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隋《龙藏寺碑》何以“本朝第一”

 昵称38321946 2017-06-18

现存河北正定隆兴寺大悲阁月台东侧的《龙藏寺碑》,又称《正定府隆兴寺碑》。碑首呈半圆形,六条盘龙相交,苍劲有力,雕刻细致,尽显早期雕龙的古朴风貌。碑高3.15,宽0.9,厚0.29米。碑阳30行,每行50字,共1447字;碑阴5列,每列30行;右侧无字;左侧3列,上行6行,中列8行,下列2行。碑文均为题名和恒州诸县名,碑额正书“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15字。
         
该碑刻立于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年)十一月五日,系恒州刺史王孝仙奉命劝奖州内士庶万余人修造龙藏寺后所立。碑上没有书丹和镌刻者姓名。建寺树碑的王孝仙在《隋书》中无传。有人考证他就是北周宣宗时上柱国鄂公王杰的儿子,而王杰本人在《周书》中则有传。传中说他“少有壮志,每以功名自许。善骑射,有膂力。”曾官至宣州刺史,位进大将军。“虽不习吏事,所历州府,咸以忠恕为心,以是颇为百姓所慕。”

那么,《龙藏寺碑》为什么又称《正定府隆兴寺碑》呢?原来隆兴寺因建在后燕慕容熙的龙腾苑旧址上,故名“龙藏寺”。该寺在唐朝之后的五代时期,遭到严重破坏。北宋初年,住持和尚对宋太祖赵匡胤说,被毁坏的佛像背后有“遇显而毁,遇宋而兴”的字样。“显”是“显德”。它是后周末代皇帝周世宗柴荣的年号。后周是五代最后一个朝代。宋太祖认为这是祥瑞之兆,下令大兴土木,重新建庙,取名“龙兴寺”,并铸造了一尊当时最大的铜佛。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重修后,将其定名为“隆兴寺”。

其实,《龙藏寺碑》不过是该寺的“四绝”之一。其他三绝分别是:其一,重塑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的彩塑观音坐像。该坐像高3.4,头戴宝冠,项饰缨络,敞胸露臂,一足踏莲,一足翘起,右腿屈膝搭在左腿的膝上,右手绕过右膝轻抚左腕,姿态优雅,恬静祥和,俨然散淡悠闲的贵族少妇。据说鲁迅先生非常欣赏这尊观音坐像,他的北京故居就有一张这尊观音坐像的照片。其二,北宋初年分七段浇铸,外贴金箔的观音菩萨青铜立像。该立像高21.3,千手千眼,方面大耳,长眉垂目。其三,莲花千佛像。该千佛像铜铸的三层莲花宝座上,每一瓣莲花都铸有一尊小佛,共1000尊,每层莲花上又有两两相背而坐的四尊毗卢佛像,三层共12尊,整座铜像形成千佛绕毗卢的金字塔造型。当然了,名气最大,影响深远的还是数《龙藏寺碑》。
          《龙藏寺碑》外景

该碑龟趺螭首,耸立千年。遗憾地是,《龙藏寺碑》虽有碑亭,奈何矮小逼仄,很不起眼。碑亭为三面砖墙,一面(正面)栅栏,普通游客没人关注,业内人士也只能望碑兴叹。

《龙藏寺碑》最大的价值是在书法方面的影响和地位。自北宋欧阳修起,历代文人墨客对其赞不绝口。欧阳修说它“字画遒劲,有欧(阳询)虞(世南)之体。”清代杨守敬《平碑记》则云:“国朝包慎伯(世臣),尤极重之,定为智永书。余按永师名贵谨严,此瘦劲宽博,故自不同,不第无确证也。细玩此碑,平正冲和处似永兴(指虞世南),婉丽遵媚处似河南(褚遂良),亦无信本(欧阳询)险峭之态。”“《龙藏寺》足继右军,皆于平正通达之中,迷离变化不可思议。”(包世臣《艺舟双辑》)“其书方整有致,为唐初诸人先锋。”(清.孙承泽)

对其最为推崇备至的当数清末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龙藏寺(碑)》之“虚和婉丽”,“古质奇趣,新体异态,乘时独出,变化生新,承魏开唐,独标俊异。”“可出魏碑之外,建标千古者也。”“安简深穆,亦有洞达之意。”“龙藏(寺碑)统合分隶,并吊比干文……诸派,荟萃为一;安静浑穆,骨鲠不减曲江,而风度端凝,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独为随碑第一也。”《龙藏(寺碑)》“为隋世鼎足佳碑”。《龙藏(寺碑)》集成,“如青琐连线,生香异色,永兴传之,高步风尘矣。”“龙藏寺(碑)如金花遍地,细碎玲珑。”“龙藏寺(碑)秀韵芳情,馨香溢时,然所得自齐碑出。”“龙藏(寺碑)变化,加以活笔,遂觉青出于蓝耳。”总之,康有为把《龙藏寺碑》列为“精品”。平心而论,该碑书法在魏碑和唐楷之间确实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