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时那些 考试的事

 圆角望 2017-06-19
□廖琴

  “科举”是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形式,古时的士子文人面前只有科举一条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他们只能从这条路上挤进官场,从这里取得前程。在此路上,每个人都得拼命,有人用真本事,也有人用歪门邪道,用各种方法作弊。而朝廷,便千方百计采取安保措施防止作弊,杜绝作弊,甚至采取严厉的惩罚手段震慑作弊行为。所以,整个科举史也是一个作弊、防作弊和反作弊的斗争史。
  科举考试,因朝代不同略有不同,以就近的明清两代来说,考试分为四级:童试,乡试,会试,殿试。作弊现象严重的是第二级乡试和第三级会试,尤其是第二级乡试,因在省里举行,人脉路径熟悉,作弊、防作弊和反作弊的斗争格外激烈。
  乡试考试,考生在核对姓名无误后进入试场。试场构造为方形,正中间是明远楼,明远楼是考官监视瞭望的地方,地处高位,举目四望考生情景一览无余。除明远楼外,考场的四个角上各设两个瞭望楼,内设考官坐镇。
  第一种作弊方法是带点有用的东西进考场,就像现在的考生带了几张纸、笔记本或者教科书辅导书什么的,在古代,这些统称为夹带。这些四书五经一类内容的东西,或藏在衣服里,或藏在鞋袜里,或藏在笔墨蜡烛里。反正,充分发挥想象力,只要能蒙混过关,能藏得住的地方就是好地方。朝廷对付的办法是搜身。除了搜身以外就是加强巡逻监督,官员和兵丁齐出动,人盯人,虽然笨,但安防重要。
  第二种作弊方法是里外沟通。古代的考生们运用这种作弊手段,方法则比较老旧,但也很有创意。据传,每到考试的时候,贡院上空就聚集着许多白鸽,展翅翱翔,非常祥瑞。后来才发现这些鸽子不是祥瑞,而是来给主人送小抄的。程序是,考生先把考题抄上,由家里飞来的鸽子带回,家里面呢,高手早就准备就绪,以最快速度写好文案,再由飞鸽传送回考场。可怜那些考场上的监考官员和来回巡视的兵丁,不仅要看住人,还得不住地仰望天空,盯着这些“祥瑞使者”究竟落脚何处。
  第三种方法是找人代笔,亦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枪手。政府的防范措施是发“准考证”,准考证上描述考生相貌。世上相貌千千万,靠简短文字很难精确描述,特别是长相普通的,光靠几句话很难知道是不是本人。考生入场前必须得有认识他们的人,当场指认、签字画押,如事后发现有冒名顶替情节,指认者负连带责任。这是那个时候能够想出的最好办法了。
  第四种方法叫“就院假手”。即本人到了考场,但还有另一个肯定比他有本事的人也进了考场,但这另一个人是“枪手”。替者的名字写在被替者的试卷上,被替者的名字写在替者的试卷上。当时唯一的防范措施只能对笔迹。但问题是巡视监考的小吏怎么知道谁是谁啊。好在这样的作弊几率很少,有谁愿意把自己的锦绣前程拱手让人呢?
  当时朝廷的防作弊也真是用心良苦了,不采取一点高压手段是不行的。一是枷号。凡临场枪手、冒籍、顶替、夹带、抄袭、传递、不坐本号者立即由监考官吏戴上枷锁在考棚外示众。二是斥革。生员即秀才,一旦违反考场纪律,生员称号立即被革除,且规定该人以下三代不得参加科考。三是刑责。舞弊情节严重者,要动用刑罚。对冒名顶替、重金雇请、舞弊情节恶劣者,往往被发配充军。
  这些主要还都是针对考生,似乎还有点手下留情了。如果是官员,那处罚就严酷多了,轻则充军戍边,客死蛮荒之地,重则直接砍头,甚至灭族。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