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钩沉】风骨——家虽贫,不折腰

 昵称2530266 2017-06-21

央视百家


在中国文化史上,陶渊明是一位非常独特的人物。他一生平淡无奇,无名垂青史的功业建树,也无激动人心的复杂经历,却成为受到后代士人无比敬仰的文化伟人。


清代龚自珍说:“渊明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


 

那么,陶渊明的光彩和锋芒有哪些具体表现呢?

 

人格有魅力


1.当时社会上的人都争先恐后地趋附权势财富,陶渊明却以清高的品格鹤立鸡群。

 


东晋门阀制度根深蒂固,决定人们社会地位的既非德行,也非才能,而是门第。陶渊明对以王谢为代表的高门贵族从未投过一丝羡艳的目光。相反,他对历史上那些贫寒终生的高士极为倾慕。陶渊明写过《咏贫士七首》,专咏古代安贫守贱的高士,如荣启期、原宪、黔娄、袁安等。


《咏贫士七首》节选


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

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

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

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

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2.当时社会上还有虚伪、浮躁的风气弥漫,陶渊明却以真诚、纯朴的行为卓世而立。

 

王衍画像


东晋有很多人貌似清高。比如享尽富贵荣华的王衍,竟然嘴里从来不说“钱”字,怕污了口。陶渊明对此深恶痛绝。




陶渊明曾数度出仕,41岁时决然辞官归隐。他做过江州祭酒,在这之后做过的几任官职,时间越来越短。他当桓玄幕僚达三年,当镇军参军仅一年、建威参军仅5个月,而最后一个官职彭泽县令只有80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归隐山林。

 

陶渊明认为人应该自食其力,为了衣食而参加劳动是人生的正道。他曾写过:“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良师益友陶渊明


人生在世,可能都树立过一些远大的人生目标,最好能为国家、人民做贡献。但事实上能够建功立业的只是极少数。

 

陶渊明本来是心怀壮志的,年轻时也盼望着做一番事业。但是身逢乱世,作为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士人,陶渊明根本不可能有所作为,只好放弃兼济天下的雄心,转而追求独善其身。

 

陶渊明家境贫寒,辞官归隐的生活是艰苦的。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繁重的农活格外艰辛,耕种所得都不足维持全家温饱,有时竟不免向人乞食。



但就在这种生活条件下,陶渊明写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陶渊明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采菊于篱下,抬头见青山隐隐,田园之心闲适平和,他的归隐生活怡然自得、超凡脱俗!

 

从古至今,对陶渊明的诗文,读者们公认的评价是真淳、自然。感情真挚而毫无虚饰,形式平淡而毫无雕琢。闲暇时读陶渊明的诗文,思考一下生活感悟,也许心境会变得平和且豁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