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谭(4)

 山佳国学谭 2017-06-19

31孟子运用逻辑来说明这是不愿做——《孟子》谭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孟子回答齐宣王说:假如有人来向大王报告说:我的力量能够举得起三千斤,却拿不起一根羽毛;视力能够看得清秋天毫毛的末梢,却看不见摆在眼前的一车柴草。大王您会相信他的话吗?宣王说:当然不会相信。这是孟子运用逻辑来说明这是不愿做。

32是君王不愿施惠百姓而非做不到——《孟子》谭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便接着说: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够施及动物,却偏偏不能够惠及老百姓,是为什麽呢?一根羽毛拿不起,是不愿意用力气拿的缘故;一车柴草看不见,是不愿意用眼睛看的缘故;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是君王不愿意施恩惠的缘故。所以大王您没有能够用道德来统一天下,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

33做不到与不愿做的区别——《孟子》谭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孟子接着说:要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真的做不到。要一个人为老年人折一根树枝,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大王您没有做到用道德来统一天下,不是属于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的一类,而是属于为老年人折树枝的一类。孟子说明:做不到与不愿做的区别。

3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接着说:孝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孝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孩子。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天下便会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运转一样容易治理了。这就是著名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理论。是儒家经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恕之道的运用,孔孟为此而努力,却是处处处碰壁。

35何时能达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标准——《孟子》谭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诗经》说:先给妻子做榜样,再推广到兄弟,再推广到家族和国家。说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心推广到别人身上去。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广恩德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保不了。古代的圣贤之所以能远远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什麽,不过是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够施及动物,却不能够施及老百姓,这又是为什麽呢?孟子运用逻辑推理说得可谓是条条是道。但是,孟子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天下人何时能达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标准哪?!

36孟子更本没有解决齐宣王的“吾所大欲也”——《孟子》谭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孟子接着说:称一称才知道轻重,量一量才知道长短,什麽东西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考虑考虑吧!难道真要发动全国军队,是将士冒着生命危险,去和别的国家结下仇怨,这样您的心里才痛快吗?宣王说:不,我为什麽这样做心里才痛快呢?我只不过想实现我心里的最大愿望啊。孟子更本没有解决齐宣王的问题“吾所大欲也”——我只不过想实现我心里的最大愿望啊!这一句话等于孟子白说了。

37孟子所述的愿望均是百姓之愿——《孟子》谭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接上篇孟子问道:大王的最大愿望是什么呢?可以讲给我听听吗?齐宣王笑了笑,却不说话。孟子便说:是为了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吗?是为了轻暖的衣服不够穿吗?还是为了艳丽的色彩不够看呢?是为了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吗?还是为了身边伺候的人不够使唤呢?这些,您手下的大臣都能够尽量给您提供,难道您还真是为了这些吗?宣王说:不,我不是为了这些。孟子所述的愿望均是百姓之愿,孟子这是采取排除法,然后直指问题的根本。

38此处是成语缘木求鱼的出处——《孟子》谭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采取了排除法以后,直指问题的根本说:那么,您的最大愿望便可以知道了,您是想要扩张国土,使秦、楚这些大国都来朝贡您,自己君临中国,安抚四方落后的民族。不过,以您现在的做法来实现您现在的愿望,就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此处是成语缘木求鱼的出处。孟子指出了齐宣王的愿望如同缘木求鱼一样,是根本做不到的。

39孟子是心理学与语言逻辑大师——《孟子》谭 

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宣王说:竟然有这样严重吗?孟子说:恐怕比这还要严重哩。爬上树去捉鱼,虽然捉不到鱼,却也没有什么后患。以您现在的做法来实现您现在的愿望,费劲心力去干,一定会有灾祸在后头。孟子确实既是心理学大师又是语言逻辑大师,首先掌握齐宣王的心里,分析推进直指根本问题。

40孟子此处的分析只可说服一般的人——《孟子》谭 

  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盍亦反其本矣。”宣王说:可以把道理说给我听听吗?孟子说:假定皱国和楚国打仗,大王认为哪一国会打胜呢?宣王说:当然是楚国胜。孟子说:显然,小国的确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口很少的国家的确不可以与人口众多的国家为敌,弱国的确不可以与强国为敌。中国的土地,方圆千里的共有九块,齐国不过占有其中一块罢了。想用这一块去征服其他八块,这跟皱国和楚国 打仗有什么区别呢?大王为什么不回过来好好想一想,从根本上着手呢?孟子此处的分析,具有一般的道理,只可说服一般的人。之后的秦国就是以西域的一块僻壤,征服了其它八块富足的土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