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抚宁村名的故事四【榆关篇】 王子、驸马、红门寺。。

 神州国土 2017-06-17

 爆料领红包商务合作加微信fuxiaoning619

   

      榆关,地处抚宁东部,距离抚宁城区9公里。榆关为古县址、古关隘。东汉时,临渝县在此设置直至三国魏。隋唐魏临渝关。唐代为渝关。辽时改为渝关。因其下有渝河尤为历代重要关隘,故名渝关。隋、唐、辽、金、元一直为郡、道、州、省的重要界关。明太祖时,为徐达采邑。引其四周无障碍,移关于山海关,因遂废为镇。




驸马寨

    该村位于榆关西北偏北4.5公里。地处丘陵。土地1,562亩。57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唐贞观年间(公元627年-649年),唐太宗征东时,当朝驸马秦山随军途中得病,在此修城养病,故得名驸马寨。随后,高、唐、苏三姓由山东迁此地落户,庄仍用驸马寨之名。


网络配图

小宁说

 原来驸马在这里养过病!



贾  庄

    该村位于榆关西北偏北3.7公里。地处丘陵。土地1,861亩。68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13 98年),陈、贾、马,魏四姓由山东迁此地落户,取名楼贾庄。后贾家人增多,改名为贾庄。




兴福庄

    该村位于榆关西北2公里。地处丘陵。土地1,570亩。68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 66年),该属温庄。后因庄靠大河,发水被冲,部分户东迁现址,取名新温庄。以后为求吉祥,又改名为兴福庄。





五王庄

    该村位于榆关西北偏南2公里。地处平原。土地3,061亩。1,40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唐贞观年间(公元627年-649年),唐太宗征东时,当朝驸马秦山随军中途得病,在驸马寨养病,皇帝派五个王予在此居住护卫。随后,王、蔡二姓由山东迁此地落户,取名五王庄,沿用至今。

网络配图

小宁说

 来历果然不简单。

  



荣  庄

    该村位于榆关西偏南2公里。地处丘陵。土地1,560亩。610口人,均为汉族。

    该庄东北l公里处红门寺,为新石器时代遗址,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据查,金天兴年间(公元1232年-12 34年),荣、李、魏三户由山东迁此地落户,以荣家为主,故取名荣各庄,后简称荣庄。

小宁说

 原来这里还有红门寺。

 



永顺庄

    该村位于榆关西北偏南1.5公里。地处丘陵。土地718亩。370口人,均为汉族。为永顺庄大队(一层楼)驻地。

    据查,明天启年间(公元1 621年-1627年),李家和韩家从乐亭逃荒迁至此地黄土坎子旁定居,故庄取名黄土坎。1982年3月经地名标准化处理,改名为永顺庄。




后  庄

    该村位于榆关西北偏北0.5公里。地处平原。土地1,320亩。7 0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明永乐年问(公元1403年-14 24年),许、李,孙三户由山西迁此地居住。因当时许家人多,故取名许家庄户。后因该村在榆关北,所以改称榆关后庄,简称后庄。




河  西

    该村位于榆关西偏南0.5公里,座落戴河西岸。地处平原。土地2,21 6亩。1,22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13 98年),张、王、李、赵四姓由山东迁此地落户。据坟碑载,因沙河从东流过,故名河西。




韩义庄

    该村位于榆关东偏北2.5公里。地处丘陵。士地1,203亩。53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明崇祯年间(公元1 628年-1644年),韩、朱、石、李等姓由山东迁此地落户,以榆关取名韩榆庄。后因韩家为“乡地”,势力大,名望高,故改名韩义庄。   



郑家店

该村位于榆关东偏北5公里。地处匠陵。土地1,504亩。60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明宣德年间(公元1 126年-14 35年),郑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地落户并开店,故庄得名郑家店,沿用至今。


小宁说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

 
北杨各庄

    该村位于榆关东5公里。地处丘陵。土地1,607亩。570口人,均为汉族。

    据钟文记载,清康熙年间(公元1644年-1722年),杨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地开药铺,取名杨各庄。后为与北戴河杨各庄区别,其在北,故改名北杨各庄。


沙  河

    该村位于榆关东南偏北1.5公里。地处平原。土地2,760亩。1,510口人,均为汉族。

    据钟、碑文记载,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14 24年)罗、韩、冯、李、赵五姓(由山西迁至乐亭县)由乐亭县先迁至抚宁西沙河,后又迁到此地,因沙河从此地旁流过,庄以河取名沙河,沿用至今。

   


大刘庄

    该村位于榆关南偏东2公里。地处平原。土地2,273亩。1,010口人,均为汉族。

    据碑文记载,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19年),从山西大柳树迁来刘姓等几户到此地落户,起名大柳庄。后刘姓人口增多,又改名大刘庄。



小金庄

    该村位于榆关南偏东2.5公里。地处平原。土地869亩。41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明万历年间f公元15 73年-1619年),金姓和大

刘庄刘姓一起迁来,金姓落户于此地,因人口少,故取名小金庄,沿用至今。




紫草坞(片村)

    该村位于榆关东偏南4公里。地处丘陵。土地3,605亩。1,33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14 24年)史、刘、王姓由山东迁此地落户建庄。因此地坑旁有一泉眼井,井旁长一紫草(人称宝),加之地形似坞,故庄取名紫草坞。后随着人口的发展,形成了三个自然村,根据地形、地理位置及其特点,分别取名西岭,腰排、东甸。




紫草坞(曾用名腰排)

    该村位于榆关东偏南4公里。地处丘陵。土地1,330亩。53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明永乐年间(公元1 403年-14 24年)建村。该原为紫草坞中间一部分,后随人口发展,形成独立村,仍用紫草坞的名称。因地处中心位置,故又名腰排。



小宁说

 听上去很有食欲。

 



西  岭

    该村位于榆关东偏南3.5公里。地处丘陵。土地l,211亩。38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14 24年)建村。该原为紫草坞的一部分,后随着人口的发展,形成独立村,因其位于西面岭上,故取名西岭。




东  甸

    该村位于榆关东偏南4.2公里。地处丘陵。土地1,064亩。42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明永乐年间(公元14 03年-14 24年)建村。该原为紫草坞的一部分,后随着人口的发展,形成独立村。因该地杂草丛生,是放牧的草地,又位于紫草坞东,故庄名东甸。




铁官营

    该树位于榆关东偏南4.5公里。地处平原。土地1,150亩。38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清顺治年间(公元1644年-16 61年)汪、温、袁、马四姓由山东,林天寿由乐亭迁此地落户。嘉庆年间(公元1796年-1820年)的林家家谱载村名为铁官营。后由于该村人口少,面积小,人们习惯称之小营。1982年3月经地名标准化处理,又启用铁官营。




崔李庄

    该村位于榆关东南偏南3公里,座落在戴河西岸。地处平原。土地2,264亩。91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明崇祯年间(公元1628年-1644年),李姓从山东迁此地落户。因该建村晚,人口较少,面积小,故取名小李庄。1982年3月经地名标准化处理,改名为崔李庄。




高家店

    该村位子榆关东南偏南4公里,座落在戴河西岸。地处平原,土地910亩。42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一1619年)高姓从山东迁此地开店谋生,取庄名高家店,沿用至今。



大米河头

    该村位于榆关东南偏南5公里,座落在戴河西岸。地处丘陵。土地1,861亩,80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唐上元年间(公元674年-675年),赵、刘、张、牛等几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地落户。因该地靠河,商人利用此河运米,在此卸船,故庄取名大米河头,沿用至今。



上徐各庄

    该村位于抚宁东北偏南13.5公里。地处丘陵。土地2,477亩。1,03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唐贞观年间(公元627年-649年),徐氏弟兄由山西迁来始居该地,取名徐各庄。后因村南又建村名为下徐各庄,该村又改名为上徐各庄。


   

庞家沟

    该村位于上徐各庄东北偏北6.3公里。地处丘陵。土地480亩。15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17 95年),庞氏弟兄由北山洼子铺迁该沟落户,庄取名庞家沟,沿用至今。



荒  地

    该村位于上徐各庄北偏西4.6公里。地处丘陵。土地157亩。100口人,均为汉族。为荒地大队(一层楼)驻地。

    据查,清光绪3年(公元1877年)王姓、李姓由平市庄迁此地看山落户,因此地原荒无人烟,故庄取名荒地,沿用至今。



东新寨

    该村位于抚宁东北偏北8公里。地处平原。土地2,906亩。1,140口人,均为汉族。

    该村盛产苹果,年产在100万斤以上。

    据查,唐贞观年间(公元627年-649年),太宗征东时,在此扎寨,取名新寨。随后吕龙、吕虎兄弟二人从南方迁此地落户,仍用新寨。明朝时重修北大寺碑文载;“概为新寨,现为东新寨。”明改为东新寨,沿用至今。


   

仓  房

    该村位于东新寨西北偏北3.5公里。地处丘陵。

土地145亩。10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1911年左右,王秀槐从战马王迁此地落户。因当时此地有个印予寺庙,在庙旁建了两间房子做为仓库,人们叫仓房,建村时以此取名仓房,沿用至今。


岩子口

    该村位于东新寨西北偏北2.5公里。地处丘陵。土地1,547亩。64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年-15 21年),孙姓先迁此地,随后马姓由迷雾迁来落户。因此地南和西南有南山和灵关山,两山之间为一个岩石山口,庄以此取名岩子口,沿用至今。



聂    口

    该村位于东新寨西北偏南2.75公里。地处丘陵。

土地2,522亩。1,12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明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陈龙、陈虎.陈豹兄弟三人由山西迁此地落户。因此地北有九座山,称为九条龙,山有山口,故庄取名九龙口。后说此名起的太大,“聂”字又由九个口组成,所以又改名聂口。

小宁说

有创意!

 


博士营

    该村位于东新寨西偏南1.25公里。地处丘陵。土地2,162亩。1,09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1424年)彦姓由山东迁此地落户。因此地形象簸箕,故庄取名簸箕营。1931年经该村张仲秋改名为博士营。

小宁说

这名改的好!

 


兴隆寨

    该村位于东新寨西偏北0.25公里。地处丘陵。土地1,167亩。38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明永乐年间(公元14 03年一1 d 24年),俞姓由下庄迁此地落户,取名小俞庄。后吕、潘、张三姓又搬到此庄,人口增加,逐渐兴旺,故改名兴隆寨。



修理庄

    该村位子东新寨公社驻地东南偏南2公哩。地处丘陵。土地1,730亩。660口人,均为汉族。村内有4个生产队。为修理庄大队驻地。

    据查,明隆庆年间(公元1567年-15 72年),李姓由山东迁此地落户。姓李的长得很瘦,人称瘦李,叫其庄为瘦李庄。后觉庄名土气,借其原音,改为修理庄,沿用至今。



岚  山

    该村位于东新寨南偏东2公里。地处丘陵。土

地2,643亩。1,05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清康熙年间(公元1 662年-1722年),郝姓由山东迁此地落户。因此地西有大碴山和风山,两山之间有一个山口,山口风大,取两山与风之组合,庄命名为岚山,沿用至今。

小宁说

 原来是岚取山风之意!

 


捎弓寨

    该村位子东新寨东南偏南3.5公里。地处丘陵。土地1,111亩0 42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唐贞观年河(公元627年-649年),唐太宗征东时,当朝驸马秦山在驸马寨养病,病愈起兵回京,路过此地时,想起弓丢在驸马寨,速派人把弓捎来,此地就起名为捎弓寨。随后万姓由山东迁此地落户建庄,仍用捎弓寨,沿用至今。


   

安  庄

    该村位于东新寨公社驻地东南偏北3公里。地处丘陵。

土地1.728亩。740口人,均为汉族。村内有5个生产队。为

安庄大队驻地。

    据查,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 66年),安姓由乐亭县迁此地落户。因在其东北有一个山口,两边各立一块白石,故取名白石口村。到清朝时,因此村人都姓安,又改名安庄,沿用至今。

小宁说

 以前叫白石口。

 

   

温家庄

    该村位于东新寨公社驻地东南偏南3.75公里。地处丘

陵。土地820亩。37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66年),温姓由山

东迁此地落户,故取名温庄。1982年3月经地名标准化处

理,改名为温家庄。




   

古城子

    该村位于上徐各庄东北偏北4.6公里。地处丘陵。土地1,001亩。55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杨姓始居此地建庄。因此地原有土城,故取村名为土城,后因城古老,又称古城子,沿用至今。


小宁说

 历史很悠久。

    
官石西沟

    该村位于上徐各庄西北偏北3.5公里。地处丘陵。土地392亩。18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1934年,王德顺由青龙县迁来始居该沟。因其东和官石沟相邻,故庄取名官石西沟。后其沟常有人牧马看守于沟门,又得名拦马峪。1953年改名为太平庄。合作化后又名西沟。1982年3月经地名标准化处理,又启用官石西沟。


官石东沟

    该村位于上徐各庄西北偏北3.3公里。地处丘陵。土地265亩。140口人,均为汉族。为官石东沟大队(一层楼)驻地。

    据查,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年-19 08年),范姓由北庄河的马家庄迁此沟看山落户。因此地北有一石形似棺材,故庄取名官石沟。后因邻村取名官石西沟,该村又改名为官石东沟。合作化后简称东沟。1982年3月经地名标准化处理,又启用官石东沟。


   

白家岭

    该村位于上徐各庄西北偏北2.6公里。地处丘陵。土地240亩。12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1398年),白姓由山西迁此地岭上落户,故庄取名白家岭,沿用至今。

   

平市南

    该村位于上徐各庄北偏东3公里。地处丘陵。土地2.370亩。1,59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1398年),李姓由山西迁此地落户。因此地北有一平顶山,山下地势平坦,是周围村庄的贸易场所,故取名平市庄。解放后分为两个村,该处于南部,故名平市南。


   

平市北

    该村位于上徐各庄北偏东3.5公里。地处丘陵。土地1,767亩。1,300口人,均为汉族。    该村盛产苹果,年产在50万斤以上。

    据查,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1398年),王姓由山西迁此地落户。因此地北有一平顶山,山下地势平坦,为周围村庄的贸易场所,故名平市庄。解放后分为两个村,该处。    北部,故名平市北。


   

吕    庄

    该村位于上徐各庄东北偏北2.5公里。地处丘陵。土地627亩。33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明崇祯年间(公元1628年-1644年),吕氏兄弟由山东迂此地落户,取名吕庄,沿用至今。


   

小科坨

    该村位于上徐各庄东北2.8公里。地处丘陵。土地618亩。29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唐贞观年间(公元627年- 649年),姓吴的由山西迁此地落户,因位于大克坨村西,小于大克坨,故庄取名小克坨,后写成了小科坨。



寺后头

    该村位于上徐各庄东北偏北3.7公里。地处丘陵。土地321亩。15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14 24年),张姓由山西迁此地落户,因地处大新立庄北,故取名北新庄。后在村南山上建一兴龙寺,该村又名寺后头。



   

大科坨

    该村位于上徐各庄东北偏南2.8公里。地处丘陵。土地1,568亩。86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唐贞观年间(公元627年-649年),李氏兄弟由山东迁此地落户。因该地东坨山上有两块石克在一起,庄取名大克坨,后写成大科坨。


   

北纸房

    该村位于上徐各庄西北1.6公里。地处丘陵。土地707亩。37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13 98年),王姓由山西迁此地落户,因其有人贩卖纸张,故庄取名纸房。1982年3月经地名标准化处理,改名为北纸房。


洼子沟

    该村位于上徐各庄西北偏北1.7公里。地处丘陵。土地345亩。15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13 98年),杨姓由山西迁此地落户,因此地有一土岭其形似龙,官家命人将其岭挖沟成袜子形,故庄取名凹龙沟,又名袜子沟,后写成洼子沟。



小宁说

 这来历也没谁了。

 


   

鸭儿峪

    该村位于,上徐各庄西北偏北1.5公里。地处平原。士地1,852亩。1,13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13 98年),杨、王、孙姓由山西迁此地落户建庄。县志载:“鸭子峪山有青石,形酷肖鸭,腹背头尾皆备,旁有小石亦青色,宛类鸭卵,每逢阴雨辄闻鸭声,后移之村中遂不复呜。”庄以此取名鸭子峪,习称鸭儿峪,沿用至今。


小宁说

 一块神奇的石头。

 
香  房

    该村位于上徐各庄西北偏南1公里。地处平原。土地433亩。180口人。

    据查,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13 98年),董姓由山西迁此地落户建庄。因有人卖香,庄得名香房,沿用至今。



   

洼儿庄

    该村位于上徐各庄西北偏北0.6公里。地处平原。土地1,543亩。71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年-1627年)温姓由山西,随后高姓由滦州迁此地落户。因此地比邻村上徐各庄低,故取名洼儿庄,沿用至今。


  

   

小新立庄

    该村位于上徐各庄北偏东1,5公里。地处平原。土地323亩。18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14 24年),新立庄一姓刘的到村西此地居住,取名小新立庄,沿用至今。


   

大新立庄

    该村位于上徐各庄东北偏北2公里。地处丘陵。土地1,313亩。63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13 98年),藩将张大伦犯朝廷章法,被贬该地落户,因其原籍系昌黎新集,故取名新立庄。后在村西建小新立庄,此又改名为大新立庄。


小宁说

 原来和昌黎新集有关。

    
董  庄

    该村位于上徐各庄东2.4公里。地处丘陵。土地1,603亩。63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1398年),董姓由山西迁此地落户,故取名董庄,沿用至今。


牛蹄寨

    该村位于上徐各庄西南偏北2公里。地处平原。土地1,899亩。75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13 98年),李姓由山西迁此地落户建庄。县志载:  “牛蹄寨因山出怪石,形类牛蹄,一乡多不祥之事,乡人恶而埋之,不数年怪石复见,不祥如故,乃于其地修观音庙以镇之,将怪石埋之佛座下,因之命寨。”牛蹄寨就此来历,沿用至今。

小宁说

 也和石头有关。

 

   

下徐各庄

    该村位于上徐各庄西南偏南1.2公里。地处丘陵。±地2,236亩。92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 ~-1398年),陈姓由山西迁此地建村。因此地低于邻村徐各庄,故取名下徐各庄,沿用至今。


   

代山头

    该村位于上徐各庄东偏南1.2公里。地处丘陵。土地1,456亩。55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明洪武年间(公元13 68年-13 98年),戴姓由山西移民到此地落户。因此地傍有一小山,庄以姓和山取名戴山头,后简写成代山头,沿用至今。


   

往子店

    该村位于上徐各庄东南1.8公里。地处丘陵。土地1,513亩。64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明洪武年间(公元】368年-13 98年),杨姓由山西迁此地落户。因地处交通要道,有人开店,故取名往子店,沿用至今。



冯  庄

    该村位于抚宁县城东北偏北12公里。地处丘陵。土地671亩。48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19年),冯姓由山东迁此地落户,故名冯庄,沿用至今。


   

朱  峪

    该村位于冯庄北偏西3公里。地处山区。土地41亩。3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此沟原名朱峪。清宣统年间(公元1909年-1911),陈姓由聂口、杨姓由青龙县界峪口迁此地看山落户,庄名沿用原沟名朱峪。


   

石  门

    该村位于冯庄北偏东4公里。地处山区。土地293亩。20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清咸丰年间(公元1 851年-1861年),李万享由龙腰(先由万庄迁龙腰)迁此地落户建庄。因此地位于山口处,山口形似石门,故庄取名石门,沿用至今。


北车厂

    该村位于冯庄北偏东4公曜。地处山区。土地550亩。42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清乾隆14年(公元1 749年),贺廷公由聂口迁此地落户建庄。因此地南边育拉木材和烧柴停车场,故庄取名车场,后写成车厂。1982年3月经地名标准化处理,改为北车厂。


   

西郁家沟

    该村位于冯庄西偏北3公里。地处山区。土地358亩。13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19年),郁姓哥俩由玉田县迁北沟落户,随后一个又迁此地,因该位于北沟西面山沟里,故取名西郁家沟,沿用至今。


   

北郁家沟

    该村位于冯庄西北偏南2公里。地处山区。土地434亩。24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19年),郁姓哥俩由玉田县迁此地落户,因此地位于周庄北面的山沟里,故取庄名北郁家沟,沿用至今。


   

西周 庄

该村位于冯庄西北偏南2公里。地处丘陵。土

地805亩。04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19年),周姓由洋河套迁此地落户,取名周哥庄,后简称为周庄。1961年以村中河为界划分为两个村,此处河西,故名西周庄。


东周庄

    该村位于冯庄西偏北1.5公里。地处丘陵。土地985亩。44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一1619年),周姓由洋河套迁此地落户,取名周哥庄,后简称周庄。1961年以村中河为界划分为两个村,此处河东,故名东周庄。


龙  腰

    该村位于冯庄北偏东1.5公里。地处丘陵。土地1,307亩。67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13 98年),张、赵、潘、李四姓由山东迁此地落户。因此地位于土岗子正中,土岗形似龙,故庄取名龙腰,沿用至今。



李  庄

    该村位于冯庄北偏东1.5公里。地处丘陵。土地854亩。43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19年),李姓由万庄(先由山东迁万庄)迁此地落户,故名李庄,沿用至今。


肖    庄

    该村位于冯庄东北1.25公里。地处丘陵。土地726亩。27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明万历年间(公元15 73年-1619年),肖姓由四川迁此地落户,依山建庄,取名肖山堡,后改名为肖庄。



泉眼沟

    该村位于冯庄东北3公里。地处丘陵。土地456亩。19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1795年),郭起山由本地李庄迁此地落户。因地处沟中,泉眼多,故庄取名泉眼沟,沿用至今。


北董庄

    该村位于冯庄西偏南1公里。地处丘陵。土地859亩。47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19年),因姓董的先落户于此,故名董庄,1982年3月经地名标准化处理,改名为北董庄。


南  山

    该村位于冯庄西南偏北1.5公里。地处丘陵。土地190亩。11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明泰昌年(公元1620年),李姓由付庄迁此地落户。因地处董庄的南山脚下,故取名南山,沿用至今。


王家庄

    该村位于冯庄东北偏南0.5公里。地处丘陵。土地702亩。35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13 98年),王姓由卢龙县王家柳河迁此地落户,取名王庄。1982年3月经地名标准化处理,改名为王家庄。


郑    庄

    该村位于冯庄西0.5公里。地处丘陵。土地247亩,均为汉族。

    据查,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19年),郑姓由山东移民落户于此地,故取名郑庄,沿用至今。


付  庄

    该村位于冯庄西南偏北0.75公里。地处丘陵。土地813亩。37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19年),付姓由山东蓬莱县付家寨迁此地落户,故名付庄,沿用至今。



台  上

    该村位于冯庄南偏东1公里。地处丘陵。土地473亩。18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19年),王姓兄弟二人由山东迁来,老大落户于此地(老二落户于龙口店)。因地处高台上,故庄取名台上,沿用至今。


龙  口  店

    该村位于冯庄南偏东1.5公里。地处丘陵。土地966亩。350口人,均为汉族。

    据查,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 619年),王姓兄弟二人由山东迁来,老二落户此地(老大落户台上),因此地形似龙,又位于龙口,有人开店,故庄取名龙口店,沿用至今。

来源:抚宁县地名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