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信是错误的执念,其他大部分人都不认可的执念,也就是与群体主流认知不同的执念。 信仰是将观念认知强化为“经验”认知。也就是将对原本的经验做意识加工后的部分再次强化为经验认知、强化为感应信息。这样信仰最大的问题就是感应的“检验”。实际上,历史上存在过的大部分的信仰无法检验,也就是大部分意识加工后的观念内容根本不是感应信息。但也不能否认,有的信仰是感应信息,是经过局部检验的。 过去存在过的宗教等信仰都很容易理解,因为早就经过了数百年的各种人士的庖丁解牛般的解析,下面只专门拿科学(这里只说狭义的科学,即科学理论)中的信仰来讨论一下。 特别注意的是,科学(科学理论)里也存在意识的加工、处理,即意识工具化的部分,但不同的是意识工具化使用的是形式逻辑和方法论,而形式逻辑和方法论我认为仍然来自经验,所以可靠性较高,但更重要的是成为可信任的科学(科学理论)是意识工具处理后的部分需要再次经过感应的检验,没有这一步都不能称之为科学。所以科学理论作为一种认知工具,输入和输出都是经验部分,都是感应信息,这就保证了科学这种认知工具在一个范围内从生命的感应上具有一一对应的可靠。 科学(科学理论)中同样存在观念部分,只要有观念的存在必然会有部分人对之产生信仰,所有的意识加工都会出现这样的残渣。 形式逻辑中,首先要有概念,而概念是观念中产生的,这块就会出现信仰。如旧的亘古不变的时空观、现在的相对论时空观都是观念的内容,这里面就会有信仰存在,旧的时空信仰那不用说了,新的时空信仰估计在某些科学家心中早已种下。逻辑的可靠性不是概念,而是关系。今天的人如果还拿1、2、3、4、5等自然数认为是必然的存在,那真是很可笑的,这就是毕达哥拉斯模式的信仰了,万物皆数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信仰,这是真实的历史。 除了这种概念根基上的观念,还有一种就是对经验的绝对化,就如看到铁球比羽毛下落速度快这样的感应信息,经过简单意识加工后变成绝对观念,也会变成了信仰,也就是某些时期、某些人心中的真理。 信仰往往是群体性的,也就是信仰与群体主流认知大多是一致的。信仰,对于群体发展也具有信息熵减的作用,这一点不能否认。 信仰和迷信肯定不能划等号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