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小说创作(2.0加强版)

 冬天惠铃 2017-06-20

昨晚无事,和几位作者聊当代小说,话题太大,越聊越收不住。我不善于谈太大的东西,因为虚虚实实,卖弄的成分居多。所以最终说回文章,说回特别细小零碎的字字句句。

写东西在我看,就是说话。日常怎么说话,笔下人物就怎么说话,日常怎么比方,事物就怎么比方。这样的句子自己不假,读者看的也真切。其实,一篇优秀的文章,好比作者读者俩人打架,出拳上腿,每一下都嵌进肉里,扎扎实实,你疼我也疼。要是假了,就成约架了。先找人撑场,再择时选地儿,最后两人站个对脸儿,没了当初的兴致,保准儿都各退一步,相忘于江湖。

所以很快,就聊到了断句。我说,有些作者的文章,看起来就舒服,一句一句的,像鼓点儿一样,读着读着就想跟着跳,跟着唱,节奏感特强。比如莫言曾经有一篇小文章,《写给父亲的一封信》,其中有段话印象深刻:中午包饺子给他吃,白菜猪肉馅一种,胡萝卜羊肉馅一种,都很饱满,煮出来白胖,小猪似的。

都很饱满,煮出来白胖,小猪似的。这就是莫言。

饺子都很饱满,煮出来白胖白胖的,跟个小猪似的。这就是咱们。

把句子变长了,意思却没变,反倒画蛇添足,搞乱了句子的节奏。虽然依旧通顺,但结果显而易见,怎么读,都不如人家四五个字来的明朗爽快。

因此,咱们小说作者,应该尽量使用短句。为什么呢?长句子向来不是中国人的表达方式,你读《诗经》,四五个字儿一句,七个字儿的句子都不常见,一篇一个故事,说的也都挺完整流畅。明清以后,尤其民国,文人普遍才受西方文化影响,不好好说话,成流行了,长句变成时尚了,细粮吃多了,都想喝碗大碴子粥。

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一去不复存在,就连那最坚韧而又狂乱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转瞬即逝的现实!(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在我看来,像马老爷子这种句子,说的都不是人话。

所以,我始终不推荐作者过早接触西方文学,模仿翻译体的语言风格。中国话说利索,再研究鸟语,平地不栽跟头,再想着攀登。

很快就有人说,断句离不开标点,简书里有位签约作者,特地写了篇文章,鼓励大家多用句号。我觉得,这就特别好。其实可以简单记住,句号比逗号有用,感叹号问号比省略号有用。你翻名家作品,谁一篇文章跟王麻子一样,一脸小黑点儿?说实话,省略号真没什么用,都是网络没有表情包那会儿,才逐渐被大众使用。表示“我不爱跟您聊了。”“我没话跟您说了。'

后来网络文学通常用来表达尴尬,比如去游泳,脱个精光,打个岔忘了是游泳,当成澡堂子,光着屁股就走出去了,万幸,全游泳馆的人都瞧见了。这时候,就......

还有一种,表示声音不连贯,很多黄色小说里描写呻吟。啊......啊......用力......我要!

显而易见,但凡有别的可以代替,咱都尽量不使用省略号。

虽然有些个人化,不够通泛。但这种建议,总比鼓励坚持写作靠谱得多。坚持是精神层面的事儿,覆盖面太广,写作不是,靠一股子蛮劲儿,怎么着也走不通。好比说有人迷路了,你告诉他,坚持走下去,这没有什么用。要是鬼打墙,走到天亮,牛鬼蛇神散了,可能村子就在眼前,打着哈欠也就到家了。但写文章不成,对错都是单行线,前面堵死了,违章逆行,别别扭扭调头回来,看见别人还往里开,你指望他伸出脑袋把你劝住?天真大劲儿了,我告诉你,他心里头且乐着呢!文人相轻,全都憋着坏,一水儿的缺德带冒烟儿,脏心烂肺的,没几个好人。

等句子写通顺,写好看了,就可以考虑讲故事了。

讲故事难么?真不难,也不需要读很多书。许多乡下的婆姨站在自家门口,都能滔滔不绝,说出来的故事,也绘声绘色。反倒是城里人,要说些个什么事儿,干巴巴的,没什么太大意思。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城里人觉得,很多事儿,并不叫什么事儿。婆姨不这么想,婆姨觉着,三舅家的大小子结婚了,是个事儿,娶的媳妇什么品行什么模样,是个事儿,给的彩礼收的来往,是个事儿,酒席上的菜品,味道咸了淡了,这些都是个事儿。所以,有细节,就引人入胜,故事就好听。相反,故事就不是故事,就是陈述句了。

所以作为写作者,尤其是咱们这些,还没有写出些名堂的作者,别老想着说些与众不同的,不能指望用故事本身,夺人眼球。因为天下的事儿,都逃不出天下人的笔,哪有那么些新鲜的事儿,哪有那么些非凡的人,别做梦了。

还有些人的文章,假的很,不管不顾的,生拉硬扯,竟也写出篇故事,自己美极了,却不考虑读者的感受。我以为,写什么,多少还是要了解些什么。好比说,从没喝过酒的人,失恋非写醉酒,那你就写不好,就没有真实感。电视上总演,一女的因为某些事儿,气不过了,端起白酒被子,咕咚喝下去一大口,紧接着,保准儿得咳嗽,眼泪含眼圈儿。可真正喝酒的人,就看不下去了,生活中,是那样的么?当然不是了。其实,不管男的女的,第一次喝白酒,都很少有人咳嗽。瞎演瞎说,脱离生活。

你不能让你笔下的人和事,完全脱离了你的知识构成和生活经验。

虽然没吃过猪肉,还见过猪跑,但是其中有个度。你知道三成,可以写五成,这叫合理虚构。没做过高铁,咱们还做过火车不是么?总还是在轨道上跑的铁家伙,除了环境好,速度快,除去一些可说可不说的细节,没有什么太大差异。但你不能写飞机,你知道飞机上售货员,卖不卖啤酒饮料瓜子儿矿泉水。这就是知道三成,写了七成,就属于胡编乱造了。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不蒙人。

当然了,做到这些,故事总算是个故事了,但是,还没有成为小说。那怎么把故事加工成小说呢?这时候就需要艺术雕琢了,要加佐料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篇看起来高级点儿的小说,总是很多和文章本身关联不强的段落。这些段落的特点是,它们或和故事有关,或和人物有关,当然也或许都无关,可不管扯出多远,总还能回到文章里来,要删除它们,也并无大碍,不影响基本的脉络。如果你已经意识到了,恭喜你,你算是入门了。有人说,这不都是废话么?但在我看来,作者真正的功底,往往就取决与这些废话(闲笔)。

废话见功夫。

小说创作中,想把故事拉长,想把文章丰满,就免不了在原有枝节上添油加醋,东拉西扯,甚至无中生有。抛开这种技巧在写作圈里的争论不说,当下的优秀文学作品,无论西方也好,国内也罢,各方作者都在竭尽所能的使用这种手段,进行文学创作。

“夜黑黑的,伸手不见五指。王一生已经睡死。我却还似乎耳边人声嚷动,眼前火把通明,山民们铁了脸,肩着柴禾林中走,咿咿呀呀地唱。我笑起来,想:不做俗人,哪儿会知道这般乐趣?家破人亡,平了头每日荷锄,却自有真人生在里面,识到了,即是幸,即是福。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倦意渐渐上来,就拥了幕布,沉沉睡去”---阿城《棋王》

“在这儿,我已经笨拙地给你们介绍了住公寓套间的两个傻孩子不足为奇的平淡故事,他们极不明智地为了对方而牺牲了他们家最最宝贵的东西。不过,让我们对现今的聪明人说最后一句话,在一切馈赠礼品的人当中,那两个人是最聪明的。在一切馈赠又接收礼品的人当中,像他们两个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无论在任何地方,他们都是最聪明的人。”---欧亨利《麦琪的礼物》

这种例子,不胜枚举,你随便翻开一本小说,超不出一千字,只要细心,总能发现一些可有可无的段落和句子。高级的废话,越写越远,却合理的伪装成心理活动的延展,景物环境的白描,伪装成让读者毫无阻碍阅读下去的段落。而低级的废话,即便紧紧围绕故事,却始终让人觉得啰里啰嗦,絮絮叨叨,成为围堵读者进入情节的高墙。

可以不这样么?还真不成,没了废话,小说就不是小说,成故事梗概了。

因为真正的好看的小说,就是在小的范围内,句子足够精炼,句子像个句子。而在大的范围内,故事四散开展,故事回到故事。

当然,浅谈之所以是浅谈,就只能说些个大概其,说些片面的东西。我能力有限,水平也一般,仅仅是个人浅见,并没有权威性和指导性。但始终觉得,咱们年轻人写点儿小东西,不必好高骛远,应该边学边写,边写边看,能人多着呢,别太拿自己太当回事儿了。

这样一来,丢下思想包袱再进行写作,就让创作归创作,文学归文学了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