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节 《与元九书》

 JwwooLIB 2017-06-17


一、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又曾官太子少傅,后人因称白香山、白傅或白太傅。原籍太原,后迁下硅(陕西渭南县),他出生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由于战乱,他十一岁时就离家避难越中,常常是“衣食不充,冻馁并至”,以至“常索米丐衣于邻郡邑”。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他说:“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又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与元九书》)可见这一思想不仅支配了他的政治态度,同时也支配了他的创作方向。他的一生,大体上即可依此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

二、“新乐府运动”的理论主张

新乐府运动的形成和开展,白居易先进的诗论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他的《与元九书》,便是一篇最全面、最系统、最有力的宣传现实主义、批判形式主义的宣言。

首先,他认为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必须负起“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政治使命,从而达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上下交和、内外胥悦”的政治目的。

其次,白居易还认识到文学植根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第三,他阐发了诗歌的特性,并结合这种特性强调诗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

第四,为了充分地发挥诗的功用,更好地达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政治目的,白居易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必须服从内容,为内容服务。

例题解析

一、名词解释

白居易的“为时”“为事”

白居易诗歌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创作要有为而作,不为艺术而艺术。他说过:“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新乐府序》)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提出了“为时”“为事”而作的观点,明显继承传统儒家的诗文论思想。所谓“为时”“为事”就是主张用同情的笔触来抒写反映下层劳动者生活的苦难,揭示时政的弊端。

二、简答题

简述白居易新乐府理论的基本内容。

在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中有两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强调诗歌创作要起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社会作用;二是创作方法上要体现“直书其事”的“实录”精神。“救济人病,裨补时阙”或者叫做“泄导人情”“补察时政”,这是其新乐府理论的主导思想。“救济人病”,是要求诗歌能够反映民间疾苦,使百姓的痛苦“稍稍递进闻于上”,让人主有所了解。“裨补时阙”,是要求诗歌能揭露时政的弊病,引起在上位者的注意,促使他们进行必要的改革。《与元九书》中“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落脚点就在于此。白居易的新乐府理论突出地强调了文学与民众之间的密切关系,强烈地表明了他要求文学创作必须起到“为民请命”的作用。并且鲜明地指出文学应该积极地干预现实,为实现政治理想,为改善百姓的生活发挥应有的功效。所谓“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