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原玉韵|向内蒙古自治区70周年大庆献礼

 北舟01 2017-06-19

内蒙古出土玉器概述

      内蒙古自治区横亘于中国北部,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阴山、贺兰山、大兴安岭和燕山将内蒙古大体上分割为与甘、青和蒙古戈壁相毗邻的西部,与陕、晋、冀接壤的中南部,与冀、辽交界的东南部和以大草原为背景的东北部四个自然文化区。此外在内蒙古地区由西南向东北,沿北纬38—45度的燕山南北长城地带,自古以来就是农牧经济交错分布地域,也就是农牧民族杂居、农牧文化交汇的地带。

      这种特殊的自然地理、经济、政治环境,产生了丰富多彩的、独具特征的北方地区古代文化,从而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自20世纪初中国引入了以田野调查发掘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以来,尤其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内蒙古自治区的文物考古事业蓬勃发展,各地考古发现了较多的玉器。相关资料显示,内蒙古历代玉器主要出土于东南部地区,中南部地区、科尔沁地区、呼伦贝尔地区也有一定发现。笔者不揣冒昧,试图对内蒙古出土的历代玉器作一简单的综合叙述。

上篇:内蒙古出土的史前玉器 

      内蒙古史前玉器的出土地点集中分布于东南部地区、科尔沁地区及呼伦贝尔地区。

      相比而言,东南部史前遗存分布较为密集,加之田野考古工作进展较快,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年代序列和谱系关系已大体明确,为该地区史前玉器的深入研究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在东南部已确认的诸考古学文化中,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等遗存中,都出土过数量较多、不同类型的玉器。在长达4000余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玉器的制作和使用具有较为明确的源流关系,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格,已构成内蒙古东南部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核心内涵之一,使此地与邻近的辽西地区共同成为中国东北史前玉文化的重心区域。故内蒙古东南部地区在史前玉器研究领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若要探索中国玉器的起源,完善史前玉器的分布、类型、内涵等问题,都必将把此地出土的玉器作为重要的研究资料。

      科尔沁地区,以往田野工作比较薄弱,尤其对史前考古学文化的了解几近空白,但随着近年来配合基本建设的田野考古工作深入开展,相继确认了南宝皋吐类型和哈民忙哈文化,为进一步了解科尔沁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的发展序列提供了重要参考材料,两遗存中亦出土了数量可观的玉器。

      呼伦贝尔地区经正式考古发掘出土史前玉器数量则相对较少。

(一)

      兴隆洼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6200年至前5400年,属新石器时代中期,是中国东北地区现已确认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亦为迄今所知最早采用真玉(即阳起石和透闪石结晶体)制作玉器的考古学文化。兴隆洼文化玉器作为东北地区玉文化的基础,可能是本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玉器以及青铜时代早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玉器的直接源头。兴隆洼文化玉器在内蒙古境内的出土地点主要有敖汉旗兴隆洼、兴隆沟,巴林右旗洪格力图、锡本包楞,林西县白音长汗等。

      敖汉旗兴隆洼遗址自1983年至1993年先后经过六次发掘,揭露面积多达3万平方米,发现房址170余座,清理居室墓葬30余座,是中国目前所知时代最久远、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史前聚落遗址。遗址中有玉玦、匕形器、玉斧、玉锛等出土,该遗址117号墓中的一对玉玦,出土时置于墓主人两耳旁,当为其生前所佩之耳饰,这开创了玉玦使用方法的先河。

      敖汉旗兴隆沟遗址于2001年至2003年历经三次发掘,共揭露面积6000余平方米,清理房址37 座,居室墓28 座,出土玉玦、弧形玉饰等。4号居室墓的主人系一未成年女性,出土时头骨立置,四肢散乱。墓中出土两件玉玦,一件嵌在头骨右眼眶内,另一件出于填土内,这与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塑女神头像眼眶嵌入圆形玉片的现象相同,都应起到“以玉示目”的独特作用。109号房址中出土的1件弧形玉饰,形制规范,做工精细,一端钻有圆孔,恰呈半壁之形,有学者认为可能是一件玉璜。

      巴林右旗洪格力图遗址为一处积石冢性质的墓地。由于盗掘破坏严重,已无法看清墓穴形制及遗物出土位置,墓主的尸骨几乎荡然无存。1997年在此出土玉玦8件、匕形器1件、玉斧1件、玉石料1件;其中7件玉玦可按大小依次排列成为一组,显然不是作为耳部的装饰品,而可能具有礼仪用玉的性质,此类习俗在东北史前玉文化中尚属首例。

      1982年巴林右旗锡本包楞墓葬出土玉玦1件、匕形器2件,系当地牧民挖土所获。后经专业人员现场调查以及发现者回顾,判定玉器出自一座长方形浅竖穴土坑墓内,玉玦位置墓主人头部,匕形器出自其腰部。

      林西县白音长汗遗址于1986年被首次发现,后历经1988、1989、1991年三次发掘,揭露总面积达7264.3平方米,共清理房址40余座,墓葬7座。其中,墓葬中出土玉器 7 件:玉玦2件、玉管4件、玉蝉1件;在遗址西南山顶的一处表土层中,发现玉锥1件;在27号探方第二层出土叶蜡石嵌蚌壳人面形饰1件。该遗址保存较好,玉器出土位置多比较清楚,为研究其功用及佩戴方式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二)

      赵宝沟文化玉器出土极少,目前仅知1989年内蒙古翁牛特旗小善德沟遗址的一座房址居住面上发现过6件算珠形小玉玦。对于赵宝沟玉器的进一步认识以及了解赵宝沟文化玉器与红山文化玉器之间的关系,还要依靠日后考古发掘资料的不断积累。


(三)

      红山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4000至前3000年,是中国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中最早被认识的一种文化。关于红山文化的分期,学界有三期和四期之说,尽管尚存分歧,但对现已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年代的认识却趋于一致,即绝大多数玉器属红山文化晚期或第四期,距今约5500至5000年。红山文化玉器,代表了西辽河流域史前时期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在中国史前玉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统计,迄今为止红山文化出土和采集玉器的数量已将近300件,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以及河北北部地区。

      1991年在克什克腾旗南台子遗址共发掘红山文化墓葬13座。墓葬集中分布在遗址的东部,唯7号墓出有玉器,墓室为长方形,棺壁立置石块,顶部搭盖石板。墓主人仰身直肢葬,头向朝北,两耳际各出1件环形玉玦,这是在红山文化墓葬中首次发现玉玦。关于两件玉玦的年代,尚有争议,有学者认为其年代较牛河梁玉器偏早,相当于红山文化中期。

      2012年在巴林右旗友好村二道梁清理了一处红山文化墓地。该墓地之前已遭到较大程度盗掘,所清理的7座墓葬皆直接凿刻于山岩之中,墓葬形状为不甚规则的长方形和椭圆形,保存较差。墓内随葬有陶器、玉器及石器等,以玉器为主,有玉璧、玉镯、玉管、玉锛等,以及水晶和玛瑙饰件;陶器较少,残损者多,可见有筒形罐;石器有镞。根据出土遗物判定,该墓地大体属于红山文化中期遗存。二道梁墓地出土的玉器与陶器共存,可明确为红山文化中期,为红山文化玉器的研究、鉴别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总面积在150万平方米左右,发现抹有白灰面的红山文化房址及围壕残段,当为红山文化高规格的中心性居住遗址之一。1981年在此调查共征集和采集到玉器百余件,成为西拉木伦河北部出土红山文化玉器数量、品种最多,质地最佳的一个地点,也是红山文化居住遗址中出土玉器最多的一个。包括玉猪龙1件、鸟首龙1件、勾云形玉佩1件、钩形器1件、三连璧1件、玉蝉4件、玉鸮2件、鸟形饰件1件、鱼形饰件1件、玉管2件、玉斧2件、纺瓜2件、玉坠饰63件。虽然这批玉器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地层材料直接证明其年代,但它们和较多的红山文化遗物共存,且与其他地点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在形制、工艺、质料上有着颇多的相似性,故属于红山文化玉器的可能性很大。那斯台所见玉器特征显著,尤以肖生造型最具代表性,有些器类在其他红山文化遗址中至今未见。从调查结果看,玉器应出自居住址内,与大凌河流域的牛河梁、胡头沟玉器出自墓葬内的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可能是不同地域原因所致。

      内蒙古境内的其他出土地点还有:克什克腾旗石板山,巴林左旗葛家营子、尖山子,巴林右旗羊场、查日斯台、苏达勒,林西县南沙窝子,宁城县打虎石水库,翁牛特旗海金山、三星他拉、黄谷屯、五分地乡南窝铺,以及敖汉旗境内的一些地点。


(四)

科左中旗哈民忙哈遗址,地处科尔沁沙地的腹地,是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大型史前聚落。2010年至2012年历经三次发掘,揭露面积5700余平方米。哈民忙哈遗址所揭示遗存的独特文化面貌与周邻地区已发现命名的新石器文化均不相同,根据对其文化内涵的认识,发掘者将哈民遗址为代表的一类遗存命名为“哈民文化”。由于该遗址发现共出有红山文化晚期的陶器及彩陶片,故其年代大体相当于红山文化晚期,距今5500年至5000年。哈民遗址出土的玉器有玉璧、双连璧、勾云形玉佩、玉钺、玉锛、圆形玉饰等,其中玉璧、双连璧、勾云形玉佩与红山文化的同类器形十分接近,这对研究哈民文化与周邻地区同时期文化的关系有所裨益。


(五)

哈克文化的主要分布范围是内蒙古东北部的呼伦贝尔地区,距今约为6000~5500年,生产生活工具以细石器为主,同时也出现了少量的玉器制品。1985年陈巴尔虎旗东乌珠尔苏木一座新石器时代墓葬中清理出土1件玉璧,原置于墓主人下颌骨下方,同墓还出有1件玉片。1999年,海拉尔区哈克镇团结新村的一处墓葬出土7件玉器,有玉璧2件、玉环1件、玉斧2件、玉锛1件、绿松石珠1件,此为呼伦贝尔地区出土新石器时代玉器数量最多的一个地点。2001年,当地牧民在鄂温克旗辉河支流发现一件人面形玉饰。后经专业人员现场调查,确认该地点为一处哈克文化墓葬。


(六)

扎鲁特旗南宝力皋吐墓地,位于科尔沁沙地北缘与大兴安岭南麓草原的交错地带。从2006年至2008年连续发掘3年,揭露面积总计1万多平方米,共清理墓葬395座,出土各类遗物1500余件,是迄今为止中国东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遗物最为丰富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群。南宝力皋吐墓地所在的科尔沁沙地是东北地区各种史前文化相互摩擦与融合的敏感地带,其文化面貌显示出文化交汇地带复杂多样的特征,体现了对同时期周边考古学文化极大的包容性,主要有小河沿文化、偏堡子类型、小拉哈一期遗存的文化因素。但抹光深腹筒形罐和形态各异的动物造型陶器群,构成了南宝力皋吐墓地特有的文化特征,可能代表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即南宝力皋吐类型。墓地出有玉璧、玉牙璧、玉璜、玉环、玉斧、玉锛、玉珠、玉坠饰、绿松石坠饰等。从器形、工艺、质料等方面分析,这批玉器同红山文化玉器系统疏远,而与黑吉地区的史前文化、呼伦贝尔的哈克文化甚至更北的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出土玉器联系密切。


(七)

目前所知小河沿文化玉器发现数量甚少:2007年发掘的赤峰市哈啦海沟墓地,文化性质比较单一,所发掘的51座墓葬和1个祭祀坑皆属于小河沿文化遗存,其中10座墓出土了玉器,有玉镯、玉璧共15件。1977年翁牛特旗大南沟墓地出土绿松石珠和玉管各1件。传统观点认为小河沿文化是由红山文化发展而来的,但就现有材料而言,小河沿文化玉器自身的独特性较强,应当不全是对红山文化的单纯承继,很可能较多吸收了其他地区的文化因素。


(八)

夏家店下层文化是一支活动于中国北方的早期青铜文化,年代在公元前2000至前1500年。内蒙古东南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存分布密集,出土玉器较多。

敖汉旗大甸子遗址,经过1974年、1976年至1977年、1983年三次发掘,揭露面积达到1万余平方米,共发掘墓葬 804 座,是目前唯一一处保存完好且经过有计划大面积发掘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墓地。其中共49座墓随葬玉器,包括玉璧5件、玉环4件、玉玦10件、瓦沟纹玉镯1件、瓦沟纹曲面牌饰1件、有领环形臂饰1件、玉牙璧1件、马蹄形玉箍1件、勾云形玉佩2件、玉斧7件、玉钺1件、玉鸟1件、玉蝉1件、玉龟1件、玉钩形器1件、矩形坠2件、弧形坠5件、直条形坠6件、弯条形坠2件、圆柱形坠3件、楔形坠2件、松石珠332枚、玛瑙珠213枚、玉珠36枚。从形制和工艺上看,大甸子玉器有着复杂的文化内涵,主要渊源于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中原龙山文化、石家河文化。而大甸子玉器与红山文化玉器的共性尤其突出,体现了两者间较为密切的传承关系。由于该墓地保存相当完整,玉器在墓葬中的位置较为明确,且体质人类学鉴定工作较细,从而为研究夏家店下层文化用玉制度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二道井子遗址位于赤峰市郊,2009年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5200平方米,清理城墙、环壕、院落、房屋、道路、窖穴、灰坑、墓葬等遗迹305处,是目前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发现房址最多的的一处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中有玉斧、玉凿、玉璧等出土。

(未完待续,近期推出内蒙古出土玉器概述——战汉、中古明清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