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格的表征

 王天神 2017-06-17

《潜意识与人格》同《自我与人格》是同一作者所著,前书所讲,多关乎本质,后书所讲多关乎表征,《自我与人格》共三大块,乃认知经验、自我及情绪经验。


此书所讲皆很现实化,即内容都来自于日常所见,自身所知,故这一类型之书也是当今之主流,但从个人角度讲,要解决问题还得追本溯源,全面认识,合理取舍,而任何一本真正较好的书,都不负责给你提供标准答案,而西方的这类专著也是不提供标准答案的,他们是以客观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解释问题,而至于解决问题,那是要因人而异的,心理学的作用便在于给你提供无数参考资料,让你去根据自身情况取舍之。


我对任何方法都是客观地介绍,有时当然会夹杂个人看法及根据对象倾向性地表达出一些对其他有暗示性和帮助性的方法,当然,这些都是需要自己去摸索的,心理的问题,自己人格的问题,是不能听由谁的,而只能自己去发现自己、改善自我的,但若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人,不听他人的劝告,那么他会越来越来迷失自己,他人只能指个大方向,具体还是看个人。


认知水平有三个:知觉、解释及意识目标,每个人的知觉能力和偏向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整体感强而细致力差,有的人则相反,故有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的知觉分类,依存性强的人注重联系,独立性强的人注重独立,故在同一客观事件或事物之上,每个人的看法都有出入,其描述侧重也因人而异,这些并不是别人故意扭曲事实,而是每个人的知觉水平不一样,同一个人有的关注其长相,有的关注其谈吐,所以对同一个人的描述必然侧重不同。而解释则分为悲观和乐观两种,悲观的解释风格喜欢把事件的错误归因于内在、稳定、一般的原因,而乐观则相反,从某种角度来讲,悲观、乐观只是一种人格特征,对事物和生活的好坏是没有绝对的。所以于此我补充一点,心理学上的讨论是基于个人心理特征的,与社会是关联不大的,我们不能将心理学对人的特质评判做为其社会价值评判的依据,而事情的成功与失败与个人人格有关,但人各有长短,悲观有悲欢之利弊,乐观亦然,我个人是主观心态要乐观一点,但处理事情则要从社会角度出发,该谨慎则谨慎,该大胆则大胆,心态的乐观有助于人的健康和生活态度,这一点倒是绝对的,一个心态悲观的人是绝对不幸福的,而且还会影响周围人的情绪。


每个人的目标都是不一样的,一般人的目标都集中在学业(事业)、社会生活、家庭关系之上,只是各有侧重不同,目标在我看来与人格也有关,盲目乐观主义者的目标大都不切实际,而悲观主义者一般都要采取防御性悲观主义策略(即做好失败的打算和预期),这种目标制定对常人来说都是依人格特质而定,只有少数人能根据实际和自身来定目标,所以我个人认为目标应该不要太主观化,也不要太理性化,太主观化的目标一般与现实脱节则难以实现,太理性化的目标则与自己的内在需求关系不大,即使实现目标,人也感觉不到多少成就感和快乐,所以我认为当用主观需求来做方向,用理性来做计划。


例如,你喜欢当老师,就不要去听其他人的去考什么其他,这个大方向都错了,但你可以选择与教育相近的职业,也不要只朝老师一条道走到底。所以大方向得听自己内心的呼喊,而实际选择要多考虑现实,要机动性强一点。


认知还与智力有关,但据现今来看,智力也是个多元化的概念,故只要不是智障人士,就不好去品评智力高低,要评价也只能局限于某一种智力。


“认识你自己”是特尔斐神庙的希腊神谕,认识自己是个漫长的过程,我们每一个思想者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佛家的无我乃至上境界,而现今的人也可称为“无我”,只是他们的无我是对自己一无所知,且处于对自我的错误认知之中。


自我概念、自尊和社会同一性是自我的三个方面,自我概念是对自己的认识和描述,自尊是对自我的评价,社会同一性包括连续性和对照性,是自我的社会层面。每个人对现在、过去、未来的我都有自己的看法和预期,当然别人也对我们有看法,当看法一致时还好,当不一致时则会引发问题,关于这个自我的问题,我已叙述过很多,故不再多论,于此只再简单提及大学生的同一性问题,大学生一进大学这个全新的环境,则会面临同一性的缺失,因为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于是便会去选择,这会造成同一性的冲突,即自己到底要干什么,一个缺乏思想深度的人,缺乏对自己了解的人,在大学极易受环境影响,要么是盲目学习,要么盲目游戏,要么盲目锻炼能力,这是客观事实。


要想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则必须要认识自己、确定自己的价值观,使之转化为欲望和实际行动,你喜欢搞科研便抓紧学习实验,喜欢搞商业,则去广积人脉和商业知识,但我们因为从小就处于一种被动的自我认知之中,我们的自我都是环境强加的,我们的目标也是环境强定的,故大学也是如此,而如此的人,以后必定有心理危机。


弱势群体在常人眼里自尊可能低于优势群体,其实两者都差不多,原因在于弱者偏见归因,将失败归因于他人的偏见,他们且只在弱势群体内比较,而且选择的评价内容是有利于自己的。这种平衡自尊的方法对于自卑的人来说也是可以借鉴的,但自尊最好稳定一点,不要受环境的影响就出现大的波动,这容易引起对自己的价值感的波动,从而影响个人的情绪,一个自我复杂性越高的人,受挫力越强,即对自我的认识很全面,而不固着于某一点,东方不亮西方亮,找出缺点还有优点。


情绪与人格的关系也是密切的,情绪是一种内在意识心理的外在表现,即受基因、生理影响,也受认知影响。我们不能改变自己的基因,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认知,我们不能清除自己的情绪,但可以适度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个人是不认为人的性格是可以根本上改变的,一个人乐观、悲观、易喜、易怒、易忧皆天生的,当然由于后天环境影响形成的病态要排除。但我们可以适当去调节,去调节情绪的强度,即不过于乐,也不过于悲,发脾气但能控制强度。我们要慢慢将自己的情绪强度调节到低等水平,不要让自己产生极端情绪(不大喜大悲),使情绪尽量平稳化,即让自己在一般情况刺激下只有点小情绪。当然要达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境界,那不是常人的追求。


一个人要尽量少焦虑、抑郁和生气,要学会往好的方面想,学会心平气和,虽然三者与基因有关,但后天是可调节的,只要不让情绪恶化就行,根除那也不现实。


现在的人都对钱很向往,我得出的结论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没钱来满足生活必需则多半必不幸福,但有钱超过了满足生活必需则钱与幸福无关系,而我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钱多了反而会让人不幸福。


我们多花点时间了解自己,比多花点时间来进行无多大意义的所谓我行我素要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