其实并不比过程无意义。

 

  给自己一个完整的交代,给别人一个惊艳的结果,成就感远大于无数个长篇赘述后的自我感动。

 

 

  这个世界讲究效率和结果,有时候显得有些冷酷无情。

 

  一件事情的结果足够惊艳,别人才有兴趣去追究过往的细枝末节,一开始就鼓吹得天花乱坠,很难保证结果的惊艳程度是否配得上过程的张扬。

 

  一件普通的陶瓷烧制完成也需要在一千多度的高温里呆上七八个小时,这是质变的必经阶段。如果最后变成了一件美好的艺术品,前期的烈火焚烧才显得有了意义。

 

  努力这个概念太虚了,太抽象了,描摹不出一个具体的方法论,但是一被吟诵和放大,就开始显得廉价起来。

 

  自以为努力的人,在真正努力的人看起来,是很幼稚的,之所以没有被拆穿,是因为那些更努力的人根本没有打算把时间花在评判之上。

 

 

  想起以前有个学妹告诉我,自己已经过了那种泡图书馆一定要发条朋友圈纪念一下的讲究“仪式感”的年纪了。

 

  她说:“来图书馆看书的前两天,觉得特别有成就感,就情不自禁地想‘炫耀’一下。但是当来图书馆成了习惯,根本就不好意思发朋友圈了,或者说觉得一点意义都没有了。”

 

  我笑,这就像每天去食堂吃早餐的同学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的,但是基本不吃早餐的同学,偶尔去了一次食堂,才会发个朋友圈说“我今天竟然去食堂菜早餐了耶”。

 

  过程通常是不具备说服力的,它沉闷,平凡,日复一日,根本不起眼,没有人觉得有什么值得可圈可点的。

 

  偶尔自我鼓励鼓励就好,没必要当作天大的事情自我感动,不要把自己的辛苦看得那么重要,年轻人嘛大多数时间都是累的,一边骂着娘一边把事情做完的。

 

  被我们过度提及的“努力”二字,其实门槛很低,并不是我有你没有的奢侈品,其实人人都可以做到。它稀松平常,和其他人的别无二致。

 

 

  今天看见朋友发朋友圈说自己正在一个爬坡期。我很喜欢这样一个比喻,带着一些阻力前进的时刻,恰好是最让人劳累又清醒的。大家都有各自的选择,在自己认定的那条路上匍匐向前,没有可比性。

 

  努力这种东西吧,只要有了渴望和意愿,人人都会,他并不是值得佩戴在身上标榜的徽章。努力是每个人的必需品,不能缺少,但努力不是奢侈品,数量有限。你很努力,别人也可以很努力,你多留一点汗水,并没有高贵多少。

 

  索性就带着自己的小目标,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吧,和自己比,一点一点地向前进,慢慢地雕刻自己,就像我之前说的哪句话:“毕竟比昨天的自己变得更好,是一件多么让人上瘾的事情啊!”对吧?

 

  我觉得那些未曾来到的,正在日益清晰的,从心底升腾出来的渴望,以及那种始终野心勃勃的进取状态,才是一个人不加炫耀却能格外耀眼的光环。

 

  (来源:维安记 作者:卷毛维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