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才培养依然是高等教育的本体功能,其他都是附属

 乐山乐水乐天下 2017-06-21

写在前面:从2018年起,中国每年将向世界卫生组织交5000万美金,但是,在世卫组织的7000名雇员中,中国雇员只占40人左右,管理者更是寥寥无几。未来的中国势必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届时,中国教育能否培养出管理世界的人才?

就目前来看,这个答案是否定的。“脑袋跟不上发展”,这是摆在中国教育面前的不争事实。对此,“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围绕中国教育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探讨了当前中国教育的弊病与创新,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搜狐教育独家为您呈现现场的精彩演讲。

李立国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年来,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迅速,现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40%,预计到2019或者2020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突破50%。从全世界来看,现在有110个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即15%以上;50多个国家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毛入学率在50%以上;还有十几个国家高等教育进入深度普及化阶段,毛入学率超过了80%。中国在2020年如果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进入普及化阶段,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建构和功能按照国际经验将发生一些比较大的变化。

第一个变化便是高等教育系统转型。

高等教育系统转型的内涵有4个方面,总的目标是建立现代化的第三级教育体系。

一是高等教育体系的多样性。改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由高等教育的“同质化”走向“多样化”、“异质化”,实施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分类管理、分类评价,这是我们国家多年以来做的事情,现在还没有完全做成。

1952年国家院系调整,当时对高等教育的分类形成了学科分类,有文理综合大学,有农民师范弟子、石油、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体育院校、艺术院校,是这样来分的。按照学科类型来分,全国人才培养的规格是一致的,包括地质大学、矿业大学培养的学生和北大、清华没有区别,只是科类的不一样。

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988、211的进一步实施,高等教育重点学科加强,当时我们国家试图对高等教育进行分类。全世界提出一个口号,按照高等教育功能来分类,因为高等教育功能分教学、科研和服务,所以有的大学成为研究型大学,有的大学成为教学型大学,有的成为教育研究型大学,还有一部分大学叫服务型高校,全国有服务型高校联盟。

“十三五”规划以来,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分类方面还是按照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类型来分,主要是研究型、应用型和技能型的分类方式。

二是高等教育体系的全面性。一个世界大国真正需要的不是少数的几所一流大学,而是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现代化就是建成全方位发展、而不只是少数一流大学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世界银行高等教育部主管萨尔米对此有认识:“大学系统的变革不能孤立地进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长远规划及其实施情况,应密切联系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小学教育正在进行和将要实施的改革,以及发展其他类型高校的计划,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包括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和技术型大学的高等教育系统。”

从我们国家而言,国家中央部属高校规模相对很小,90%以上是地方高校,而地方高校基础比较薄弱,如果不注重地方高校发展,光重视一部分高校建设,这个转型很难实现。要建成一个高等教育体系,而不只是建成一部分或者个别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三是高等教育体系的开放性。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要求建立开放式的教育制度,形成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不同类型高校的学生可以实现学分互相承认,以灵活的学习制度和教学管理制度为纽带,搭建起开放多元、便捷畅通的高等教育“立交桥”和终身学习平台,为每位学习者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

四是高等教育体系的包容性。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宣言和行动计划指出:“高等教育要根据终身学习社会的需求,为学习者提供最大的入学选择自由和进出这一体系的灵活性。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对高等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其更具有多样性、开放性和灵活性,同时加强高等教育体系内部各部分横向与纵向的联系与沟通。”

现代化的高等教育也是包容式发展,需要在包容发展中推进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可以预见的是,未来除了政府办学之外,还会有社会多元的办学形式建立起来,会逐步形成以政府主办的公立高等教育与民办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企业大学等共同包容发展的高等教育系统。现在民办高中教育规模大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包括在校生,规模还是相当大,中外合作大学近年来发展也非常快,除了外国人到中国办学以外,中国人也到国外办学,包括复旦大学在老挝办了分校,厦门大学在马来西亚办了分校。

第二个变化,功能再造。

未来高等教育功能观是一个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功能观。过去老是把高等教育当成经济发展的工具、就业的工具,当然这个方面对于促进经济增长、促进就业都是需要的,但是不全面。如果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情况下,这种教育功能肯定要发生变化,那就是以人为本的功能观。

一是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功能观强调高等教育的公平性。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不再只是关注少数重点大学发展,而是要为每类高校发展提供合适的机会与舞台。我们要促进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高校发展,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切的教育。在一些地方高校和区域大学,不可能办成一流大学,但是办一流本科教育或者发展一个专业都是没问题的。波士顿大学和波士顿学院都在美国波士顿地区,在国际大学和各种学术排行榜上,波士顿大学大约排在64名,波士顿学院只排到406名,但是在美国国内学生的满意度、学生发展国内大学排行榜上,波士顿学院排在波士顿大学前面。为什么?这个排行榜注重学生的满意度、学生的起薪、学生学习成绩、学生毕业等方面。为每个学生发展提供适切的教育是每个学校的关键,不是光一流大学可以办一流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是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功能观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普及化的进展和工业化向前发展以及信息时代的来临,要建立一个和产业结构、经营结构密切联系的高等教育结构、人才培养结构,显然这是不现实的,因为有时候没办法预测未来有哪些产业诞生。即使有一个新产业诞生,这个产业到底需要什么人才,有时候也是难以判断的。比如动漫产业的人才发展,需要什么人才?需要计算机,但是更多需要美术、需要想象力的,同时需要营销人才、管理人才、财会人才,所以需要多学科人才、多专业人才。

三是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功能观强调高等教育功能要由传统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扩展到社会公正与文化价值的功能。过去我们高等教育更加像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功能强调得比较少,可能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在推进社会公平与正义方面以及推进社会发展方面承担更多的价值和作用,同时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包括提高文明素养、文明素质方面的作用也会初步显现出来。

四是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功能观要求重新审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关系,重建大学功能的整体性。我们国家现在高等教育功能越来越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到了普及化时代,人才培养功能应该是第一位的,它是一个本体功能,其他功能是大学的派生功能。要从总体上把握高等教育功能的价值,避免功能分割与失衡。

五是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功能观来统帅和协调内在的、学校本位的、生产者为主的功能观与外在的、社会本位的、消费者为主的功能观的冲突。我们的内部功能观现在还是占主导地位,老师教得很好,这个专业的学生素质很好,但是到社会上来衡量的话,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就存在一定问题。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实现,外来的功能观、外来的质量观在高等教育发展中起的作用更大,我们需要回应社会的声音。

六是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功能观更多从发展性评价而非结果性的横向评价方式来评价高校发展。我们不能假设投入性指标越高,产出的人才培养质量就越高。未来我们在投入性指标可能也要向国外学习,要设置更多的结构性指标、产出性指标,比如学生满意度、社会满意度、学生起薪水平、学生就业水平等方面,来衡量高等教育发展。再一个衡量高等教育的发展更多从它的增值效果来评价。生源质量不同,但是四年后产出的学生素质相差无几,此时就需要评价增值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