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传席:青绿山水画的复兴——记杨启舆先生及其艺术

 解连环 2017-06-20

艺 · 谭 || 陈传席:青绿山水画的复兴——记杨启舆先生及其艺术


杨启舆(1926-2008),男,号公孙大伯。1926年生于湖南常德。1948年入**大学美术系,1952年南京大学美术系本科毕业。现为福州画院画师、院务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曾任福建美术家协会副**、顾问。画风严谨沉厚,有意回归唐宋。色彩与水墨并重。

杨启舆被称为“当代复兴大青绿山水画的第一人”,他于花甲之年才开始投入青绿山水艺术的创作,在二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产生了许多精品,他的青绿山水艺术成长道路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其艺术有着鲜明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回归传统,得庙堂之气;第二是色墨并重,工写兼宗;第三是中西融合,不拘一格。这些特点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与地域文化的传承、当时的社会风潮以及杨启舆本人内在的经历、学识、修养密切联系的。 他的青绿山水艺术在当代画坛可谓是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青绿山水画的复兴

        ——记杨启舆先生及其艺术

 文/陈传席

 

我曾说过:“杨启舆先生是当代复兴大青绿山水画的第一人。”后来,这句话被很多学者认同并引用,我们现在来考证这句话是否能够完全成立。

中国的绘画本来都是以颜色为主的,我曾考证过“绘”和“画”二字,“画”原指画直线,画井田线,“茫茫禹迹,画为九州”。“绘”指用很多颜色会于丝织品上。“画”的本义是无色而只有线,“绘”指众多颜色的作用。“绘画”又称“绘事”,颜色是主要的。所以“绘画”又称“丹青”。青绿山水画其实就是重色为主的工笔山水画,因为山水以青绿色为多,故称“青绿”犹如中国陶都的紫砂壶,这种壶以紫砂泥为多,其实朱泥,绿泥更珍贵,但数量少,故统称为紫砂壶艺术。工笔重彩的山水画中有的用大量朱砂、雄黄、赭石等呈现出来的也不是青绿,但也统称“青绿”。青绿山水再加描金线或上金色,呈现出金碧辉煌的气氛,叫做金碧山水,其实也是大青绿的一种。


《青山千仞大无边2》 84×56cm

要说正宗的山水画,再也没有比青绿山水正宗的了。要说传统的山水画,再也没有比青绿山水传统的了。山水画作为自觉的艺术,形成于六朝晋宋(刘宋)时期,至中唐以前,全部是青绿山水,现有第一幅卷轴山水画展子虔的《游春图》,以及唐代的一些山水画,全是青绿。至中唐王维始有水墨山水。荆浩《笔法记》有云:“随类赋彩,自古有能:如水晕墨章,兴吾唐代。”就是说,古代的山水画都是以赋彩(即青绿)为主的,水墨山水画,兴起唐代(其实为中唐)。但到了五代、水墨山水画才成为一时山水画的主流。但到了北宋后期,青绿山水画又一次大复兴,王诜首先改水墨为青绿,接着宫廷里一大批画家都全画青绿山水了,现存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传为宋宗室赵伯驹所作,其实是北宋院画的《江山秋色图》,还有大量的团扇山水都是大青绿,而非水墨。南宋以水墨刚劲的大斧劈皴山水为主,元代以抒情写意的文人画为主,南宋和元也有青绿山水,不但不居主流,且鲜有人专门从事青绿山水画的创作。明代沈周、文征明都是以水墨山水为主,也偶作青绿,但不是十分正规的大青绿,只有仇英学**古法画过正规的大青绿山水。自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论”,认为青绿山水“其术亦近苦矣,行年五十,方知此一派画,殊不可**。”之后,画青绿山水者就更少了,清代以降,画青绿山水画的名家,很难令人回忆起来,虽然也有人谈到青绿山水的重要,但力行于此引道者鲜见,金城在《画学讲义》中也谈到“画设色山水法”,“青绿山水一道”,但他自己却很少画青绿山水,偶尔一画,水平也一般。他自己还说:“余致力艺术三十余年,自谓于花鸟一门,少有心得。”后来,只有张大千和贺天健等人画过一些青绿山水,但他们仍然以水墨山水为主。可以说他们画过青绿山水,却不是志在复兴青绿山水。何海霞也画过青绿山水,但他也以水墨山水为主,他去世前多次感叹,没有把主要的精力用于青绿山水的研究和创作,非常遗憾。我曾把杨启舆和何海霞二位先生称为“南杨北何”,但真正志在复兴中国青绿山水的画家只有杨启舆先生。


《壁立千仞》41.2×30.3cm

有人画青绿山水,稍有名气,或年龄稍大,便改作水墨,有人画青绿山水,但仍以水墨为主。其原因大抵如董其昌所说:“其术亦近苦矣。”而杨启舆先生本来是学**水墨山水画的。他1926年生于湖南常德,这里是清初大画家“四僧”之一石溪的故乡,石溪是画水墨山水的高手。也是杨启舆先生喜爱的画家之一,他的弟弟就是研究石溪的专家。启舆先生于1948年肄业于湖南大学中文系,因为自幼爱好绘画,同年又考入国立**大学美术系,这个系后来又改为南京大学美术系。他在校时受教于傅抱石、陈之佛、杨建侯、秦宣夫等诸大家,毕业后分配到福建省至今,他本可以画一手得心应手的水墨写意山水,一天可以画几幅,轻松而自如。但当时画家都在画水墨山水。几乎无人画青绿山水,杨启舆先生有感于斯,又通过对画史的研究,知道中国山水画本来都是青绿山水,但青绿山水却在北宋后一蹶不振,专攻青绿山水而成为大名家且带动一世者,几乎没有。出于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责任心,杨启舆先生决定努力奋斗,振兴青绿山水画。这是一门垂绝的艺术,而杨启舆已是花甲之年,他做好了各种准备,准备受贫受苦受累,齐白石准备变法时说过:“饿死京华,诸公勿怜”。“给杨启舆做出了榜样。决心一定,他就把全部精力用于青绿山水的研究和创作上。


《神秀金鞭溪》 24×50.2cm

他首先研究唐代以前的青绿山水,那时候的山水当然都是青绿,皆迹简意澹而雅正,格调高古,但失之过简。杨启舆师主得其格调之高;继之研究北宋的大青绿,尤其是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细密精致而臻丽,色彩丰富,浓艳而不俗。杨启舆师主得其用色之法。再之,又师法元明以降至现代很多的青绿山水,集从所善,融为一家。然后,他又更集中的研究敦煌壁画和永乐宫壁画,其色彩浓重,雄浑、厚实,静穆,而且画者用色之大胆,造型之夸张,都给杨启舆以启示和鼓舞。


《秋山欲嫁》66×72cm

在研究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杨启舆又到各地名山大川去写生,以前,他也到过很多山水之地,那时以水墨画的眼光去观察山水的,这次他又以画青绿山水的眼光去观察山水,自是不同。由是,他的青绿山水画大进。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古人“三十而立”,杨启舆刻了一方印:“七十而立”。


《雁荡》55.5×77cm

“画人不可无年矣”,黄宾虹、齐白石都因为年高而得名,杨启舆为了振兴中国的青绿山水,更加强对身体的锻炼,他本来就爱好武术,拳术、剑术都得到同行的称赞。他练武,一是为了强身,画青绿山水,不但要有过人的精力,还要有一幅好的眼力,按照医学上的说法,人到45岁左右,眼就花了,但杨启舆七十岁后,眼力仍然很好,这就为他继续画青绿山水打下了身体基础。其二,他从剑术中悟绘画艺术,剑舞与书画皆以“意气”为上,练剑即练书画,石涛曾说:“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灿烂,出之纸上。意懒则浅薄无神,不能书画。”杨启舆说:“在**剑实践中,每当起舞完成一个套路,必须心静,神聚、气敛、身灵、劲整。内练精、气、神,外练手、眼、身,六合为一整体,务必精神抖擞,全神贯注,容不得半点疲软松懈。”这和创作书画是一致的。他还说:“剑舞虽形如飞凤,有一种翔动美。但其架势必须步步稳健,重心平衡,腰为轴心,力送手肩,顺手肩,达于剑,招招舒展,剑束相抱,八面拱心。”且要心力坚强,果断而不迟疑。凡出剑皆欲下先上,欲上先下,欲前先后,欲后先前,欲左先右,欲右先左……发力须先虚后实等。而且运腕最为重要,这都和书画相通。石涛《画语录》中还专设《运腕章》,所以,杨启舆练剑其实也是为了他的书画事业。


《秋高图》67.7×68cm

   有了体力和眼力的基础,有了传统青绿山水画(包括民间画如敦煌、永乐宫壁画的传统)的基础,有了师法造化的基础,他的青绿山水画在题材和形式的多样性中体现出他的性格之同一性:其画皆严谨工整而不失生动之趣;清新秀雅而不失高古之格;大气磅礴而不失细微之妙。当代可谓独树一帜。


《天籁》47.8×59.2cm

杨启舆先生花甲之年改道青绿山水,而今年近八十,矢志不渝,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带动了一大批中青年从事青绿山水画的研究和创作。本来已近垂绝的这门艺术,而今在福建、浙江、江苏、广东、北京、河南、河北、黑龙江、天津、安徽、江西、山东、湖北等各地都有一大批中青年专门从事青绿山水的创作,而且风格多样,形式不一,有的在传统基础上,又借鉴西洋画法,有的又加入现代意识,总之青绿山水画势头正兴。如果仅仅只有杨启舆先生一人在画青绿山水,那只能说他在从事这门艺术的创作,还不能说是复兴。而今,青绿山水画的创造已经形成一股热潮,杨启舆先生可以说“吾道不孤矣”了。所以我说“杨启舆先生是当代复兴大青绿山水画的第一人。”

 
 《浩翰》 125×249cm

画家需要青山绿水,青山绿水也需要画家真实地表现它,杨启舆先生身体健,精神旺,进一步的复兴青绿山水,势在必然矣。

 

2004年元旦于南京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陈传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中国山水画史》著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