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电商?经销商?零售商?我是谁?并轨时代,每家企业都要回答这个问题

 金志恒牙医 2017-06-21



中国商业的身体已经进入了光纤连接起来的信息时代,思维却还停留在沥青路面铺就的物理时代,两个时代碰撞、融合的过程,也在不停拉扯、撕裂着生存于其中的企业。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越来越看不懂那些熟悉的企业。每一天,企业的商业模式、运营逻辑都在面临新的变化,每一天,我们都需要刷新对企业身份的认知。

2017年初,商业模式观察家再次采访了1919酒类直供(回复'我看1919'查看此前调研)。这一次,我们从1919身上看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一种因为生长于线上线下碰撞与融合地带,产生的身份认知压力。这种压力既来自外部,也来自内部。外部压力体现在,1919已经无法仅仅用已有商业语境下的零售、电商、连锁商……这样的单一的词汇描绘自己。公司内部身份认知的压力,正困扰着大部分员工,他们明确感受到公司快速发展带来的力量,却又困于这种力量产生的迷茫感,这就像是青春期的少年终会开始思考“我是谁”。

这种压力,正降临在每一个穿越时代的企业身上。



本文约3300字 | 建议阅读8分钟

文 |  本刊记者  梁爽

编辑  陈志强



“这块天地还是新开辟的,许多东西都叫不出名字,不得不用手指指点点。”

——加西亚·马尔克斯

每一个来到1919的人,都会收到一张名片。名片背后印着这样一句话:“我们不是传统经销商,也不是传统连锁商,更不是传统B2C电商。”这段略显冗长的解释背后,是这家公司想要描述清楚自己的心情。


01

经销商还是电商?


茅台、五粮液、洋河、剑南春……所有线下传统酒企都在问1919。

“你们是经销商吗?”

“我们是经销商,但我们在全国31个省有超过1000家门店。”

“经销商开门店,什么情况?那你们不是经销商,是连锁零售商。”

“我们除了线下门店,还有网上旗舰店、App。”

“那你们就是电商。”

“在网上下单,我们通过会通过离消费者最近的门店直接发货,门店就是分布式仓储。通过快喝App下单即饮,最近的门店可以在19分钟内送单。”

……

2016年年底,杨陵江拜访了包括茅台、五粮液在内的酒厂。大部分时候,都是对方在提问,“1919到底是什么?”

2015年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1919和同行的关系都很焦灼。和其他行业的互联网+进程不同,在2014年时,电商、互联网对酒水行业来说仍然是个陌生的概念,甚至还处在被妖魔化的阶段。熟稔于线下逻辑的酒水企业,看不懂1919为行业带来的效率提升。

同行指责1919“低价、窜货”,因为除了这两点,指责的人找不到理解1919的逻辑。

“那他们后来理解了吗?”

“还是不理解。他们一开始认为1919是电商,接触之后,他们觉得也不是电商,再接触之后,发现也不是传统经销商。有60%只是觉得不明……那个词叫什么………”

“不明觉厉。”

到2016年年底时,这种不明觉厉直接转化成了15秒钟的掌声。

那次是在茅台酱香系列酒经销商联谊会上,茅台集团总经理李保芳在演讲途中,冷不丁地脱稿问了一句:1919来了吗?

在互联网这种以“不会讲相声的段子手不是好CEO”的环境里,可能并不是很能理解,脱稿在一种既成体制内的意味。

杨陵江很意外。在盘根错节的经销商体系里,杨陵江仍然能感觉到来自传统话语权的压力。突破语境的一次意外点名,让杨陵江很震惊。

这次会议快结束的时候,李保芳再次问杨陵江,“明年卖1000吨系列酒,能做到吗?”

杨陵江很干脆地回答,“没问题”。

语毕,是短暂的沉默,紧接着是长达15秒钟的掌声。

杨陵江清楚这个掌声并非给自己的,这是经销商向茅台的集体致敬。但重要的是,这次简单的对话之后,杨陵江感到过去围绕1919的杂音开始消散了。

2016年底,马云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一定程度上,算是给1919这样的企业取了个名字。不过,即使是马云,也要用一长串的话,解释新零售的“新”,甚至需要抛出“纯电商将死”这样损兵三千的口号,给新零售注入生命。

▲没人能清楚说出1919是什么形态,但马云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一定程度上,算是给它这样的企业取了个名字。


02

线上系统还是线下系统?

给1919搭系统的技术人员心里有疑问,阿里、百度等合作伙伴也在询问。

“1919去年营收多少?”

“2015年11.96亿元,今年上半年就做到了11.78亿元。”

“天猫一年几千亿元的销售数据都没问题,你们的数据处理会有多难?”

“我们不一样,1919的系统要处理的是两套逻辑完全不同的数据。”

……


2016年10月,阿里云和1919开始了合作。正在思考新零售的阿里,需要通过1919这样的企业,来熟悉线下的逻辑。

一开始,负责线上平台运营的黄林告诉阿里云的人,1919的数据很难做。对方不相信,理由非常简单有力:

“天猫一年几千亿元的销售,数据都没问题,你们的数据处理会有多难?”

一段时间后,对方终于向黄林承认,“你们的确是有你们的难处。”

互联网世界0和1两个字符可以解决的问题,在真实世界就是千言万语。对于线上来说,过去从订单到库存再到出货的单线数据运作,落实到线下就会是千店千面的即时协同难题。单线运作可以遵循唯一协议,但多线即时协同只有变动这一种唯一性。

一个最简单例子,线下用的库存语言,每天晚上进行盘点;线上是订单、是流量逻辑,可以每秒记一次。线上与线下融为一体时,应该用什么来判断?有的时候只能凭直觉,说什么都没有用。

2016年底时,酒水销售紧俏,茅台的价格一天要变两次。根据1919现有的系统,每天晚上,等到线下1000多家门店关门了,服务器会维护一次价格数据,所有SKU跑一遍,保证线上线下价格体系不冲突。线上线下价格打架,是几乎所有同时在两端销售的企业,都会头痛的左右手互搏问题。

上万个SKU,跑一遍数据大概需要6~8小时,正好第二天开店。

但是这个办法照顾不到一天调价几次的商品,尽管这部分商品可能只占1%。

黄林就跟技术人员说,不要想太复杂,写代码、加服务器都没用。就派10个人,手工改。与其上一套没有经过验证的代码,最原始的方法反而最保险。

这是违背技术人员常识的,在他们看来,代码才是不会犯错的语言。黄林做好了犯错的准备,直觉告诉他,这才是最快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开始连ERP都不懂的黄林,今年3月负责起了1919的信息系统规划。这事情,还被专业技术出身的太太嘲笑过。

杨陵江跟黄林说,“你不会也没关系,你去找一批会做的人,你……指挥他们做吧。”

“后来找到会做的人了吗?”

“我们有很优秀的技术人员……但是我们是一家线下公司,线上人家是做了好多年的事情,我们不可能很快走完这条路。”

▲连接线上线下,也是在连接现在和未来。


03

管理该“确定”还是该“不确定”


1919的管理团队、员工每一天都在问自己、问杨陵江。

“没有总部审批,谁来对结果负责?”

“谁审批谁承担责任,总部只做负面清单,其余全向业务放权。”

“我们只是定了标准和范围,没有干涉啊?”

“全国一套标准根本适应不了,不同业务不同公司各自量身定做,先放权再规范”


高速成长,让1919面临着架构跟不上管理、管理跟不上系统的问题,这是高速成长的烦恼。企业成长太快,但5000多号人成长太慢,对他们来说,1919就像是雾中的大象,每一个人都只能根据自己摸到的部分,来理解和描述当下的1919。

走出薄雾才发现,时移世易,1919已经不再是原先那只大象。就像生物漫长的进化都是在无声无息之间发生。对于1919来说首先“进化”的是“大脑”。

负责运营的夏捷,“最近有情绪”。过去,手下总有几个人开会、安排工作。可现在,杨陵江把人全部撤走了,告诉他现在的工作是“助理总裁”。

这样的助理总裁,在1919一共有8个。每天早上,这8个人要和杨陵江一起开会,接着负责供应链的助理总裁会去跟进供应链,负责人力资源的助理总裁会联系8个大区公司安排招聘,负责运营的助理总裁要去调整商品规划……

这个场景,就像是电影《降临》中,科学家们每天学习外星人的语言,最后掌握它们的思维。9个人每天同步一次语言,同步一次思维,再一层一层传递下去。31个省公司管理层一年可能就见一次面,坐在总部的“杨陵江们”,只能给方向,让31个省公司自己跑起来。

8个人都不习惯。在杨陵江看来,CEO该做的,才是助理总裁们要做的事情,CEO不该做的,助理总裁们就不能做,不是在层级中解决问题,而是在一个系统中解决跨体系的问题。

他反复告诉夏捷,助理总裁的工作就是做计划、做推动、做检查,要放手让省公司自己去做,就像父母放养孩子,让孩子自己成长。习惯了控制、审批思维的夏捷,把杨陵江的话总结为:纸上谈兵、煽风点火、秋后算账。这三个成语,被夏捷写在纸上,贴在了办公室的墙上。

负责人力资源的助理总裁冯然“也有情绪”。加入1919之前,冯然在百威,再之前在沃尔玛,再再之前是在新华文轩。过往在传统零售和酒水行业的经历,组成冯然对公司人事的理解,审批和权限是人事工作必须考虑的部分。

一件事情,明明可以通过“上级”的统筹,让工作安排更正确,还能节约大量的沟通成本。但杨陵江偏偏把“上级”干掉了,让每一个“下级”独立决策、独立运营。既能合,也能分。“杨陵江”成了一件外套,每一个需要的助理总裁都可以穿上。8个“杨陵江”在一起时,他们能在整个公司的层面扮演杨陵江的角色,8个“杨陵江”回到自己的领域,就能让杨陵江的工作深入到更细更繁杂的环节中去。

杨陵江逼着8个人必须放手,1919以前的管理模式只适应小型化的单个公司,根本不适合集团化管控。每个业务线、每个子公司,都必须给予独立的地位,都必须给直属领导地位。

杨陵江的这个设置,另一层意思在于,公司该以怎样的形态,穿越未来,没有人能说清楚。现有商业语境下的所有思维,都可能失灵,他想要的是确定中的不确定。与其管,不如放。

▲管理商品、管理企业、管人,都是一个收和放的过程。

04

唯一能确定的就是不确定

当我们频繁在讨论新零售、线上线下融合时,1919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真实的企业样本:中国成千上万正在线上线下融合地带生长的企业,正在面临新商业环境下,带来的身份认知缺失感。

罗振宇在2015年的跨年演讲上说,“何须转型,只要生长”。

可生长亦不易。

一直以来,线上与线下之间,充满了傲慢与偏见。

线上认为线下人古板、陈腐、不懂技术、不懂用户。线下觉得线上只会卖低价,压榨线下生存空间,缺少商业阅历,不懂残酷的市场。融合,并不是简单的线上+线下,现实并不如我们过去所想,线下企业做电商就懂了互联网,线上企业开门店就体会到线下维艰。

我们曾经陷入这样一种误区,将字节传送速度等同于互联网成长的速度,由此计算出,互联网已是执掌新世界的巨人。细算一下,互联网不过几十年,和浩浩荡荡几千年的真实世界文明相比,还只是宛若新生。

时间上的差距,自然会产生语境的差别。仅词汇量来说,线下就更加丰富。

我们有机会看到滴滴、今日头条、腾讯、网易、阿里的人凑在一起自如交流。但是做房地产的和纺织业的坐一块没法聊,做钢贸的和做零售的在一起也会冷场。腾讯、阿里、百度,就等于整个互联网朋友圈,但很难仅用三个企业,就代表整个线下集团。苏宁、万达、格力?那万科、复兴、联想怎么办?星巴克、麦当劳、沃尔玛又怎么算?问过茅台、老干妈、周黑鸭的意见吗?

两端的不平衡,让融合中的企业,难以自我定义。

我们亲手建造了一座新的巴别塔,处于在既不属于线上、也不属于线下的未知地带。马云琢磨了好几年,才敢提出“新零售”。因为在信息和供应链都已经实现全球互联互通的今天,这里仍然是一片盲区。这个地带未知到,我们甚至无法描绘和定义可能将在这里诞生的企业形态,只能年复一年地用新词含糊地命名它,云商、O2O、新零售都不过如此。

有一点可以肯定,与其去研究新零售的终极形态,去解决那些看起来更朴实的眼前问题,反而更能推动我们一步步接近真相。

1919这样的企业,正迈向线上线下碰撞融合的中间地带,没人能确定成功完成融合的企业,最终会是怎样一种形态。1919的自我认知与外界形象也许会不断变化,对企业而言,适应这种不确定会是一项不小的挑战。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机会在不确定中。 V 

—《国货崛起》—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