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趣说北京 | 咱北京的中轴线你了解多少呢?

 细水长流龙一 2017-06-20

  自2017年起,经国务院批准,每年6月10日的“文化遗产日”正式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从2011年开始,“北京中轴线”就开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直到现在,对于中轴线上的古建筑清理腾退工作仍在继续。那么,您对北京的中轴线,又了解多少呢?

  如今,我们都知道,北京城有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它南起永定门,北到钟鼓楼,全长7.8公里。

  但是,与现在我们张口闭口“中轴线”相比,古人对于“中轴线”这个概念,保持了从始至终的沉默。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系教授邓辉曾在采访中说道:

古人建设了这个城市,但是呢,古人没有呈现对这个城市的解释,比如说北京城有中轴线,但是古书里没有这个词,找不到这个强调,古书一说就说北京城有多少城门……

  比起中轴线,古人对于城市规划的设计,似乎更多依托于《周礼·考工记》中的描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尽管北京城的设计与《考工记》中的“理想城”有所出入,但对于中轴线,毫无踪迹可循。

  那么,中轴线究竟是古人的创造,还是今人的发现?

  中轴线概念的提出,最早是梁思成在1951年提出来的,他的定义是--

  中国古代大建筑群平面中,统率全局的轴线。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然而在当时,没有摩天大厦、没有航拍,人们无法从天空中亲眼俯瞰到中轴线的存在,更无法理解它对于北京城规划布局的重要意义。中轴线的存在在当时,并没有得到重视。

  不过,一位和梁思成同时认识到中轴线重要性的学者,始终没有放弃强调中轴线的重要意义,他的研究成果,为我们破解了北京城本身的结构特点,也为我们揭示了北京城规划的精彩之处。这位学者,便是侯仁之。

历史地理学家 侯仁之

北京的中轴线最早可以追溯到何时?

  最早的北京城,从古代的蓟城,一直到金朝的中都城,前后两千年间,都是在今莲花池以东的区域上发展起来的,尽管城市的范围不断扩大,但城址却始终没变。

  但到了13世纪60年代,当元朝决定迁都北京的时候,莲花池水系的水量已经不能够满足需求了,于是元朝放弃了莲花池水系,在它的东北郊外重建新城。

  侯仁之在《北京旧城平面设计的改造》中指出:

  皇城位于大城南部的中央,宫城的中心则恰好布置在全城的中轴线上。这条中轴线通过一条南北垂直的大道而明确地表现出来……

  ……至于全城真正的几何中心,尚在中心阁稍西,原有刻石镌“中心之台”四大字,这是元大都城在平面设计上所树立的最重要的测量标志,可惜久已亡佚。

  明清北京城的城址的轴线基本与元大都城城址轴线重合,这也就是说,北京现存的中轴线从元大都建城时便已确立,距今已经750年了。而明清北京城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强化了中轴线的中轴作用。

  北京的中轴线是如何确立的?

  2004年,有一个叫夔中羽的老先生,为了设计航空拍摄北京中轴线建筑的准确飞行路线,拿了巨幅的《北京卫星影像图》和《北京航空影像图》在中轴线走了一遭。当他的目光沿着中轴线一路北上时,“不知不觉的,脑袋有点儿向左歪。”

  后来,他经过测量和证实,中轴线在钟鼓楼的位置走偏了,和子午线偏移了2度十几分。举世瞩目的中轴线,为什么是“歪”的?

  为了解开谜团,学者们进行了种种研究。夔中羽先生发现,北京至古开平(忽必烈的发祥地)连线与北京子午线的夹角为2度至3度。这与北京中轴线偏离北京子午线的方向一致,偏离角度几乎吻合。

  意思是说,当初建元大都时,中轴线是采取了开平(上都)与元大都的连线作为基准线的。

  也有学者说,当年朱棣迁都北京时,为了防御蒙古大军,将元大都遗址北边的城墙向南移动了5里,形成了今天北京城的轮廓。

  而在侯仁之的研究中,对于北京中轴线的确立,有另一种说法。

  原来,在修建元大都城之初,来自蒙古高原的忽必烈十分欣赏现在北海公园的水色,因此奉命设计修建元大都的刘秉忠、郭守敬二人,不得不考虑将漕运、宫殿以及水源有机结合利用,并把北海、中海保留在城市当中。

  经过深思熟虑,他们考虑的结果,便是确立了如今北京的中轴线,而中轴线设计的起点,就是今天什刹海的后门桥。

  就在今天后门桥的地方,紧挨着现在什刹海的东岸,确定了一条自北而南的中轴线。

——侯仁之《从莲花池到后门桥》

  北京的中轴线,一直在“进步”

  尽管元朝时期就确立了中轴线,但元大都的建筑较少,又不够集中,因此中轴线的意义并不凸显。

  而到了明清两朝,中轴线被大大强化了。

  比如说同类建筑都是按照中轴线对称分布的--太庙对社稷坛、天坛对先农坛、东直门对西直门、崇文门对宣武门、东单对西单等等。

  皇家最高等级的宫殿和城门直接建在中轴线上--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午门等等,居“天下之中”。

  明代开挖南海和围绕紫禁城筒子河,将挖出的土堆成景山,而景山正处于中轴线上……

  据媒体报道,今年,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方案将完成初稿。市文物局昨天表示,中轴线短期内暂无冲击世遗打算,目前仍处于准备阶段,中轴线及两侧的文物古建将启动腾退保护,其中东西城32处不可移动文物的腾退工作年内启动。

  中轴线上两处重量级文物--大高玄殿和寿皇殿年内也将完成修缮,实现腾退后的首次亮相。

(内容来源:BTV这里是北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