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短句(解释)

 昵称29268410 2017-06-19
① 花未全开月未圆,寻花待月思依然。

  明知花月无情物,若是多情更可怜。

  这是一首禅语诗。是禅宗推崇的一个人间最美的境界。

  第一句,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亮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仍是人的心中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第二句,虽然看到的事物是不完美的,但是人还是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一心找到完美的花月。

  第三句,虽然知道花月不是像人一样能够感受到情感的,不能够由于知道了你的感受就随你心愿。

  第四句,在花月无情的情况下还自作多情是很可怜的。

  整首诗就是劝导人们不要钻牛角尖,不要老希望任何事都能随心所欲达到完美,要知足长乐。

  于丹在《论语心得》的讲座中,讲到先哲的一句话,“人生最完美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

  ② 水深难见底,虎死不倒威。

  水很深就很难见到底,老虎死了威势却还在,这句应该是形容一个人的,前半句是说这个人的城府很深;后半句是说他死了之后的却仍然能对别人产生震慑,余威犹在。

  ③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就叫做虽然微妙而又显明,柔弱战胜刚强。鱼的生存不可以脱离池渊,国家的刑法政教不可以向人炫耀,不能轻易用来吓唬人。

  锉其锐:能锉掉锐气,使得一切存在变得那么圆融。

  解其纷:能解决纷争,使得一切存在变得那么有序。

  和其光:能调和明暗,使得一切存在变得那么和谐。

  同其尘:能同化污垢,使得一切存在变得那么包容。

论至德者不合于俗:有终极的品德的人是不会与平常的俗人合流的
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能成就极大功业的人是不会和众人谋划的


4.贾平凹的话“
  “作为父母,我们向两个孩子说三句话。第一句,是一副老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做对国家有用的人,做对家庭有责任的人。好读书能受用一生,认真工作就一辈子有饭吃。第二句话,仍是一句老话:'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做普通人,干正经事,可以爱小零钱,但必须有大胸怀。第三句话,还是老话:'心系一处’。在往后的岁月里,要创造、培养、磨合、建设、维护、完善你们自己的婚姻。”


5.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第一境“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喻示自然茫茫寻禅不得,举目所见无非客观对象;第二境“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虽然佛尚未寻到(也寻不到),但“水流花开”则喻示了对我执法执已经有所破除的消息,“水流花开”,是一无欲非人的声色之境,水正流、花正开,非静心谛视无以观,观者正可以藉此境以悟心;第三境“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喻示时空被勘破,禅者于刹那间顿悟。禅宗最激烈地破除偶像崇拜,以走向自然取代那个高悬俯视的“他者”似乎是它寻求解脱的必由之路,自然作为色相、境界,被赋予了不可或缺的“唯心”的意义,是个体解脱的最直观的亲证。禅宗这样看待自然,明显地不同于庄子,却又与庄子精神有着内在的关联。庄子是自身亲和于自然,禅宗是于自然中亲证自身,目的都是获得自由,但面对着自然,前者的逍遥是“游”(亲和)出来的,后者的解脱是“证”(觉悟)出来的。
而这第三种境界,便是参透了人生所有大是大非,而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悟”。
它们不能算是完整的诗句,应该算是三句分别的偈语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