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忙趁东风放纸鸢【图】

 忘忧无草 2017-06-19

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居 

清·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dī)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yuān)

【简释】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翠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的凝集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陶醉了。孩子们放了学早早跑回家,赶忙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这是一首描写江南春天脍炙人口、流传甚广,专对孩子而写、只要上过学的孩子几乎耳熟能详、都会背诵的七言绝句。

时近清明,江南大地已是杂花生树、落英缤纷、柳绿桃红,草长莺飞的暮春时节,可在黄河之阳的北国,却依然春寒料峭,早晚还是很冷只是偶尔在正午,阳光似乎不吝恩赐正常的话才有些暖洋洋的意味。这时候喜欢赶时髦的女孩们则不管什么“春捂秋冻”之类的禁忌教诲,以不顾健康为代价,恨不得立即清除掉所有自认为多余的衣物,感受并显示“美丽动(冻)人”之风采。

鲁北大地渤海湾畔一望无际辽阔的荒原上,少有现代化城市中车水马龙眼花缭乱的市声喧嚣、灯红酒绿,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间夹杂的错落参差的仄狭天空和整日薄纱般浸染缭绕灰蒙蒙的漫漫雾气,就是噪音及环境的污染以及其他衍生物相对人群聚集区也自然轻、少许多。静谧、安详、纯净、整洁,近乎原生态如未经开垦的处女地······在老家小时候爱拔了吃的野地里的茅草嫩芽(那时俗名莫名其妙地叫作“ zha ying 音'轧英’”,至今不知应该是哪两个字?临沂一带又为什么这样叫?轻轻拔出来,慢慢嚼,白白、绵绵的,甜丝丝儿)已经窜出来,可千里之外的这里仍是刚刚显露一点绿色,“草色遥看近却无”。遍地矮小的野芦苇随风起伏,悉悉索索,偶尔有放牧的羊群在野苇丛中传来咩咩的叫声。这些野芦苇从大海退去的年月就自生自灭至今,一岁一枯荣,枯草依旧,幼芽返青,大自然就是这样交错共生,绵延不绝······

这时候,不管寒风依然凛冽,不管“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和“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的老话灵不灵验,总之随着清明节的身影且行且近,路边的风筝摊真地是多起来了!扯起绳子,挂上一大溜,各样名色、各种档次的都有。看到这些花花绿绿的风筝,你会自然感受到盎然春意尽管姗姗来迟但确是实实在在地来到身边了。

作为一项蕴涵中华文化的民间习俗和运动项目,放风筝不仅只是爱好,益处多多这是不争的事实。试想,天苍苍野茫茫,郊外踏青,亲近自然,极目远眺,临风扬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有人说,有颈椎病者放一个月风筝自好。很有道理。因为你不得不仰头远看,还要跟着忙乎,自然不会也没有像痴迷于手机的“低头族”们头晕脑胀的烦恼。相较于某些其他嗜好,诸如豢养猫狗、抽烟喝酒、搓麻斗牌、吸毒赌博等等,在卫生、保健、养生、文明守法以及俭省节约等诸方面应该皆胜一筹吧。

关于风筝的起源,发明专利当属中国这是确定无疑的。据史料记载,风筝源于春秋战国时代,至今已两千余年。相传居住在山东青州一带的墨翟(音zhái,即诸子之“墨子”,思想家,墨家创始人)研制风筝,“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鸢”就是鹰隼(sǔn)之类,它们飞行的技巧主要就是借用空气浮力而平衡。按理说,墨子研制风筝“三年而成”可能太过夸张,何况终不成三年奋斗研制,飞了一天就失败,这三年间就没有试飞过吗?这其中的原理也并非多么复杂,不过就是风力浮力与试飞物的平衡而已——是否因用木头较重风的浮力难以支撑,加上技术所限大约最终没有成功?难道这位名列“诸子百家”之墨翟先生智商如此之傻吗?白白浪费三年光阴!还好,据说后来其学生鲁班用竹子改进风筝材质,才在根本技术环节上有所突破,进而演进成为后来的多种风筝。

相传到南北朝,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鸢”就指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记得小时候家祖父、父亲都给我扎过风筝。那时家乡流行八角(习惯叫“八jiā”)大“八卦”风筝,骨架材料是用扛在肩上搂草的竹筢旧齿削薄以使轻巧,先各用四根扎成两个四边形,再交错合为一个八角,糊上白棉纸,用黑墨笔画出阴阳八卦,上边左右两肩加中心拴三线以牵引,下面两脚合二为一拴上尾巴,缀以用?(qǐng)染成的红红绿绿的穗子,随风翻动摇摆,动感十足。

 
   
 八角八卦风筝                                  北京沙燕风筝                                      
 现代运动风筝,价格较贵,双手牵动,随风上下翻飞

爷爷曾给我扎过一个并排双葫芦风筝,可能是因为竹篾粗而个小体重,线也不好,总飞不起来或风大勉强飞起来却飞得不高。在邻村秋千元南小刘庄也曾见过一个孩子牵了斜面四方、左右一边一枝芦苇花做的简易风筝竟也飞得很平稳,觉得十分好奇。

那时头顶没有现在这样横七竖八蜘蛛网似的电线,一般惠风和畅的日子,有兴趣的爱好者会把空中飞着的风筝一直牵到家中院子里。看着它拖着花花绿绿的彩穗俯仰摇摆飘飘荡荡迎风飞舞好似亲和愉快地与人颔首交谈的样子,你会感觉无比惬意、物我两忘,很有一种直上云天、飞升羽仙的超然及梦幻······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鸟枪换炮,原先落后的风筝手工制作工艺基本完全式微,如今现代化的车间流水工序使得风筝造型、技能等都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各种现代风筝、运动风筝、夜光风筝、立体风筝等应有尽有。材质更是今非昔比:竹篾硬而必粗则重,软而必细易折,取而代之的是既轻且坚的树脂碳素杆儿;面料是极薄缜密的新型格子布或一种高级纸质布;线也早不是原来既粗苯又易断的土制棉、麻线,而代之以胶丝、尼龙、轮胎直至进口的极为轻细结实的“凯夫拉”线;类似原来北京沙燕那样自己手工扎制除挂在室内欣赏外基本全都可以拆卸,折叠组装方便携带,卷起来往圆筒布袋里一装即可。其制作科技也不断创新,特别是近几年风筝之都潍坊已经形成专门产业链,许多作坊研制成功的“前撑杆”风筝,设计科学,造型新颖,放飞效果极佳,微风即飞,高而且稳。如盘鹰、海燕、沙燕、白鹤、蝙蝠等飞禽类等都很受好评。

风筝放飞,说难不难,但也确有技巧。同样有风,不一定人人都能放上去;同样微风小风、断断续续,不一定能够维持不落。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要想成为具有一定经验的“玩儿家”,还是需要用心研习讲究。

风筝之飞的关键技巧无非就是两个字:平衡。上下平衡——上升中不摇头摆尾,不栽跟头不下坠。头重尾轻要下栽,反之头轻尾重头摇身晃起不来;左右平衡——放飞时不不偏不倚不扭摆。哪边长短不对称或偏重偏轻都要出现歪斜甚至直栽。而飞上天飞得好则是在维持平衡协调的基础上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有风,二是得有提线的牵引。  

据研究,风筝之能飞其科学原理就是因为它在空中的“扬力”作用,那么,这所谓“扬力”是如何产生的呢? 

我们看,风筝放飞起来且越飞越高——它在空中受风,其受风平面上下的空气会分成上、下流层。通过风筝下层的空气受风筝面的阻塞,流速减低,气压升高;上层的空气流通舒畅,流速增强,致使气压减低;扬力即是由这上下气压之差而产生的,这正是风筝能够上升的原因。这里主要说的是平面风筝,现代立体风筝的构造更为复杂,其升空原理也是借助风力加大浮力及其上扬力,但制作工艺更高,价格亦非平面风筝可比。 

在风力、牵引力和由此产生的扬力三个力(严格地说还有线的阻力和重力,上升期间暂可不计)的共同作用下,风筝在空中基本上是达到受力平衡的。风力的方向基本上是水平方向,而风筝受风的角度和上扬力的大小,可以由提、放线方便地控制。如果风向、风力很稳,就不需要收拉牵动;如果风向、风力不稳,就要时刻注意观察掌握,看情况适时收放掌控。收的时候,因为风筝提线一般放在风筝面靠上的位置,加大牵引力可以控制风筝角度变小,上扬力增加,风筝即可上升;放的时候,即平衡的风筝牵引力变小,在风力和扬力的合力作用下,风筝会飞高飞远,但是必须很快又收拉,以再次保持风筝的角度稳定。风力正盛的时候可以多放线,当风力稍有下降,就收一些线。这样随风收放,不久即可越飞越高,直到上升至一定高度,风筝的所受扬力达到最大值,就不能继续再升高。这里有一个科学掌握的技巧问题,调控得当,风筝可以一直升至完全垂直的头顶慢慢盘旋,就像海南酷暑时候头顶直射的太阳。当然这种情形不会维持太久,随着风力角度的随时变化,风筝会逐渐转圈儿滑到合适的地方。当上述几个因素条件达到恰当最优完美时,风筝进入极佳状态——下坠呈倒抛物线弧形的风筝线的重力、阻力和风筝的重力、扬力完全平衡和谐,放飞者手感牵引力几乎为零!真是“佳境”啊!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放飞期间一定要时时注意观察风筝在空中的情形,随时调整姿态,有时风向会突然变化甚至出现骤然转向,风力忽然加大或减小,都要及时处置。

由于风筝巧妙地借用风的上扬力而克服了自身重量的压力取得上升的动力,它的放飞高度应该是由风的大小及其持续程度所决定。风忽大忽小、断断续续都不理想。而且还有一个制约因素就是,线的重量及其对风的阻力会直接影响其高度。常言说:“寸草遮丈风”,当风筝飞到一定高度后,线的自重加上对风的阻力逐渐消减以致完全抵消了风筝所能利用的上扬力,风筝就不能继续上升了。

这时候,风力大小极其关键。风力减小风筝则立即下落,必须赶快收线,否则线会松弛下坠形成长弧形态,极易接近地面被挂住;增大则因改变了其受力角度,风筝不但不会上升有时反而会下降或直接转圈倒栽十分危险——这时切不可慌乱要赶紧送线使之缓解劲风压制,再慢慢一面往前走舒缓风力一面慢慢收线。如果大风持续不停,则不可再流连忘返,本来超过三级以上风力是不宜放飞的!

经验证明,风力大小和风筝所能上升的高度,未必一定有必然的联系。风筝初升时期,要达到一定高度如百米以上且稳定了,一般才不致掉下来。矮了风力不稳可能随时掉落。当升上一定高度后,就要看空中风力变化如何,如能持续不断,风筝就可维持;如果间断超过两、三分钟,风筝就有可能掉落下来。

风筝挂上树是很麻烦的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放风筝也是一样。必要的工具如手套、墨镜或变色镜、饮水和一些线、绳、剪刀等都要备好携带。工具中,手套、线和板三样无疑是很重要的。切莫忽视线的破坏能力。因其细,可以拉破手指,或见不慎被风筝线割破脖颈喉咙甚至殒命的报道!根据风筝的重量和可以承受风力的大小,线以细和耐拉耐切割强度高为优质:细则轻且受风阻力小;耐拉耐切割强度高则不易断损。线板据其实际使用效果又可分为几种:1、小型圆盘——极小型风筝,小孩用,易缠线,不能抗风;2、较高档线轮、中型圆盘——一般风筝用,放线快而省劲儿,但风稍大收线吃力;3、高档背带轮——档次高,挂在肩上,加上专用风筝包,是专业玩家必备的,省力实用但不便宜,过线器、导线器等对线会有一定磨损;4、“工”字型线拐——经济实用但不太美观。背带轮和线拐适合较大型风筝,特别是风大时收线比较省力,大幅度活动还能锻炼手臂腕力。自制木线拐比较麻烦,用较厚四分不锈钢管或镀锌管焊制,双手各执一端绕线,强制活动,不得稍停。

风筝要选好适合微风小风的和较能抗风的,防备风力临时有变以灵活应对。如轻而较大的和前撑杆的就适合微风;飞机、蝙蝠和长尾蛇类就适当抗风。风力级数观察以看树梢、树头为参照,树梢、树叶及微技摇动不息,旌旗展开一般在三级左右;树头摆动大于三、四级,则不适合放飞。当然,放飞效果并不完全取决于风筝大小,小的儿童风筝一样可以放得很好。

风是放风筝必须具备的第一要素。没有风,就像太阳能没有太阳一样是无能的。但风太小太大也都不行。太小不够级别其催动形成的扬力不足以托起风筝,太大则可能刮断线将风筝刮跑甚至掉落毁坏风筝。放飞前务必看好风向,选择畅通无阻的风口,避开周围楼区高低错落的楼房形成的所谓“高楼风”风向不明的旋风、窝风等假象;附近有高压线杆等,要到它的顺风下首处,勿使风筝线越过高压线。

其次是场地。一定选择四面八方开阔无障碍,可以进退自如的地点;注意避开楼区建筑、高低树木、网线及电杆电线,河道、湖汪等。以免发生线和风筝不慎挂扯、掉落等意外事故;及时观察风向变化,尽量不要让风筝线悬在高压线上空,以防止风力变小时来不及收线落到高压线上;不能在道路上空或常有行人来往之处放风筝,以防万一风力减小风筝线突然下坠挂住车辆、勒伤行人造成意外伤害事故。

切不要小看或忽视风筝可能发生的伤人事故。据物理专家做过测算,当风力超过四级时,风筝线就会绷紧,其绷紧后的拉力会达到100斤,风力增大后,拉力甚至可能超过200斤。有模拟实验证明,紧绷的风筝线如同利刃,能轻松将黄瓜、香蕉等蔬果切断,能将五花肉割出1厘米深的口子。如果一个体重约50公斤的人,以5米/秒的骑行速度撞上风筝线,风筝线直径0.5毫米,接触时间1秒钟,人体接触风筝线的长度约10厘米,那么,人撞上风筝线时产生的瞬时压强约为500帕,这相当于100斤重的东西压在一个指甲盖上。事实上,各地几乎每年都有风筝伤人的报道。玩家同道爱好者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要注意及时观察风向变化,尽量不要让风筝线飞跨、高悬在高压线上空,以防止风力变小时来不及收线落到高压线上;不能在机场、高压线、公路和铁路、两侧有高楼或树木附近、道路上空或常有行人来往之处放风筝,以防万一风力减小风筝线突然下坠挂住车辆、勒伤行人造成意外伤害事故。万一风筝失控或者挂在树上无法取下,也不要一走了之,应该将断掉的风筝线缠好收回,也可以把风筝线拉断或剪断,避免风筝线伤及行人。如果风筝缠绕在电线上,千万不要自己爬电线杆去取,应及时报告供电部门,请专业电工进行清除。

 

八卦风筝

放风筝的季节选择并不严格,一年四季只要有风都可以。一般地,春秋季风较软,温度适合;冬夏季风较硬,温度多变,不太适合。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红楼梦:临江仙·柳絮》)这里只借指其字面意思以比喻风筝而已。春和景明,云淡风轻,阳光温煦,天高地迥。一望无际的碧绿荒野之上,蓝天白云之间,一只翩翩飞翔的风筝,无上无下,忽左忽右。一会儿有啁啾(zhōujiū)鸟儿从草丛里扑棱棱窜起来直奔向半空,一会儿又有几只花喜鹊喳喳叫着追逐翻飞;水面上三三两两的海鸥水鸟啾啾叫着高低盘旋,突然间如离弦之箭一头直扎进水里紧接着昂首窜出来直上云天.野鸭子自由自在漂浮在水面上,一会儿扎一个猛子潜入水中,远见人来,扑棱棱拍打着逃进芦苇深处;鹡鸰儿高亢嘹亮地欢歌,燕子双双对对地联唱······这就是大自然的清音!或高或低的云彩紧随“吹面不寒杨柳风”,片片朵朵一会儿白一会儿黑,变幻着,流动着······有时风筝真地能够钻到云层里,有时鸟雀儿也会误把风筝当成同类围着转几圈儿,或不慎误撞到极细的风筝线上。辽阔空旷,寂寥遥远,唯有一人······天人合一,万虑皆空······可以心无旁骛,可以忘却烦恼,和自己心灵交流,和自然生命对话······环顾四野,又不禁怅然若失,一种“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崔颢《黄鹤楼》)、“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感慨油然而上心头。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朝崔颢登黄鹤楼时和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心绪是一样的吗?古人的见物而生思乡之情似乎真是一种“遗传”的通病吗?

贸然套用一句某年春晚某小品中某戏子的一句台词:“为什么呢?”——而这和关于风筝的话题能沾上边吗?

附:山东风筝源考

风筝起源于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据《韩非子·外储说》载: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是说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 

中国风筝问世后,很快被用于测量传递信息,飞跃险阻等军事需要。唐宋时期,由于造纸业的出现,风筝改由纸糊,很快传入民间,成为人们的娱乐的玩具。

宋朝风筝已在民间广泛流行。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中国的风筝流传到世界各地。先是传到日本和朝鲜等近邻国,后又漂洋过海,传到了缅甸,马来亚,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直到更远的东方岛屿上;另一线则顺着丝绸之路或蒙古人的征战路线进入了阿拉伯和西欧。元代在中国为官17年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归国后,也把风筝介绍到了西方。

山东潍坊是我国著名风筝产地,明代就已在民间出现扎制风筝的艺人。清代,随着放风筝习俗的流行,风筝艺术亦达到鼎盛阶段。道光年间,郭麟吟清明的一首竹枝词描绘道: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争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乱比新来春燕多。郑板桥有诗曰: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飞彩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潍县志》也记着:清明,小儿女作纸鸯,秋千之戏,纸鸯其制不一,于鹤、燕、蝶、蝉各类之外,兼作种种人物,无不惟妙惟肖,奇巧百出。清末,潍坊已形成了固定的风筝市场,全国许多地方的商贾都来潍坊购买风筝,一时间花样翻新招主顾,双双蝴蝶鸢成行,涌现出了一大批手艺高超的风筝艺人。

潍坊风筝主要有三种基本造型:串、硬翅和简形,其中以龙头蜈蚣最突出。据说是受了龙骨水车的启发而制造的。现在已发展成许多品种,小的可放在掌上,大的有几百米长,造形、色彩也各不相同,从很简单的白纸糊身,红纸糊头,不画一笔,不染一色的蜈蚣风筝,到色彩缤纷,绘金描银的九头神龙风筝。从构思奇妙的二龙戏珠到三条巨龙在空中呈“y”,字形飞行的哪吒闹海,真是千变万化,奇巧百出

潍坊的长串风筝除蜈蚣之外,还有各种不同的题材。如梁山一百单八将是把梁山的一百零八位好汉做得个个形态不同,栩栩如生,放上天去排成一队,各持兵刃,随风飘动,这时你也许会隐约地感到有战鼓催阵,好像他们正要出发,去打下大宋朝庭……

1984
4月,在潍坊的北海滩上放起了一条巨型龙头蜈蚣,头高4米,长4米,腰节直径1.2米,这个风筝共长320米,当时在全国是最大的了。现在潍坊已成为国际风筝节的固定举办地。现代风筝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不断花样翻新,赢得了风筝艺术,潍坊第一的美誉。
 

2017年4月19日星期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