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物 | 下笔千钧、遗珍万代的天才编剧唐涤生

 死了都要爱mtpp 2017-06-16

  

  

Sayings:今年是粤剧天才编剧唐涤生100岁冥寿,各种纪念活动不断。作为粤剧编剧四大家之一,唐涤生用短暂的一生书写了粤剧发展史上最光辉灿烂的一页,让粤剧的发展和创作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进入了最鼎盛的时期。与您分享一篇成文于唐涤生先生逝世四十周年的纪念文章,走进唐生“下笔千钧、遗珍万代”的一生。

下笔千钧 遗珍万代

纪念唐涤生先生

作者:秋盈 (Cecile@dianying.com)

舞台剧《南海十三郎》不但捧红了饰演南海十三郎的谢君豪,也令不少年青观众对香港粤剧界两位编剧名家——南海十三郎和唐涤生——大感好奇。南海十三郎早于战前成名,作品多已散佚,幸存者亦极少上演;唐涤生却是香港最为人熟悉的粤剧编剧家,作品搬演数十年不衰,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粤剧演员和观众。

  

▲唐涤生

唐涤生原名唐康年,广东中山人,1917年6月18日在黑龙江出生。于中山「翠亨纪念中学」毕业后,随父旅居上海,曾于「沪江大学」及「白鹤美术专门学校」肆业。

1937年夏天,侵华日军轰炸上海,父母亦不幸先后辞世,唐涤生被逼辍学,南下广州。翌年,流徙香港,经堂姊唐雪卿介绍,加入名伶薛觉先(亦为唐雪卿夫婿)领导的「觉先声剧团」负责抄曲,后转为编剧。

  

▲薛觉先

唐涤生在「觉先声剧团」工作期间,深得薛觉先及著名编剧家冯志芬赏识,两人更积极鼓励他从事编剧工作。1938年,写成第一部粤剧作品《江城解语花》,由「小生王」白驹荣(名伶白雪仙之父)主演,从此展开其编剧生涯。

据悉,当年的编剧名家南海十三郎乃唐涤生的师父,可是目前并无确实证据。又有谓唐涤生其实得力于薛觉先及冯志芬的指导甚多,加上自己苦心钻研名家南海十三郎、冯志芬、谢汉扶等人的作品,融会贯通,自创风格,终于成为一代宗师。

  

▲唐涤生 郑孟霞

除编撰粤剧剧本外,唐涤生亦有参与电影编剧工作。1939年,写成第一部电影作品《大地晨钟》,由「华南影帝」吴楚帆及黎灼灼主演。唐涤生本人亦粉墨登场,以「唐丹」为艺名,客串一角。

1942年,唐涤生与上海京剧名票及舞蹈家郑孟霞女士结婚。郑孟霞对传统戏曲及西洋舞蹈造诣甚深,曾经提供不少有关演艺及编剧的意见,对唐涤生的编剧工作多有助益。

  

踏入五十年代,唐涤生的编剧技巧开始成熟,锋芒渐露,成为炙手可热的编剧家,几乎所有粤剧红伶均有演出他编撰的剧本,其中包括:薛觉先、马师曾、陈锦棠、芳艳芬、红线女、邓碧云、何非凡、麦炳荣、吴君丽、罗艳卿等等。其中与芳艳芬及吴君丽合作较多,著名作品包括:《六月雪》、《程大嫂》、《洛神》、《春灯羽扇恨》、《一入侯门深似海》、《艳阳长照牡丹红》、《白兔会》、《香罗冢》、《双仙拜月亭》、《醋娥传》(後来改编为任剑辉、白雪仙主演的粤剧电影《狮吼记》)等等。大部分作品均有改编为电影,极受观众欢迎。

  

▲任、白、唐铁三角

然而,与唐涤生合作无间、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始终是任剑辉、白雪仙两位。

早于五十年代初,任剑辉与白雪仙已有演出唐涤生编撰的剧本,著名作品包括:《富士山之恋》、《三年一哭二郎桥》、《胭脂巷口故人来》、《琵琶记》、《跨凤乘龙》、《贩马记》、《李仙传》等等。

1956年,任剑辉与白雪仙罗致著名武生靓次伯、丑生梁醒波等人,成立「仙凤鸣剧团」,聘用唐涤生为驻团编剧,演出一系列改编自元代杂剧、明清传奇的剧本,写下了香港粤剧史上最辉煌灿烂的一章。此时,唐涤生的编剧技巧已经完全成熟,主题深刻有力,辞藻清雅流丽,配合「仙凤鸣剧团」上下声情并茂的演出,风靡无数戏迷,「仙凤鸣」更因此成为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粤剧团。唐涤生为「仙凤鸣」编写的诸部名剧——《牡丹亭惊梦》、《蝶影红梨记》、《帝女花》、《紫钗记》、《九天玄女》、《再世红梅记》等等,更是传诵数十年不衰,成为香港粤剧的经典瑰宝。

  

1959年9月14日晚上,「仙凤鸣剧团」于利舞台首演新剧《再世红梅记》,唐涤生亦在座观看。演到第四场「脱阱救裴」,不幸脑溢血遽发,晕倒席上,送往法国医院抢救,延至翌日凌晨不治逝世,年仅四十二岁。

唐涤生先后结婚两次,遗下一子三女。首任妻子是名伶薛觉先之妹薛觉清,育有一子一女;郑孟霞为第二任妻子,育有两名女儿。

特色

作品

根据最新资料,唐涤生曾经创作四百多个粤剧剧本(包括原创、改编、参订等等),数量十分惊人。可惜大部分已经散佚不存,或者已经没有公演,年青观众难以全面地认识唐氏作品。现试就最受欢迎的「仙凤鸣」时期作品为例,略析唐先生的创作特色。

  

唐先生笔下的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突出,对女性的心理描写,尤其细腻动人,令人赞叹。譬如同是风情万种的青楼女子,《紫钗记》的霍小玉刚烈倔强,《蝶影红梨记》的谢素秋明丽聪敏,《李仙传》的李亚仙却是沉静委婉,各具丰姿,绝不相混。

除了活色生香的女主角外,唐先生笔下的男主角也是众态纷呈,令人目不暇给。例如《紫钗记》的李益轻浮懦弱,《蝶影红梨记》的赵汝州痴憨纯情,《再世红梅记》的裴禹好色轻狂,《帝女花》的周世显则是忠勇刚毅。可见唐先生对人物个性的掌握,透彻独到,非比寻常。

  

辞藻清隽雅丽,音韵和谐,更是唐氏作品人尽皆知的特色。试引两段如下:

《再世红梅记》之「脱阱救裴」

画栏风摆竹横斜,如此人间清月夜。愁对萧萧庭院,叠叠层台。黄昏月已上蟾宫,夜来难续桥头梦,飘泊一身,怎分派两重痴爱?不如彩笔写新篇,也胜无聊怀旧燕,谁负此相如面目、宋玉身材?

《紫钗记》之「灯街拾翠」

携书剑,滞京华。路有招贤黄榜挂,飘零空负盖世才华。老儒生,满腹牢骚话。科科落第居人下,处处长赊酒饭茶。问何日文章有价?混龙蛇,难分真与假。一俟秋闱经试罢,观灯闹酒度韶华,愿不负十年窗下。

第一段写《再世红梅记》男主角裴禹周旋于两名女子中间的苦恼,情景交融,不落俗套。第二段则为《紫钗记》的出场曲,分别由男主角李益、丑生崔允明和小生韦夏卿唱出。寥寥数语,已经将三人的身份、性格清楚交待。由于粤剧以粤语演唱,粤语共分九声,声韵繁复,入乐后更不能有半分差池。唐先生的作品又以音韵和谐、节奏流畅称著,文字功力之深,可见一斑。

  

清代戏剧家李渔曾谓:「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密。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唐先生笔下针线之细密,情节之曲折,梨园早有盛誉。虽不至于毫无破绽,终亦无伤大雅——至少没有近年一些港产电影那样胡闹无聊。

很可惜,目前在戏台上能够看到的唐氏遗作,绝大部分均为「仙凤鸣」时期的作品,早期的作品很少上演。文字本更不必说,只有《帝女花》、《紫钗记》、《牡丹亭惊梦》、《蝶影红梨记》、《再世红梅记》和《贩马记》六部,共分三册,而且均已绝版。

  

如果要客观而全面地评价唐先生遗作的成就和贡献,单看「仙凤鸣」时期的作品是绝对不足够的。要是单凭数个特别优异的作品来评定唐先生的成就,容易流于空洞、神化,对其他编剧者亦有欠公允。

有很多学者已经指出,唐先生能够写出「仙凤鸣」时期的杰作,除了自己多年不断的努力和累积经验之外,还得力于白雪仙、郑孟霞、孙养农夫人等多位人士的协助和督促。如果能够弄清唐先生的学养、经验、写作环境与不同阶段作品的关系,包括亲友、师长的指导和协助等等,相信对于了解唐先生的成就和创作历程大有助益。

作为一名唐先生作品的爱好者,我很希望研究人员能够发掘一些唐先生早期的遗作,让观众更全面地认识这位才华横溢、英年早逝的编剧家。

唐涤生先生的名作,历演数十年不衰,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粤剧演员和观众。在贪新厌旧、日新月异的香港,这门古老的艺术至今仍有立足之地,唐先生功不可没。

笔者就是其中一位「受惠者」。

▲任剑辉、白雪仙《帝女花》

从小对锣鼓喧天的粤剧没有好感。电视台播映的粤语长片和慈善节目,总少不了粤剧,锣鼓吵闹不在话下,更难过的是节奏奇慢,咿咿呀呀老半天,令人好不耐烦,到底唱些什麽,也没功夫细听。

少年时代选修中国文学,得到老师介绍,跨进了粤剧的门槛。老师介绍的入门课,就是唐涤生先生的作品。犹记得老师说:「唐先生改编了很多元代杂剧、明清传奇,甚至唐人小说,都是课文里提到过的。你既然对古典小说那么有兴趣,为什么不试试去看?」

谁料一看之下,惊佩不已,难以释卷。读罢文字,还一头栽进戏院里去,真真切切地感受唐先生笔下光怪陆离、悲喜交集的大千世界。

如果没有唐涤生,兴趣栏上就没有「粤剧」二字。

  

很多观众都说,唐氏作品曲词优美动人,百听不厌。诚然。如果能够把同一个剧目反复欣赏,不难体会字里行间那一股馥郁芬芳的余韵,袅袅无穷,中人欲醉。在这繁忙、刻板的现代生活中,实在是一项难得的调剂和享受。

若能进一步仔细体味剧中人物的性情,也有一种想像驰骋、放纵自由的快乐。同是忠贞不二的有情郎君,你会选择有点轻浮懦弱的李益、稚气未除的赵汝州,还是寒酸落拓的柳梦梅?同是天仙化人的花魁娘子,你会选择性情激烈的霍小玉、明慧聪敏的谢素秋,还是温柔沉静的李亚仙?

  

说到我最喜爱的唐氏作品,则非《帝女花》莫属。除了优美典雅的曲词、跌宕有致的剧情、栩栩如生的人物,最令人回味再三的,竟是背后沉重荒凉的历史感。

《帝女花》是唐先生笔下少有的历史悲剧。周世显与长平公主最后放弃长相厮守的私愿,选择在旧皇宫里壮烈殉国,狠狠地把新帝的气焰给挫下去。现在公演的《帝女花》没有自欺欺人的「金童玉女,下凡历劫」,一切都是那么真实、那么无奈,令人低回不已。

  

  

周世显更是戏曲作品里少有的悲剧英雄,才华盖世,忠毅勇烈,人格几乎完美。国亡家破之后,周世显潦倒落泊,仍然排除万难,供奉崇祯帝后的遗体;又四处访寻下落不明的公主,张皇失态,都是为了「哀我一生一世寂寞,虚有其名,梦难成,债难清」。那是什麽样的赊债啊?「宁甘粉身报皇封,不负蛾眉垂青眼」,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周世显那文静、孤独的背影,肩负着忠君护花的神圣任务,管他时移世易,始终不离不弃,甘之如饴。他那铮铮傲骨、凌霄壮志,折煞了多少跃马沙场、挥剑吆喝的所谓「英雄豪杰」。

  

非常感谢唐先生,编写了这许多细腻、精采的粤剧剧本,为无数观众带来了至高无上的娱乐和享受,令他们的生活添上一抹优雅、瑰丽的色彩。遗珍后世,功德无量。

逝者已矣,有谁能够补上唐先生遗下的空缺呢?

  

  

  

虎豆哥的有奖征集

当你把孩子这块白板,画上戏曲的斑斓,他的人生多多少少会带有这点底色,进而被寄予一份有些厚重的冀望,不只来自亲人。

你家有在学戏、看戏的娃娃吗?

  

中华戏曲征稿

征集各类戏曲相关的“人物”、“剧评”、“现场探班”或其他特别策划的原创稿件。要求:①内容准确,不存在知识性或真实性问题。②文章和所涉及的图片没有版权问题。③投稿时写明作者、图片来源等信息。

投稿邮箱:aixi_ren@163.com

投稿/报道合作/商务与赞助等,联系

主编小蝶微信:339410986

运营晓曦微信:xiaoxi772155131

  

中华戏曲|这里有戏

喜欢你就赞赞我,撩撩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