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向故宫主动捐文物的工人何刚不幸去世,有人却带起了节奏

 秋天的海 2017-06-16

  据@中华遗产杂志官方微博6月16日发布消息称,5月30日11时40分许,在石(石家庄)济(济南)客运专线工程工地,一台龙门吊在拆除过程中发生倾覆,导致6人遇难。其中一名遇难工人名叫何刚,可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中国工人背后,有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中华遗产》杂志曾在2011年第4期的特别策划“故宫文物,谁在捐赠”对何刚做过一个专题报道。

1985年,何刚在河南商水县老家盖房时意外地挖出“银镀金錾花双凤穿花玉壶春瓶”等19件高等级元代银器,但他拒绝了文物贩子用一蛇皮袋现金购买文物的要求,与村长连夜赶到北京,要求将其捐赠给故宫博物院。为了更完整地收藏这批银器,在时任故宫文物管理处梁处长的建议下,何刚又一次不辞辛劳地赶回河南,将其盛装银器的缸送到了故宫,令梁金生感动不已。在完成这件“壮举”后,何刚又恢复了四处打工的生活。

@中华遗产杂志微博称,何刚只是一个默默无名的工人,却也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了不起的保护者,《中华遗产》杂志为他的逝去表示诚挚的悼念!

点击查看大图

何刚/资料图,来源:中华遗产杂志

点击查看大图

截图来自@中华遗产杂志微博

这一消息发出后,网友们纷纷表示遗憾痛心,希望何刚走好。有网友称,何刚与那些战士没有区别,国家的珍贵文物与祖国的万里疆土一样需要捍卫和守护。

然而,在这样令人惋惜的事件中,也总会出现个别刺耳的声音,强行“带节奏”。比如,有人在@中华遗产杂志官微的评论区质问,“说句不好听的,无私的捐出那么多古董,说明人很老实纯朴,捐出之后又有谁关注过他的生活?给没给奖励不知道?如果这种值得歌颂的人为什么不在活着的时候报道鼓励?我想他的生活会有所改变,生活改变了今天的悲剧有可能会改变?大多数媒体就会报道死后人的那些事活着时多关注要改写历史了!”在这样的“指责”后,也有个别人跟着起哄,或者进行恶意“联系”。

截图来自@中华遗产杂志微博评论

然而,这恰恰是一段不经查证、选择性忽视地“条件反射式指责”。首先,正如上文提到的,早在2011年时,《中华遗产》就出过专门报道,并不是活着的时候没报道;其次,故宫曾博物院曾向何刚及其家人给予过奖励和帮助。1985年,何刚主动捐献文物后,故宫博物院奖励8000元,2003、2005年故宫博物院得知何刚家人患病,又分别资助50000元。

这些具体情况都在杂志2011年第4期的文章中讲得非常清楚。文章中也提到,“我国法律对捐赠有明确规定,捐赠应当是自愿和无偿的。于法而言,文物捐赠一旦完成,故宫并没有义务满足捐赠者或其后人的不合理的事后要求。但是,捐赠文物,在中国不仅是法的问题,也是情的问题。”

面对文物捐赠的“事后人情账”,当时负责何刚捐赠的故宫工作人员梁金生曾表示,“特别是有些捐赠涉及时间跨度太长,查证当年的具体捐赠情况得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就算查证后,故宫也没有专项资金解决其索要的金钱。这让我们陷入了管与不管的两难境地。”

今天,@中华遗产杂志也在评论去回应,讣告已应家属要求发出,没有提及这些是与此事无关,谁带节奏一目了然。

对此,很多网友也对这波恶意节奏表示愤怒:

附文:《挖出文物之后》,作者:宋军,《中华遗产》2011年第4期,特别策划“故宫文物,谁在捐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