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练习静坐和真气运行法的心得(三)静:健康的根本和智慧的源泉

 hhs179 2017-06-19

 昨天早上5点开始静坐,既没感到小腹发热,也没有腰部发热的反应,一副冷冷清清的样子,颇有些不适应。到了50分钟快结束时,从尾椎往上开始有似凉非凉,似热非热的感觉。中午时,一开始也没有任何反应,大约过了二十来分钟,手臂部与空气融为一体的感觉出现,而且比以前更强烈。以前只有小臂到手有这种感觉。这次这种感觉延伸到了大臂和肩膀。脊柱似凉非凉,似热非热的感觉比早上更加明显。昨天晚上和今天早上的反应与昨天中午差不多。

 

没有静坐的时候,觉得自己很正常。但是一旦开始静坐,马上就能感觉到自己的呼吸是很急促粗重的,要颇过一会儿,呼吸才慢慢变得平稳绵长。随着入静的深入,呼吸慢慢变得细微,甚至若有若无。这个时候尽管意识非常清醒,周边的些微动静都听得一清二楚,但心神却处于一种澄静空明,自在详和的状态。静坐结束后,人的头脑变得更加清晰敏锐,身体的疲累之感也一扫而空,内心充实而富有活力。

 

我以为人在没有入静的时候,尽管可能表面上看来很平静,比如在散步或听音乐的状态下,但心思意念始终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而没有真正地放松。一旦坐下来准备入静,感觉到自己急促的呼吸,这一点就昭然若揭。睡眠尽管是放松的很好的办法,却似乎并不能达到入静那样的放松程度。人在精神紧张的时候,会难以入睡,早醒,以及多梦;醒来后,仍然感到疲倦甚至头痛。与入静相比,睡眠是完全放弃对自己意识的控制,是被动的放松。而入静时,人始终有清晰的意识,甚至比平时更为清醒,但却能达到真正的放松,并让内心充满活力。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习惯静坐的人,不需要太多的睡眠,而能保持充沛的精力,并且健康长寿。李少波,南怀瑾,以及国内80年代著名的气功师严新都提供了这方面的例子。尽管如此,静坐似乎还不能完全替代睡眠,尤其是对于刚开始练习静坐的人来讲。南怀瑾也提到,在比较疲累的时候,不要静坐。困了,就先睡一觉。睡醒了,头脑比较清醒的时候静坐效果会比较好。至于随着静坐的深入,静坐能不能完全替代睡眠,就不好说了。不过据说佛陀悟道时静坐七天七夜,恐怕未必是神话。静坐与睡眠之间究竟是何关系,我觉得应该是一个生命科学上十分重大的课题。

 

我越来越相信“静”既是人自身健康的根本,也是智慧的源泉。只有真正让自己静下来,空下来,人自身维护自己健康的机制就能够启动并被调动到最佳状态,其表现就是气脉的激活和运行。我原来有比较严重的胃炎,几乎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胃不太舒服的状态,随之还出现饮食紊乱的迹象。经过这次北京到云南的骑行,虽然好了一些,自觉仍未完全痊愈,尤其是似乎难以把握饮食的度。在开始练习真气运行法时,我感觉到腹部发热,并且练习完毕之后腹部发热仍持续好长时间,不是很舒服。但经过一个多星期,胃似乎已经完全恢复正常,饮食也不再对我有任何困扰。现在静坐时腹部就没什么明显的感觉了。《李少波真气运行法》里面提到五步功法的第一步主要就是针对肠胃起作用,和我自己的经验是吻合的。我的体重现在也有增加。几年来我的体重始终是在56公斤左右,现在已达到58公斤。虽然睡得不多,一般是10点左右睡觉,5点左右起床,但睡得很香,几乎不做梦,结合静坐,一整天很少感到疲惫。昨天去医院做了肝胆胰脾肾腹腔淋巴结B超检查和验血,没有发现任何异常。所有指标都在正常范围。

 

静坐也让人的心态变得更加从容和沉稳,思维更加清晰,更有活力。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有时候我怎么也想不起某个人的名字,但一静坐的时候,那个人的名字就自然而然地从脑海中跳出来。经过静坐,人不太容易执着一念和陷入某种妄想,对事物更能做全盘的考虑和执中的评判,也更容易发现和觉知导向新知的迹象与线索。儒家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是至言。佛家的修行更是以“戒、定、慧”为不二法门,认为戒而后能定,定而后生慧。一个心思意念过于活跃的人,整日只在表象世界里打转,是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智慧的。

 

当然,我也认为不管是对于健康还是智慧,静固然是根本,却也不是全部。静之外,还要适当地佐之以动,才是完整和真正的健康和智慧之道。就健康而言,静坐之外,还要有适当的运动,不管是太极、跑步,还是游泳、打球、骑车或健身。就智慧而言,静坐之外,还要积极地参加自己感兴趣的社会活动,与人交往以及从事研究和思考。通过动,人体获得新的刺激和信息,而静则能将这些新的刺激和信息加以整理和综合,在动态的平衡当中自然就产生了健康和智慧。

 

之所以说静是根本,是因为不仅静坐是必不可少的工作,而且,在动的过程中,也要有静的努力。也就是说,要学会一种禅的态度,即活在当下。游泳就好好游泳,跑步就好好跑步,不要游泳时想着跑步,跑步时想着游泳,或者运动时想着工作和应酬。与人交往,同样要下静的工夫。安静地听别人说话,在对对方所关心的问题,乃至对方的喜怒哀乐,困惑和痛苦有真正地理解之后,才有针对性地开口。自己说话时,要静心观察对方是否对自己的话感兴趣。与其自己兴高采烈,或者痛心疾首地说一大堆,而对方根本毫不为意,甚至听得头大,不如一句话不说。只有这样,才有对彼此真正有用和有意义的沟通。否则,努力和别人交流的结果只会发现彼此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尽管静如此重要,听起来好象也蛮简单,当我们开始尝试下静的工夫的时候,却几乎马上就会发现,在这个喧嚣的社会当中,静是相当相当之难的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