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印泉:四十年来从事摄影的回忆(2) | 拓展阅读

 老帽儿 2017-06-18

二、学生时代的摄影活动(19211927

1921年我初到北京上学时,手里没有照相机,又没处可借,心中非常痛苦。只能在寒暑假时,回老家搞一搞。当时同学也都没有照相机,但我随时留意,发现王府井某一家照相器材店有一架德制9×12厘米旧折合式照相机,也能照8×10.5厘米干版,“达格”镜头、焦距13.5厘米、口径f/6.8,由于是二手货,售价约数十元。1922年暑假回家,我就下定决心要把这架相机买下来,但不能和家里商量,准知道要遭到拒绝。我想只要一拿到学费,先买照相机,至于学费、书籍和膳宿费等,买了以后再说。这年暑假期满了,我带着半年的费用,刚出车站,连学校都不去,带着行李就直奔王府井大街,把这架相机买到手。这架机能不完备、旧而笨的照相机,对我练习摄影打下了稳固的基础,在我的摄影一生中,是最值得纪念的一件工具。后来向家中索款,曾受了一顿严厉的责备。假期回家将这件工具隐藏起来,不敢令家人看见。但后来因练习摄影用款较多,不知受到了多少次“贪新好奇”、“不务学业”、“浪费金钱”的各种谴责。可是这些阻碍都未能使我灰心。

有了照相机之后,摄影的欲望一天比一天高涨,白天上课想拍照,晚上睡梦也在想拍照。只要教员说今天上午或下午可请假,马上骑着自行车就往外跑,寻觅拍照的题材。星期天除非天气过于恶劣,几乎都消磨在摄影上。

当时我爱拍野外景物、山景和自然光下人像等。去香山的次数最多,我骑车总是先到碧云寺,寺中第二个庙门有个和尚,因熟悉了,车就存在他那里。当时虽有大型的(4×5寸)的胶卷,但我的相机不能装用,拍照都用4寸玻璃板,一个暗匣里装一块。我只有六个暗匣,每出去一次,顶多仅能拍六张。到了晚上还得冲洗底片,不冲出来不能睡觉,对此真成了唯一的嗜好。当时的条件非常差,在冬夏两季显影液的温度很难掌握,时常因显影失败,底片冲毁了,空空白跑一天。由这些失败的教训,遂想出种种克服困难的办法,到后一阶段已保证了将底片能冲到标准程度。当时用的显影液,类似D72配方,摄氏18度、显影约4分钟。

我上学住公寓的时候,选择房屋的条件与别人不同,别人要窗户大,阳光好;我专找两旁有墙、窗户小的房间,因为便于作暗室。常常一连几十天都用黑纸和黑布把门窗堵得严严实实,不但夜间外边灯光不能射入,便于暗室工作,白天也能照常进行冲洗和放大工作。因为黑暗,同学们都不愿意到我房中来。我呢,你们不来更有利于我对摄影各项的处理。在那个时期除了上课摄影两件事外,其它的活动都不喜欢搞。当时在认识的同学中练习摄影的只我一人,所以没有志同道合的在一起共同研究。

当时我所用的4寸玻璃感光片,大多数是依尔福出品的船牌片,也用些矮克发牌号的玻璃片。这些感光片都是无色的乳剂(当时市上无分色片更无全色片),只感受紫蓝光,对其它色光都不感受。拍照风景,天空部分一片死白,美丽的云景始终拍不出来,并且草木树叶多是暗色,很缺乏深浅层次。直到1924年才懂得使用黄滤色镜来拍摄云景,但不了解对此玻璃片应增加多少曝光的倍数,拍坏了很多底片。经过了多次实验,用f/12曝光要延长到一秒钟才够;因为玻璃片感亮度低,又因为无色乳剂对滤色镜因数太多的关系。曝光一秒钟,照相机必须装在三脚架上,但时间过长无风的天气还可以,一刮风树的枝叶就模糊不清,所以只能拍静态景物,对动态则一筹莫展。到了1926年左右,市上才有分色玻璃片出售,感亮度较无色的增高,同时对黄滤色镜的因数也大为减少,用它拍摄风景曝光时间减少多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