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中医治多汗症

 中医缘的图书馆 2017-06-21

流虚汗,到底是什么虚?「己安先生讲伤寒」  

关于出汗的那些事儿

中医上讲,汗出,可能是阳明实热证,因为里有热导致大汗出,同时伴有脉洪大,大便干结,但是现代人极为少见真正的阳明实热证。


一般来说,“阳微”也会导致汗出,阳气不足为什么会导致汗出呢?


这个道理很简单,以一个电磁铁为例,通上电后,电磁铁吸附铁粉,如果电磁铁电量足,磁力很足,铁粉是不会往下掉的,当电量不足的时候,铁粉的磁力就会往下掉,这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身体因为表不固所以流汗,这就是“阳微”的一个现象。


如果是纯粹的阴证,就不应该出汗,现代很多女性,就是纯阴证,一年四季不出汗。

《伤寒论》第148条

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细,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令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得了太阳伤寒五六天,或已治疗或未治疗,现在是身上不出汗,只有头上出汗,还有恶寒的现象,手脚凉,有四逆的情况(这时候考虑是否得了少阴证)。

“心下满,口不欲食”说明胃气是虚的。“大便硬”可以考虑是否得了阳明实热证,但接下来说“脉细者”,说明肯定不是阳明实热证,阳明实热证应该是汗出,而不是只有头上汗出,脉应该是大、滑,重的时候(伤津液伤的太重)可能出现摸不到脉的情况。这些症候也间接的否定了不是少阴证,此为“阳微结”,是少阳微结,少阳经的一个症候,同时有表里证。脉沉说明主要是有里证。

“汗出而阳微”,这是什么原因?比如阳明实热证,因为里有热而出汗,但为什么阳气不足还出汗?是因为在表的阳气不足,固不住汗。

什么原因导致的阳气不足?

肝胆经络的气郁住,肝胆经络主着半表半里,热闷在里面。少阴篇中会学到一个汤头叫“四逆散”,就是解这个郁,看上去是四逆证,是因为这是热郁在里面,阳不能达于表,出现了“阳微”的现象,这个不是真正的少阴证。

虽然是沉细的脉,仍然不能定义为少阴证,右汗出,不是少阴证,这是半表半里的证,是热闷在了半表半里,应该用四逆散解决这个症状,也可以用小柴胡汤起到疏泄的作用,解决在肝经,在半表半里的热,津液才能达于表,达于四肢,就不会出现头上汗出,手脚冷,恶寒的现象。

如果这时候还没有好,得屎而解,因为条文中有大便干的情况。具体如何解决,要根据当时的症候。

中医治多汗症
皮肤出汗过多或稍动就出汗,称为多汗和自汗症。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脾胃湿热,蕴蒸肌肤,迫津外泄而致,或素体阳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津液外溢而致。同时亦与精神紧张、焦虑、恐怖、愤怒,以及某些疾病如神经官能症、甲亢等密切相关。多为对称性发生于手掌、足底、前额、腋部和外阴等处,尤以手掌、足底为多见。若情绪激动或紧张时,汗珠可呈点滴状滴流。中医治疗多汗症有较好疗效,其治则为清热利湿止汗,益气固表止汗。这里介绍几则行之有效的方药。

  1.熟附片30克(先煎),肉苁蓉、生地黄、山萸肉、巴戟天、五味子各12克,党参、黄芪、桂圆肉各60克,鸡血藤18克,桂枝3克,生白芍9克,金樱子24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服用。主要用于阳虚,营卫不固而汗出。

  2.绵黄芪60克,陈皮50克。搓为细末,每次服9克,温开水送服。黄芪、陈皮有固营卫、益气不滞之功,如加上一味防风,则疗效更好。

  3.经霜桑叶100克,研末煮粥食。

  4.浮小麦24克,糯稻草30克。泡作茶饮,随时饮用。浮小麦、糯稻根有收敛止汗之效,对一般性多汗有效。

  5.五倍子30克,首乌、黄柏各18克。共研细末,用时取米醋5毫升左右,将适量药末调成糊状敷在肚脐中,外用塑料纸覆盖,胶布固定。自汗者清晨敷入,晚间取出;盗汗者晚间敷入,翌日清晨取出。

  6.石膏、白矾、黄芪、黄芩、黄柏、吴茱萸、五味子各适量。共研为细末,撒阴部多汗处,每日两次,10日为一个疗程。一般用药1~2个疗程可见显效。

  7.白矾、葛根、生牡蛎各30克。水煎3次后合并药液,约得药液2000毫升,放入盆内,趁热把手或脚浸泡在药液内(以皮肤能耐受为度)。每日3次,每次20~30分钟。一般连用2~5天可见显效。(郭旭光)

治疗虚汗,怪汗验方 (转载)

发表者:赵东奇 9人已访问

1、仙鹤草配白术疗自汗。

2、仙鹤草配紫丹参治盗汗。

3、仙鹤草配藿胆(藿香加适量猪胆汁拌)治头汗。

4、仙鹤草配黄芪治半身出汗。

5、仙鹤草30g 大枣20枚治体虚之自汗、盗汗。疗效:

上海名医丁福保先生用上方治疗多例盗汗都有良效。

安阳关思友验证上方治疗20多例虚证汗出屡用屡验。如赵某,63岁。黎明汗流夹背20余日,服用当归六黄汤不效,改玉屏风散也不效,细察形体消瘦,气短,畏寒,咽干,夜寐不安,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无力,辨证为阴阳两虚,投上方3剂〔仙鹤草30g 大枣20枚〕汗止身爽。

中医的汗一共有6种:自汗、战汗、盗汗、多汗、绝汗、闭汗。

发表者:赵东奇 8人已访问

自汗

清醒时没怎么活动或干脆没有活动时,无缘无故地出汗称为自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证治》:

“夫自汗,多因伤风伤暑,及喜怒惊恐、房室虚劳,皆能致之。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

临床表现

阳虚自汗,必恶寒(怕冷);火热自汗,必燥热;伤湿自汗,困倦身重(身体似灌了铅,懒得动),阴天更厉害,说话声如瓮中出来,弱弱的;

伤风自汗,头疼身热,咳嗽烦闷,鼻塞流涕;

伤暑自汗,身热口渴、烦躁面垢;痰证自汗,头眩呕逆,胸满吐痰;

心虚自汗,怔忡恍惚;

肝热自汗,口苦多眠;

肾虚自汗,潮热咳嗽(潮热:一阵阵地发热,时而热时而不热);

脾虚自汗,倦怠少食;又肺虚、伤寒、温病、柔痉、霍乱等多种病证亦有自汗。

详见阳虚自汗、气虚自汗、血虚自汗、虚劳自汗、心虚自汗、肺虚自汗、脾虚自汗、肝热自汗、痰症自汗、伤湿自汗等条。

自汗出

白天不因疲劳,或无明显诱因而时时汗出,动辄益甚的症状。又称自汗出。多因营卫不和、热炽阳明、暑伤气阴、气虚阳虚等引起,可见于外感六淫或内伤杂病,前者多为实证,后者多为虚证。对营卫不和者,用桂枝汤以调和营卫,热炽阳明而高热烦渴,汗出脉洪大,治宜清热泻火,方用白虎汤。暑伤气阴,口渴舌红,脉大无力,治宜清暑益气生津,方用清暑益气汤。气虚自汗,气短懒言,汗多面白,治宜益气固表止汗,方用玉屏风散。阳虚自汗,汗多肢冷,纳呆便溏,治宜温补脾肾,方用金匮肾气丸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现代人的自汗,多是心阴虚,中成药可以吃柏子养心丸。另外,有一些见了自己喜欢的人会自汗,或要考试、见上司时紧张的自汗,都是暂时现象,不必担心,也无需调治。

战汗

即全身战栗后汗出,是热性病过程中正邪抗争的一种表现。如战汗后热退,脉静身凉,表示邪去正安,元气恢复,是一种好现象。如感冒发烧战栗汗出后,烧即退了,就是战汗正气胜利之表现。若汗出后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表示正不胜邪,正气随着虚弱下去,则是危重症候。战汗多见于各种传染病的初、中期。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盗汗

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征。“盗”有偷盗的意思,古代医家用盗贼每天在夜里鬼祟活动,来形容该病证具有每当人们入睡、或刚一闭眼而将入睡之时,汗液象盗贼一样偷偷的泄出来。有很多小孩因阳气足,睡着后有轻微的盗汗,属正常现象。

盗汗若出汗量大,汗液常带有淡咸味,或轻臭味,打湿睡衣,伴有明显的烘热感,心情烦躁,汗后口干舌燥,喜欢喝凉水。平时可伴有低热或潮热,五心烦热,偶尔颧红,头晕,大便干燥。则是肾阴虚,白天可以用淡盐水送服知柏地黄丸。用经络刷在整个后背轻柔刮痧20分钟,刮痧后注意及时穿衣保暖。更年期盗汗,同样可以参照这些调理方法。

多汗

就是人体出汗异常多,有的患者还低热或怕风。尽管有些全身性疾病,如甲亢、肥胖糖尿病、结核病等,可以引起多汗,但大部分多汗是植物神经紊乱引起的,其发病机制主要是交感神经异常兴奋所引起。如果患者作了各种检查,没有问题,就可以确定是植物神经紊乱引起的。

【食疗】

沙参兔肉汤:养阴益气敛汗。沙参20克、玉竹20克、广陈皮4克、兔肉200克(微炙),煲汤。

桑葚茶:本茶养阴止汗。桑葚子20克、五味子15克、糯稻根45克,煎水代茶。

病理性盗汗

盗汗是结核病、甲亢的常见症状,治疗时应注意鉴别清楚及治疗原发病,避免误诊。

甲亢:由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分泌过多的甲状腺素,代谢率增高,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可出现怕热、多汗,也有夜间盗汗者。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多汗的主要原因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兴奋,而致汗腺分泌增加;其次,血糖代谢率增高也是糖尿病病人多汗的原因之一。

结核:盗汗是结核病中毒症状之一,是由于结核菌的毒素及其代谢产物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结果。

肿瘤:盗汗也是肿瘤病人的常见症状之一。

此外,高血压病、低血糖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心内膜炎等疾病以及术后体虚、精神紧张、心理压力等因素都可能引起盗汗。

绝汗

指病情危重,正气衰弱、阳气欲脱时,汗淋漓不止,多伴有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脉象微弱,时有时无等危症,是阳气将绝之象,多见于心衰、虚脱的病人。可导致亡阴或亡阳,故又称脱汗。

真气将败绝时出的汗,为病危时阴阳离决的见症之一。《素问?诊要经终论》:

“绝汗乃出,出则死矣。”

《灵枢?经脉》:

“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

常见以下几种类型:气绝者,汗出如珠,着身不流;气散者,汗出如油,喘促不休;虚极则冷汗不止。

闭汗

怎么活动也不出汗,但体内却燥热难当。或因洗澡或出汗后突然吹风、吹空调、扇扇子等,导致毛孔闭塞,汗出不来,统称为闭汗。闭汗者可以一边用生姜、桂枝、麻黄各15克煮水倒入高桶泡脚,身穿厚衣服,喝姜汤水,头戴棉帽子,让汗从里面把毛孔给冲开。毛孔通畅,闭汗症即治愈。平时注意洗澡要擦干身体,不要吹干身体。不要在大量出汗时突然吹空调。多练习脊柱调息法,增强自身的正气。

陈潮祖:手汗医案精解 (转载)

发表者:赵东奇 22人已访问

刘某,男,22岁,2004年5月13日初诊

患者从小至今一直手汗较多,最近两年则有加重之势,双手心汗出如水洗,异常难受。最近1年在当地四处求治,中医处方便有数十张,包括“通腹泄热”、“清热泻火”、“收敛止汗”、“益气固表”等几类方药,但未获效。目前双手汗出多,但觉双手发热,放入冷水中则觉舒服,触之手温较低,双手指尖冰冷,大小便自调,舌淡,苔白,脉弦细。予五苓散合四逆散

处方如下:桂枝15g 白术20g 泽泻30g 茯苓20g 猪苓20g 柴胡10g 白芍15g 枳壳10g

炙甘草10g

上方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剂。嘱患者若手汗减少则可继续服用数剂。

5月24日二诊:

共服药10剂,手心汗出明显减少,双手发热感觉消失,舌脉如前。在上方中加川芎10g、当归10g 细辛6g, 7剂,水煎服。2周后患者特来告谢,诸症告愈。

【侍诊心得】患者双手汗出如洗,且双手发热,故容易被医者认为是阳热所致,因此开出“通腹泄热”、“清热泻火”类处方;从小至今一直手汗较多,病程较久,则容易认为是津液滑脱或者表卫不固,因此开出“收敛止汗”、“益气固表”类方药。患者手汗虽多,但却双手指尖冰冷,辨证绝非阳热所致;汗出病程虽然较长,但是仅见双手局部汗出,并非全身汗出,且无虚劳之象,因此也非津液滑脱一类病证,而属肝系疏泄失常,三焦水道受阻,不能下行归肾机制。

手汗较多,手指冰冷,舌淡,苔白,脉弦细乃是其辨证要点。实属阳气不展,膀胱气化不力,津气不能正常布散,津聚成水,出现手汗;阳气不展,加之水湿停聚,导致气机不畅,一方面不能正常温煦,故手指冰冷,另一方面,气郁则热,因此感觉双手发热。因此应当以舒展气机,化气行水,利水渗湿为治疗方法。方中五苓散化气行水,利水渗湿,使水液得以布散,四逆散疏理肝脾,舒展气机,气津得行,则水津四布,五经并行,手汗得止。二诊手心汗出明显减少,说明津液布散归于正道,双手发热感觉消失是气机舒展的表现,加川芎、当归、细辛活血养血通脉。

【按语】陈老常说中医辨证,应当注意五脏经隧弛张,气血津液升降出入,盈虚通滞,分析病机才会准确无误。此病既用四逆散疏肝理气,解痉缓急,使其经隧和调,以五苓散温阳化气,通利水道,引导水津下行归肾,使其手心出汗停止,充分体现了陈老的辨证思维确有客观依据,不是无稽之谈。

摘自(《陈潮祖医案精解》)

赵东奇文章列表




相关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