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近60年在也没出现牛逼的大科学家?

 昵称40046059 2017-06-19

牛顿、爱因斯坦式人物的诞生,不仅在于他们个体的努力,更是大环境的促成。今天有很多科学研究工作者,也有很多民科,都希望能成为划时代的像爱因斯坦式的人物,但是只局限在个体,是很难看出规律的。像爱因斯坦、牛顿、中国春秋时期的老子这样的划时代大思想家的出现,从大环境上看,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大多生于多国混战时期。多国混战产生了对经验类思想认知的巨大需求,需求刺激经验类认知模式的产生,相应人物也会在历史舞台登场,其中必有最顶级大师出现。科学是经验类认知模式之一,近现代的欧洲列强争霸战和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出现了牛顿和爱因斯坦。

二是受教育于世界科学中心。2000年前的周王朝,是当时全世界的思想中心,这个毋庸置疑。而17世纪的英国,也正是世界学术中心,20世纪初期,则是德国为世界科学中心。只有在世界的科学中心,才能耳需目染的不自觉的接受到时代最先进的思想和方法。

三是正好遇到世界最顶级学者作老师,即使老师并不喜欢他。老子小时候的老师就是他父母请的当时最知名的学者,而他后来又是守藏史,有机会阅读当时最先进的思想。牛顿的大学老师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把教授职位让给他以后自己做别的事去了。爱因斯坦的数学老师闵可夫斯基更是当时顶级数学家,而他的学生有好几个是知名科学家、数学家,虽然在大学时他并不喜欢爱因斯坦,但后来他是爱因斯坦的粉丝,并完成了狭义相对论四维时空数学框架。

四是正好当时的认知水平已经达到出现新思想的临界状态。这个就不用说了,牛顿当时已经有多位学者自称证明了行星椭圆轨道,之前的伽利略更是早就推导出了运动和重力的关系式。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之前也早就有洛伦茨变化,马赫的思想深深影响着他。

牛顿、爱因斯坦的诞生对个体是偶然,在整个历史进程中又存在必然,往往大师级人物出现是某段时期批量出现的,不是一个两个,如同大地震之前之后一定有很多次小地震,这是时代特点。

人类意识进化史,就是人类的认知史,即巫术、宗教、哲学、科学的由来。人类主流认知体系是人类意识从模糊化、随机化(原始经验)到固定化、系统化(宗教、哲学),再到意识工具化(近现代科学)的过程。与作为人的个体从诞生、成长的意识进化走的是同样的过程。而科学理论的诞生,也是同样的从灵感突现到观念系统化,再到工具化过程。

近现代科学,实际上就是两个工具:一个是观测实验用的有形工具延伸了人的感官感应能力,一个是思维工具加强了对原感应信息进行再处理的可靠性。近现代科学(这种认知模式,也可以说这种认知模式的时代)开启于对感应工具的脱离了人的工具化(伽利略望远镜的发明),必将终结于意识工具的脱离了人的工具化(未来超级人工智能)。

现代科学理论朝着越来越复杂的意识工具化迈进,同时观念与工具的倒挂越来越严重,严重到人们越来越无法理解的地步。真正加速科学这种模式消失的,就是技术本身的飞速发展。以往历史也告诉我们,任何一种认知模式(思想模式)的消失,都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只不过往往是因为身在此山中而感觉不到。

如多神崇拜思想的消失,就是当时由于政治突变和技术进步,带来人们对土地需求的激增,诸侯国之间的多国混战不可避免,历史就出现了必然对当时多神崇拜主流认知(以祭祀为主导)的颠覆性思想和行动,老子和孔子是时代的人物。脱离时代就不会有这两个人。当然,这里说的是主流认知思想,不是指个体,个体中很古老的思想也会存在,包括最原始的万物有灵也会有,但主流认知思想是有历史进化的,阶段式上升的。

从今天到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停的发展,会在某个时间达到临界状态,即奇点来临。人工智能在云端可以将科学设备、观测仪器的感应信息进行快速分析,并自行获取可靠的数学工具与之对应,即这种云端犹如抓取所有智慧的神,快速实现新的思维工具化,而这个思维工具并不是人做出的,是机器做出的。它等待新的感应信息对结果的验证。

机器创造了自己的“科学理论”,此时对于人类,可以说已经不能再叫科学理论了,这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更是科学时代的结束,如同当年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一样,他不知道这个意义,但是对于人类历史来说,全新的科学时代被他开启了。

人工智能会结束掉科学时代,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纯经验的时代(也可以叫纯感应信息时代),人不用再去解决“工具与观念倒挂”这种恼人的现象,因为在新的时代,人们已经早已明白,原来的科学观念,只不过和更古老是宗教没什么不同,人们更关心的是感应信息以及人工智能做出来的“思维工具”的可靠性。

不是近60年没有超越古典时期的大人物,而是科学进化已进入一个平台期,正在酝酿下一个大突破而已,实际上今天的科学家对世界的认知无论是深度与广度都远超古典大师。

我们所知的古典大师科学家都是在物理标准模型建立过程中产生的,他们为标准物理模型的建立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功高至伟,成为经典巨人。在物理学成熟之前,化学是一门独立的科学,也出现很多古典大师,但本质上化学现象都是物理现象,在物理学(包括量子力学)成熟后,化学就基本没有单独出成果的机会了。

在物理标准模型建立后,到下一代新物理(宇宙的本质,时间与空间的本质,暗物质、暗能量,各类物理现象的暂态过程,等等)建成前,必定有一个平台酝酿期,这个时间内都是渐变与积累,所以暂时没有标志性的人物。

最关键的,今天的科学已从巨人时代走向大科学时代,个人的作用不再突出,而科学组织与协调、资金的投入才是关键,由于科学日趋复杂化、精细化,今后的科学发现更多的是一种集体活动,而非个人活动,产生巨匠的机会正在下降。

而且因特网时代本来就是泯灭大师的年代。古典时期为何大师辈出?其主要原因是群众绝大多数保持卑微的生存状态,根本就没有参与各类科学、艺术与文学创作活动,只有少数人参与,因此在一小撮人群中大师很容易出现。古典时期的大师并不是真的有那么高,更多是平民们都是跪着的,所以大师们显得很高大。

进入因特网时代后,是平民大面积参与各类活动的时代,就像网络评论与神文一样,即便是大师也创作不出来,这都是神来之笔,成就是要高于大师的,但他们却属于网民群体,成就分散,此起彼伏,而不集中属于某个人,因此不是以大师的身份出现的,而是因特网群体的身份出现,但社会总成就远高于大师时代。

我们应该为大众群体的兴起,为大师的没落而感到高兴,而不是遗憾,这是时代的进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