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与梅城古城 提到杜牧,人们自然就会想起他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从唐代流传至今,成了家喻户晓的千古绝唱。不过,要说起杜牧与梅城古镇的关系,可能有些人就不一定清楚了。 在《梅城镇志》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介绍杜牧与睦州的关系: “杜牧(803~854),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文学家、诗人。太和二年(828)进士,会昌大中年间(846~848)曾为睦州刺史。他出身高门,又有才略,他好谈兵事,注《孙子兵法》十三篇,流传于当世。曾为牛僧孺的幕僚,又为李德裕所器重,但未参加朋党,以求高官。历任监察御史,出任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他敢于直说自己的见解,古文传韩愈的文统,为晚唐的大作家,诗也情致豪迈,接近韩愈。思想上也是韩愈的嫡传,曾作《杭州新造南亭子记》,揭露佛教罪恶。感于藩镇跋扈和吐番回纥攻掠,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弊。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主动,如在梅城所作《睦州》。人称小杜,以别杜甫。睦州任内《上盐盐铁裴侍郎书》力呈睦州盐政之弊,坚持改革盐政,为睦州人所赞颂。著有《樊川文集》。” 晚唐时代,梅城是睦州治所,管辖建德、寿昌、桐庐、分水、遂安、还淳(后来改为淳安)六县。唐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九月,四十四岁的杜牧从池州来到梅城担任睦州刺史,主管睦州郡工作,届期两年。至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八月届满,杜牧得到新任宰相周墀的推崇,被提升为司勋员外郎和史馆修撰,九月离开梅城,赴京城长安任职。杜牧,这位晚唐时代杰出的文学家、诗人,曾经做过睦州郡邦百姓的父母官,来梅城古镇生活和工作了整整两年。 杜牧政治观点鲜明,态度坚决,他主张对内削平藩镇,对外制止吐番侵扰,使老百姓过上富裕安宁的生活。武宗时,杜牧受过宰相李德裕提携,在京城任过职。但他为官清正,不依附权势,并且刚直敢言,屡次进谏,结果迁怒于李德裕,故而受到排挤,离开京城,被外放到偏远州郡担任刺史。 他来梅城之前,先后在黄州、池州两个州郡出任刺史,都是在离京城遥远的小州郡做守臣。如今又来到浙西当差,虽然睦州是上州,官级从池州的正四品下阶升为从正三品,但毕竟还是外放,仍然是明升暗降。杜牧壮志未酬,心中郁闷不已。到梅城不久的一天夜晚,他一边喝酒,一边吟诗。当时写下的这首《初冬夜饮》,就流露了他的抑郁情思: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干?” 他在诗中引用了西汉淮阳太守因屡次切谏而数被外放的典故,暗示自己由于耿介直言而被排挤出京,今日偶尔饮酒浇愁。来到偏远他乡作客,千里跋涉,饱受风尘、风霜之苦,秉烛独饮,吊影自伤,愤悱无告,更觉寂寞悲凉。回想几年来的游宦生涯,饱含了多少辛酸!他罢酒辍饮,凭栏而立,只见那那阶下堆簇着梨花般的积雪。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就好似这茫茫夜雪。他不禁担忧,明年此时自己又不知身在何处。此诗表露了杜牧对生活漂流无定的困惑,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隐痛。 杜牧来梅城主持睦州工作期间,正是唐朝第十七代皇帝唐武宗驾崩和第十八代皇帝唐宣宗即位的年间。那时,安史之乱虽已平息,但朝廷已再无中兴之日,唐代进入了战乱频繁和藩镇割据的逐渐衰退时期。唐德宗以后实施的按土地和资产征税的“二税法”,此时已经名存实亡。因北方连年战乱,土地荒芜,税源紧缩。朝廷便加重南方税收征缴的幅度。江淮地区,加征、摊派附加税收,各种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各州郡税负沉重,老百姓苦不堪言。宣宗即位后,又下令将原来下放到地方州郡管理矿业的权限收回,由中央直接管理和征缴盐铁税,这就更加重了老百姓经济负担。 杜牧在睦州亲历其境,耳闻目睹了深受沉重的税赋和徭役压榨的老百姓生活之艰辛与痛苦。于是他斗胆直言,上书盐铁监裴侍郎,以自己所见所闻的实例,针对江淮盐铁法实施中产生的弊病,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杜牧中肯地建议朝廷能够调整盐铁苛法,恢复江淮盐铁税留成的作法,以减轻地方和老百姓的经济负担。 下面就是他在睦州写的上书文全文: 《上盐铁裴侍郎书》 伏以盐鐡重务,根本在于江淮,今诸监院,颇不得人,皆以权势干求,固难悉议停替。其于利病,岂无中策?某自池州、睦州,实见其弊。盖以江淮自废留后已来,凡有冤人,无处告诉,每州皆有土豪百姓,情愿把盐每年纳利,名曰“土盐商”。如此之流,两税之外,州县不敢差役。自罢江淮留后已来,破散将尽,以监院多是诛求,一年之中,追呼无已,至有身行不在,须得父母妻儿锢身驱将,得钱即放,不二年内,尽恐逃亡。 今譬于常州百姓,有屈身在苏州,归家未得,便可以苏州下状论理披诉。至如睦州百姓,食临平监盐,其土盐商被临平监追呼求取,直是睦州刺史,亦与作主不得,非裹四千里粮直入城役使,即须破散奔走,更无他图。其间搜求胥徒,针抽镂取,千计百校,唯恐不多,除非吞声,别无赴诉。今有明长吏在上,旁县百里,尚敢公为不法,况诸监院皆是以货得之,恣为奸欺,人无语路。况土盐商皆是州县大戸,言之根本,实可痛心。比初停罢留后,众皆以为除烦去冗,不知其弊,及于疲羸,即是所利者至微,所害者至大。 今若蒙侍郎改革前非,于南省郎吏中择一清愼,依前使为江淮留后,减其胥吏,不必一如向前多置人数。即自岭南至于汴宋,凡有冤人,有可控告,奸赃之辈,动而有畏,数十州土盐商,免至破灭。除江淮之太残,为侍郎之阴德,以某愚见,莫过于斯。若问于盐铁吏,即不欲江淮别有留后,若有留后,其间百事,自能申状谘呈,安得货财,表里计会,分其权力,言之可知。伏惟俯察愚衷,不赐罪责。某再拜。 细看杜牧的上书文,真为他的清正、他的胆略惊叹和钦佩不已。他关心百姓疾苦,为争取减轻百姓负担,敢于为民请命,上书直言。要知道,这样强硬的上书,弄不好后果不仅仅是丢掉乌纱帽,还可能会招来牢狱之灾。我想,当时睦州的百姓,一定会十分敬重这位为民做主的父母官的。 后人除了对杜牧的古文创作成就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他的诗作评价也很高。称杜牧的七言絕句“於唐代堪稱大手”,将他比作杜甫,称他为“小杜”,说他是唐代诗词花园中的一朵鲜花。说他“古体诗豪健跌宕,高绝之中骨气透出遒劲;而近体诗却秀丽雅淡,情致清爽”。“其咏史诗往往以论史绝句的形式,借历史题材讽咏现实。抒情诗意境清新,韵味隽永”。他的诗歌语言“于自然处见凝练,在流丽中显清新”。他的诗,“很少艱澀,多朗朗上口”,因此他的“名篇數目居全唐詩人之冠”。 杜牧在梅城就任期间,也写了不少著名诗篇。比如描写睦州清新秀美风光的诗《睦州四韵》: 州在钓台边,溪山实可怜。 有家皆掩映,无处不潺湲。 好树鸣幽鸟,晴楼入野烟。 残春杜陵客,中酒落花前。 诗的大意是:睦州郡坐落在距离严子陵钓台不远的地方,这儿的山水风光实在可爱极了。家家户户的住宅都被葱茏的树木遮掩映带,到处可见小溪的清泉缓缓地流淌。远远地听见躲藏在大树丛中鸟儿的叫声,阳光下的楼阁被野外飞来的烟雾笼罩着。在这残春时节,我这个杜陵客,真被这美景陶醉了,就好像喝醉了酒,倒在了落花前。 这首五律,短短四十个字,竟然将睦州的风光描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尽善尽美。 杜牧在梅城为官期间,还写了不少诗篇,咏颂睦州山水,寄寓思乡情节,讥喻朝政大事,关爱百姓疾苦,赠酬同僚知己,高歌中兴太平。 我搜集了几首杜牧在梅城写作的诗篇,供朋友们欣赏:
题新定八松院小石 雨滴珠玑碎,苔生紫翠重。 故关何日到?且看小三峰。 (新定:睦州郡曾称新定郡,古代诗人写诗常以老郡名)
秋晚早发新定 解印书千轴,重阳酒百缸。 凉风满红树,晓月下秋江。 岩壑会归去,尘埃终不降。 悬缨未敢濯,严濑碧淙淙。
除官归京睦州雨霁 秋半吴天霁,清凝万里光。 水声侵笑语,岚翠扑衣裳。 远树疑罗帐,孤云认粉囊。 溪山侵两越,时节到重阳。 顾我能甘贱,无由得自强。 误曾公触尾,不敢夜循墙。 岂意笼飞鸟,还为锦帐郎。 网今开傅燮,书旧识黄香。 姹女真虚语,饥儿欲一行。 浅深须揭厉,休更学张纲。
初春有感寄歙州邢员外 雪涨前溪水,啼声已绕滩。 梅衰未减态,春嫩不禁寒。 迹去梦一觉,年来事百般。
正初奉酬歙州刺史邢群 翠岩千尺倚溪斜,曾得严光作钓家。 越嶂远分丁字水,腊梅迟见二年花。 明 一壑风烟阳羡里,解龟休去路非赊。
夜泊桐庐先寄苏台卢郎中 水槛桐庐馆,归舟系石根。 笛吹孤戍月,犬吠隔溪村。 十载违清裁,幽怀未一论。 苏台菊花节,何处与开樽?
寄内兄和州崔员外十二韵 历阳崔太守,何日不含情。 恩义同钟李,埙篪实弟兄。 [李膺、钟瑶,中外兄弟,少相友善。] 光尘能混合,擘画最分明。 台阁仁贤誉,闺门孝友声。 西方像教毁,南海绣衣行。 金橐宁回顾,珠箪肯一枨。 只宜裁密诏,何自取专城? 进退无非道,徊翔必有名。 好风初婉软,离思苦萦盈。 金马旧游贵,桐庐春水生。 雨侵寒牖梦,梅引冻醪倾。 共祝中兴主,高歌唱太平。
歙州卢中丞见惠名酝 谁怜贱子启穷途,太守封来酒一壶。 攻破是非浑似梦,削平身世有如无。 醺醺若借嵇康懒,兀兀仍添宁武愚。 犹念悲秋更分赐,夹溪红蓼映风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