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中人地域性格之四大特点

 圆角望 2017-06-19

    戴生岐

    编辑同志:

    您好!最近正在看热播的电视剧《白鹿原》。剧中白嘉轩、鹿子霖、朱先生等人脾气、秉性各有不同,但似乎又表现出很强的地域性,有共通的地方。总的感觉,关中人作为一个群体,性格鲜明,引起我浓厚的兴趣,能否请专家撰文分析下关中人的文化性格特征及发展脉络?谢谢!

    朝阳读者 王鹏  

    近期热播的电视剧《白鹿原》中所表现的“白鹿原文化”,是以“渭水文化”优秀历史基因为灵魂的。渭水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发展的逻辑起点、历史基因和活力源头,必然会在中国的崛起中显示其独特魅力。熊十力先生早就讲过,“自本自根之谓命,恒创恒新之谓生”。文化的本质是“人文化成”。生活于渭水流域的三秦儿女,是创生、涵化和提升渭水文化的生力军。挖掘和传播三秦儿女在创造自身渭水文化中所积淀的主体“优根性”,对于现阶段构筑和谐中华文化不无裨益。

    三秦儿女文化性格概括起来讲就是四句话,即生烈朴咥,闲逸窝枼,正统耿介,公诚勤德。

    生烈朴咥:三秦儿女是志存高远,事功至上,纳异进取,不断流动的忠烈之士

    三秦儿女首先就是具有崇根敬本信仰的“得天命”一族。“天”在这里主要指自己性命所由出的祖宗和历史文化基因。所以,三秦儿女在灵魂深处就具有敬天保民和祖宗崇拜的价值信仰。陈忠实先生在《白鹿原》中,通过关中名儒朱先生的口所发出的“究竟要折腾到何时为止”的天问,就代表三秦儿女“安息为本”和崇尚“不折腾”的心声。得天命一族往往都是高贵之人。高贵者往往“惟大是求”,因而又会在仰天长啸中臻于壮怀激烈,所以,三秦儿女又是志存高远、事功至上、纳异进取、不断流动的忠烈之士。

    从历史发展脉络看,汉唐以前,三秦儿女大都是儒法互补的类型。但是,两宋以降,三秦儿女却在文化反思中变成了形儒实道的人,成了“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高下不相慕”(《黄帝内经》)和“至乐活身”“得大自在”的老庄之徒。那么,疏离政治的三秦儿女在何处找乐子?答曰“咥活为乐”。而“咥活”的本意却至少有四种,即一为吃饭(陕西人叫“咥饭”);二为交媾;三为弄事;四为咥人(即“打架”是也。最有名者就是由“陕西冷娃”孙蔚儒将军带领三秦优秀后生在中条山和日本人干的那一架)。而这就是表现人世间生命“欢实”和尊严的主要内容。

    闲逸窝枼:关中地区大多风调雨顺,关中人就有闲情逸致从事文化活动

    关中地区历来是风调雨顺,除个别年份因干旱等天灾导致了盗贼蜂拥、土匪横行的混乱局面,大多数时间,关中也被称为“天府之国”,所以这里的人并不会因为工作效能感欠佳而吃不上饭。再加上受儒家“矜而不争”、道家“知足不辱”和法家艰苦朴素文化的多重熏陶,他们对“一天三顿面,有了辣椒不要菜”的日子感到心满意足。于是,就有闲情逸致从事文化活动。

    “窝枼”一词要分开来讲。“窝”就是呆在某一处不挪窝,同时也有“窝心”(即舒坦)之义;“枼”就是记述家族谱系的薄木片。躺在家族谱系(山西人叫“先人案”)上不思进取,就必然会坐吃山空。所以,由“窝枼”所造成的“品麻”和“闲逸”往往深藏着某种危机。然而,就像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从来具有某种不平衡性一样,在把祖宗的“家当”还没有“踢踏”完的一段时间里,坚守在家门口的三秦儿女在文化上还是会做出一些好东西的。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颇具后现代“小型叙事”的文化创造上,如小说、诗歌、散文、书法、玺印、绘画、镌刻、雕塑、建筑、青铜器、甲骨文、玉器、交通、中医、农学等等。

    三秦儿女闲逸窝枼的文化品格还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各种民俗事象中。日常生活中的民俗文化事象主要涵盖衣食住行、送往迎来、婚丧嫁娶、节庆祭祀、地方戏剧等方面。由于周尚火德,秦尚水德,陕西人民在衣着上主要是喜庆热烈的红色和肃穆凝重的皂色。同时,由于受“天子的选民”意识的影响,他们还普遍崇尚黄色。老者多半会在腰间系上一条黄腰带,以示这个身份特色。而善于驾车和养马的秦人又发展了发达的服饰文化,加上威严厚重的皂色衣着的匹配,在此基础上就形成了独具三秦大地地域特色的社会服饰文化。

    正统耿介:用心做事的三秦儿女,在千百年来的政治实践中,把天地正气内化为自身的“大体”品性

    三秦儿女中庸正统的文化性格主要从医、食、政和个体人格四方面来体现。秦地多良医。三秦医者的杰出代表有岐伯、扁鹊、淳于意、孙思邈、陈尧道、武之望、王焘、李鼎铭、黄竹斋等等。他们都是熟稔“医者易也”之哲理,追求医政相通之境界,发誓要济世活人的苍生大医。中庸正统之文化品格落实在政治治理中,就是对刑罚之公平正义原则的贯彻。回眸历史,秦文化对“大一统”国家形态的认同,以及在认同基础上对中央集权制的肯定,可视为王道治理价值观念的初级版。汉代在“大一统”基础上不断完善的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可以视为王道治理价值观念的完善版。秦汉以后,中国两千年政治基本模式不曾改更。故识者叹曰:“两千年之政,秦政也”。

    秦人多耿介。正因为在医食政三方面的长期“熏染”,就养成了三秦儿女的耿介品性。这就是表现在他们身上的以小济大、以柔济刚的忧患意识和“危言危行”、殷忧淑世的家国情怀。这种情怀表现在个体身上,就造成了绵延不绝的“冷娃”辈出。历史进入近现代以来,这样的“冷娃”更是为国家的安危做出了突出贡献。例如关中蒲城人王鼎,就是这样的血性之士。他通过尸谏的方式上书道光皇帝,力陈香港不能割,和约不能签,穆彰阿不能用,林则徐不能贬的道理。其慷慨激昂的殷殷陈情,几乎成了当时的爱国宣言。比王鼎晚100年,还是蒲城人杨虎城,又用兵谏的方式演绎了比王鼎更加悲壮惨烈的爱国主题。

    公诚勤德:集中反映了三秦儿女突出的桑梓情怀、社稷意识和家庭主义的价值偏好

    “公”在这里主要指一种“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稷情怀。公以去私,用绝党争。这八个字说明,“公”不啻是一种制度安排,而且已然渗透到三秦儿女的骨髓,变成了他们的道德情操。正因为抱有天下情怀,司马迁才在为李陵辩护遭奇耻大辱之宫刑后怀有“不蛊之志”,写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名著《史记》;正因为有天下情怀,被称为“关西孔子”的东汉渭南人杨震才不徇私情,坚拒王密送来的巨额政治献金,并宣示了闻名天下的“四知之言”;正因为有天下情怀,在明朝被称为“当世的魏征”的三原人王恕,才能“直言直行”,扶大厦于将倾,创办关中书院,以整饬人心,呼唤社会正义为己任,被人们赞叹为“两京十二部,唯有一王恕”;等等。

    “诚”在这里主要指三秦儿女对维系社会生活的基础结构之“爱国诚信”的信仰和坚守。燕汲是孔子七十二高足中的唯一的陕西人,有人为了试探燕汲的诚信水平,故意在他面前丢了一包黄金,但燕汲不为所动,捡到后就物归原主。三秦儿女的诚信基因一直延续到当代。今天,拾金不昧的好人好事在三秦大地比比皆是,而眉县杨家村农民在农田作业时发现、保护青铜器并及时上缴国家的善举,更把三秦儿女“爱国诚信”的美德诠释得淋漓尽致。

    “勤”则是对三秦儿女崇尚科技、敬业奉献的墨家精神的彰显。我党创办的第一个理工类大学——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徐特立先生,就被陕北人民称为“墨子徒”,这说明墨家文化在三秦大地有很深的草根基础。

    “德”在这里主要反映三秦儿女的桑梓情怀和家园精神。最早在陕西出土的青铜器“何尊”,上面就镌刻有“宅兹中国”四字铭文。中国比较早的社区教育的典范就形成于明清之际的陕西蓝田。吕大忠所撰《吕氏乡约》,为基层缙绅整饬一方社会组织秩序及挽救世道人心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规则。其中所崇尚的“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等条目朗朗上口,易记好学,极大地提振了陕西基层社区居民的文明程度,史家说自此“关中风俗为之一变”。

    (作者为长安大学社会学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