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邻国连改名都要经中国批准,后因骚扰中国边境,被此将打回原形

 昵称30950927 2017-06-17

倭是我国古代对日本的称呼,关于他的来历也是一波三折。

汉朝的时候,当时的日本人不叫日本人,叫“倭”。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光武帝建立东汉后,日本派使者向汉朝称臣,刘秀高兴之余,便封日本的国王为“倭王”(要知道当时的日本人又矮又小又黑,故称倭)。

后来魏、晋、南北朝都延续了对日本称“倭”的这一称呼。

到了隋唐时,日本开始主动学习和传承汉文化,觉得“倭人”称呼是一种污辱。同时,他们一直对太阳情有独钟,认为这是上帝之光,于是决定把自己的国号改成“日本”。因为日本一直对中国朝廷称臣进贡,是中国的附属国,改名这样的大事,他们还是及时向中国皇帝打了个报告。中国皇帝还是很人性化的答应了。日本两字从此也被中国人逐为所知。

然而,到了元、明朝时,中国人又开始将日本人打回了原形,称他们为“倭人”,为什么呢?原因只有两个字:入侵。

原来这时的日本人贪婪中国人的富有,开始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进行赤裸裸的“打草谷”——烧杀抢劫。

愤怒的中国人又改日本人为“倭人”,称骚扰中国沿海边境的日本人为“倭寇”,其中自然含有蔑称的意思。

但是倭寇可不管这么多,依然我行我素。到了明太祖时,对来中国沿海干烧杀抢劫的勾当的倭寇来了个大扫除,结果倭寇被当时国力强大的明军所消灭。

然而,到了明世宗的时候,倭寇乘着东南沿海防卫空虚,多次侵犯。更为可气的是当时的地方贪官、恶霸、奸商、罪犯等都勾结倭寇,共同谋利。

其中浙江、福建、广东三省成了重灾区。

边境告急,大明朝政府不能再坐视不管,决定剿匪。并于1555年派戚继光、谭纶、俞大猷为剿匪三剑客,分别坐镇宁波、绍兴、台州,打击倭寇。

戚继光一到宁波就给倭寇一个下马威,在龙山打的倭寇哭爹喊娘、落荒而逃。首战告捷,但戚继光非喜反忧。

忧什么呢?

担忧军队的战斗力,通过第一回合的剿匪,戚继光发现军队作风涣散,主要体现三个方面:一是组织纪律不强,二是素质不高,三是精神萎靡。

原来剿匪胜利后,有这样一段小插曲,一个士兵兴高彩致地拎着一颗人头来请功,说是在战场上斩杀的倭寇。戚继光正要对他进行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时,急匆匆跑来一个士兵,他不但两手空空,而且哭的梨花带雨。戚继光皱着眉头,问:“没有在战场上擒杀敌首级,也不用这么哭丧着脸吧。”那人头摇的象拔浪鼓:“不是请功的问题的,是……”他指着先前士兵拿着的首级说:“这是我的弟弟啊,受伤倒在地上,他二话不说就割了他的头,然后跑来请功……”

戚继光一听很是气愤,还没有发作,又跑来一个士兵,都拎着血淋淋的人头,说是来请功的。一查,被杀的竟是十多岁的无辜少年百姓。

最后,两个邀功的人都被处死了,但这件事却让戚继光很是触动:

打铁还须自身硬。为此,戚继光决定好好整顿一下军队,并且马上来了三步走:

第一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部队里那些游手好闲、刁滑怕死、滥竽充数的人统统淘汰掉,留下那些政治素质高、且有本领的将士。

第二步:它山之玉,可以攻山。以优厚的待遇招募新兵,为此,他亲自严把政审关,并对身体结实、能吃苦耐劳的农民工优先录取。

第三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新组建的军队,戚继光马上展开了魔鬼训练,并且明确军队的纪律,制定出台了许多硬性规定,一定违规,严惩不贷。

三管齐下之后,戚继光的军队很快就焕然一新了。

再上战场时,战争力果然大不一样了,居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闻风丧胆的倭寇称戚继光为“戚老虎”,而当地百姓则尊称戚继光的军队为“戚家军”。

1561年,戚继光联合谭纶的军队,到台州剿匪,结果几番交战后,把敌军逼到了太平(今浙江温岭)的南湾。倭寇负隅顽抗,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戚继光一马光先,拿起弓箭,只听见嗖的一声,把举旗的倭寇头目给射死了,旗子倒后,倭寇如山倒,戚家军一鼓作气,乘胜追赶,结果倭寇前面是戚家军,后面是大海,不是被杀死,就是掉海而死。

歼灭了浙江的倭寇后,戚继光又奉命带军进入福建剿匪,经过大小数十场的交战,这里的倭寇也被剿灭了。

至此,横行大明朝东南沿海数十年的倭寇彻底解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