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代经典玉器

 独孤式 2017-06-21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的玉器继承了战国时代玉器的传统,并有所变化和发展。

汉代用各种玉料制作的礼器、装饰品和美术品。中国的工艺源远流长,汉代继续有所发展。西汉初年的玉器继承了战国时代的传统,但开始有了变化。西汉中期以后变化更大。根据器形和用途的不同,汉代玉器可分为4大类:①仪礼上使用的玉器;②葬玉;③玉装饰品;④玉制美术品。商周的6种“瑞玉”,除璧、圭外,都废弃不用;组成“组玉”的各种玉佩,其种类和数量都已减少。葬玉和随身玉制装饰物的种类增多。表面花纹从以抽象主义为主变成以写实主义为主。圆雕、高浮雕、透雕、刻细线的玉器也增多了。这些变化反映了汉代社会的变化以及风俗和思想(尤其是宗教思想)的变化。在中国玉器史上,汉代实是承前启后的一个过渡阶段。

卧羊形玉佩

汉代

3.5、高2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黄白色。圆雕,卧姿,羊双目平视前方,下胡须与下颚部相连,双角向后下弯,造型生动。


鸠形玉饰

汉代

5.3、宽3.1、高2.2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玉中有铁褐色沁。鸠为卧式,头较小,勾喙,圆眼,头顶有翎,身体及腹下饰鳞片状羽毛。


螭凤纹玉卮

汉代

7.7、口径6.8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多赭黄斑。全器圆筒状,器底是另嵌的圆玉片。全器以高浮雕技法镂刻两只双身朱雀,其间穿插五只透雕螭虎。朱雀勾喙尖嘴、双翅上扬,双足下方有螭,朱雀后方另有两只螭,形态不一。推测此器可能由新石器时代的素琮改制而成,作饮器。


角形玉杯

汉代

18.3、宽8.3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有黄褐色沁。杯壁上雕盘龙。龙头以立雕方式表现,双角斜向勾出,角间飘一长鬣。龙体顺着杯壁的波弧,向下伸。约当杯壁一半处,向左右各伸出一前肢。龙体延伸到杯底后,形成一大圆涡,饰以扭丝纹。从该处,由斜后方向上延伸成一有扭丝纹的长尾,至背面高约杯身的上三分之一处,再向斜下方转折,以立雕技法,在杯体之外,形成一大卷尾。而龙的两只向左右伸出的前肢,各以龙爪抓握盘绕的龙尾。造型新颖,龙纹传神。


云纹玉杯

汉代

12.3、口径4.7、足径3.14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莹润半透明。口缘处、柄之外侧及器腹下端,都因接触铜锈而变成绿沁,其中口缘处的沁色绿中带蓝。杯体略呈细长的圆锥体,有高足与单柄。自口缘至高足上,以五道弦纹饰带围绕器表,带中浅浮雕各式云纹、四瓣叶纹。


玉耳杯

汉代

8.8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有灰白色沁。侈口,圆腹,平底,形制仿自汉代漆耳杯。杯身椭圆如船形,器耳状如新月,器底亦作椭圆形。器缘内侧、器底及耳均饰以阴线刻纹,尚遗有彩绘痕迹。


螭柄玉盘

汉代

16.8、宽14、高2.8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有红褐色沁。圆盘形,宽沿,浅底。口沿外平出三片状柄,正面浮雕龙螭云纹。龙圆眼重眉,独角,长尾后卷,身体出入隐没于云纹之中;另有两螭龙杏眼、张口,隐于云水中。器之反面柄上则阴刻龙纹及螭纹、云纹,十分精细。此器龙螭纹饰风格均为汉代,但造型少见,是汉玉中精品之作。


兽首玉勺

东汉

8、高5.5厘米

现藏于洛阳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长圆口,圜底,柄弯曲,柄端雕饰兽头。制作者利用俏色技法,以柄端黑玉质来装饰兽头,制作精细,构思极为巧妙,为同类器物中不可多得之精品。



辟邪纹玉瓶

东汉

5.3、宽4.7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玉料带有黄褐色玉皮,原为籽料雕琢而成。器体呈椭圆形,上窄下宽,内部掏空。外壁浮雕一大二小三只辟邪,作戏玩状。大辟邪张口露齿吐舌,昂首前视,颔下有须,尾垂于地,腹下有羽翅,双足交叉呈坐态,身上攀附两只小辟邪作嬉戏状。此器造型风格与扬州甘泉老虎墩出土辟邪丹药瓶类似,可能为装丹药之瓶,瓶盖已失。


勾连云纹玉灯

汉代

12.8、盘径10.2、足径5.9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局部有铁褐色沁。上部为圆形平底灯盘,灯盘中心凸起呈柿蒂形花瓣。盘四周饰勾云纹;灯柱细长,分两节,上端较粗,有长条形勾云纹,下部饰勾连云纹。灯足略小,表面饰柿蒂纹。这件玉器由盘、柄、足三件榫接而成,造型与汉代青铜灯盏类似,山东地区亦出土有类似灯柄,纹饰亦为汉玉中常见,故应为汉代玉器。


玉蝉

汉代

2.8厘米

现藏于新乡市博物馆

玉质青色。扁圆体,圆雕一蝉,蝉双目略突,通身饰阴线,尾略尖,头部至腹部有一直穿孔。



玉蝉

汉代

2.5、宽1.3、厚0.7厘米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有褐色沁。体扁,双目突出与头顶端平行,尾和翅呈三角形,首、尾和翅均饰阴线纹,头部顶端有穿孔。


玉蝉

汉代

5.4、宽2.7、厚1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白中泛黄,有黄色沁,温润细腻。器体扁平,中间略厚。蝉头部双目向外凸出,颈部斜磨出一道半月形凹痕,双翅宽大并合拢,紧贴蝉背,翅长身短,尾部为三角尖锋状。胸部用交叉线表示,腹间饰有6条阴线表示腹纹。整体造型简洁明快,刀工犀利干净。头部有一对穿孔,以供佩系之用。


玉琀蝉

汉代

6.7、宽3.5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青色,温润无瑕。体扁窄。正面翼翅长而窄,翼肩斜弧平缓,顶端两眼斜凸于两侧,背部护翼线条弯曲自然有力,腹纹宽窄相等。头部有一对穿孔。汉代在逝者口中放玉蝉,称为琀。以蝉为琀之例,在商到战国墓中都偶然可见。以汉时最盛。


玉琀蝉

汉代

4、宽2.5厘米

现藏于晋祠博物馆

玉质白色。局部有沁色白斑。通体扁长,中脊较厚,头部双目外凸,以宽阴线分别琢刻出头、胸、腹、背及双翅,尾和双翅呈三角形锋尖。刀法简练,造型朴拙。


玉琀蝉

汉代

6.1、宽3、高0.6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表面有铁褐色沁。蝉体呈片状,中部略厚。整体形象似常见的汉八刀形玉蝉,雕琢极其简练,嘴前伸,两眼外凸,翅尾尖。但在蝉翅上以极细阴刻线雕琢出翅脉,颈部亦有细阴线装饰。汉代玉蝉分佩饰用玉及丧葬用蝉,丧葬用蝉一般为简练的汉八刀形玉蝉,放于死者口中,用作口琀,以求似蝉般蜕壳再生,从而达到羽化升仙的目的。


玉握猪

汉代

12、高2.9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姜黄色,质地坚硬,有浅褐色沁斑。呈半圆形长体,伏卧状。嘴长且平齐,细眼,鼻略省,尾垂直,四肢收于腹下。汉代在逝者手中放玉猪,称玉握。以猪为握始于西汉中期。玉猪以汉八技法雕琢,简洁有力。


玉握猪

汉代

10.8、宽2.5、高2.3厘米

现藏于常熟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灰白、赭色沁斑,质地细腻。长方柱形,作卧状,头部斜削,脊背弧圆,两端平齐,吻饰二道折。五官及尾足纹饰阴刻,刀法简炼,极具神韵。


玉握猪

汉代

11.5、宽3、高2.9厘米

现藏于常熟博物馆

碧玉质,有赭色沁斑。长方柱体,卧式,脊背微呈圆弧,一端略小。以汉八刀技法雕出各部位特征,尾部钻一孔,用于系绶。风格朴实简炼。


玉握猪

汉代

10.4、宽2.4、高2.8厘米

现藏于晋祠博物馆

玉质青色。长条柱形作卧伏状,以阴线琢出猪的双耳、四肢及各部轮廓,而腹下、嘴及尾部均随形琢成平面。颔下及尾部各有一孔。雕琢简朴,神态逼真。


琉璃握猪

汉代

10、宽2.9、高2.7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淡绿色琉璃质,局部受沁呈灰色。猪为俯卧状,四肢屈于身下,两端平直,下颌和尾部各穿一孔。用刀刚劲有力,简练利落,采用了汉八刀的技法。




玉眼盖窍塞及玉琀蝉(9件)

汉代

眼盖:长2.8、宽1.2、厚0.65厘米

鼻塞:长2、宽0.80.9厘米;

耳塞:长1.6、宽0.60.8厘米;

玉琀蝉:长3.3、宽1.2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大多沁为灰白色。由玉眼盖、眼眉、窍塞及蝉形玉琀等9件组成,均为丧葬玉器。玉眼盖为模仿人眼形状的玉片,两端各有一个小孔穿,以缝缀在一块覆面的布上。玉鼻塞呈圆柱形,有小伤缺,用来塞在死者鼻孔。玉耳塞亦为圆柱形,两端较细,填塞在死者的耳朵里。蝉形玉琀塞于死者口中,又称押舌。


玉辟邪

汉代

3、长5.3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青灰色,多深褐色沁。辟邪呈卧式,长角,尖耳,鼓圆眼,张口,身饰双勾阴线,肩生翅,尾端勾卷,底座平。此器在辟邪的胸腹部镂空一长方形孔,底座有二圆穿。


玉辟邪

东汉

13.2、高9.3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经深沁熟盘,表面多有深浅褐斑。辟邪昂首张口,似在低吼。作跨步游走状,双翼贴于身侧,似蓄势待发。颔下长须垂胸,长尾曳地。这是目前所知的汉代玉辟邪中,体积较大的一件,曾为帝王重要的收藏,辟邪的胸前刻有御制诗。宫中还配有双层紫檀木座,上层刻有乾隆御玩,下层刻有与辟邪胸前相同的御制诗。


玉辟邪

汉代

10.9、高3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洁白温润,表面有红褐色皮,并有沁斑,为籽料雕琢而成。辟邪又可称为天禄。独角,角后端分两叉向左右弯曲,张口露齿,身披羽翼,身体微微扭曲做伏行状,整体肌肉感较强,动感实足。辟邪的原型为狮子。狮子进入中国内陆早在西汉武帝之时,而现在一般将形似狮,身披羽翼,头出角的神兽统称为辟邪。西汉辟邪多匍匐状,东汉则出现昂首挺胸,朝天吼状辟邪,另还有蹲坐状辟邪。辟邪造型的出现,当与时人的求仙观念有关。

温馨提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