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她的画逼真如照片,再现社会众生相

 北极光书馆 2017-06-21

请输入标题     bcdef

如一位理性的、智慧的、悲悯的“旁观者”,韦蓉从容面对世界的万千变化。照相一般的写实背后,是她观照社会人生的独特视角。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打开猎豹浏览器,查看更多文化图集

韦蓉   198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其作品参加“女画家的世界八人画展”、“第七届全国美展”、“新生代画展”等,屡次获奖。

韦蓉是传说中的北京大院里的孩子,身上有一种真实的淡定,像她的画透出来的冷峻与客观。

说起生命中重要的人和事,没有什么粉饰,和她的作品一样呈现出“述而不作”的态度。为什么当了画家?“当年在青年宫学画,考上了中央美院附中,毕业后又进了中央美院,不当画家好像当不了别的什么。”“你和你的另一半都是画家,精神上的门当户对有没有让你们的婚姻更多化学反应?”“我们是美院附中的同学,大学又成了同学,顺理成章。”她平静地描述自己的人生,没有跌宕起伏,一切水到渠成。

作品《乡村小学舞蹈队》

认识了韦蓉的人,再来看她的画,就更能读懂她画里面的真实、内敛,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在画里,她都是那位理性的、智慧的“旁观者”,从容面对世界的万千变化。

极致写实再现社会百相

前不久,韦蓉与她的美院同学李辰一起举办了名为“观·注”的画展。看韦蓉在画展上的每一幅作品,分不清到底是照片还是油画。她说她的作品都是使用自己拍摄的图片,以照片中的人和物作为模特和背景进行绘画创作。她的画因此非常具像,没有一点“意识流”的痕迹,真实得更像摄影作品。作品里似乎看不到什么提炼和渲染,只是镜子一般真实地还原生活。

这种接近百分之百的真实,写实技巧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李辰说:“韦蓉几乎几十年如一日地用拍摄的不刻意的日常瞬间照片作为绘画素材和‘模特’,以此获得一个‘日常的’心态去对待艺术。”

作品《冬日》

因为多数时间住在香港,如今的韦蓉,画作里多数呈现的是香港的市井生活,她用相机抓住香港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瞬间,以此为素材进行创作,结伴吃早茶的一群老友、地铁里的老人、买菜的菲佣……都栩栩如生呈现在她的画作里。她在展览上呈现的作品《老友记》、《冬日》和《鱼档》展示的无一不是这样的不经粉饰的风景和人物。韦蓉说她拒绝了香港画廊请她画一些香港地标式景观的建议,而更愿意去画一些真实而琐碎的日常生活场景。

作品《西贡垂钓》

韦蓉的画作看似只是生活的再现,看不到画家情绪的流动。实际上只要细细品味,就能看到平静水面下的细细波澜。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也在不可避免地发生着变化。上个世纪90年代,她创作了大量从十字路口的视角呈现的街景,这些作品大多取材她拍摄的北京商业中心王府井和中央美院旧址校尉胡同5号所在街区的照片。有人评价她那批画,用了《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开场白,“仿佛她的故事总是发生在夏天,笔下的北京城似乎永远阳光充足。”在《信步街头》、《北京MTV》、《童年》、《肯德基》等作品中,处处都是阳光明媚的街景,而洋溢着幸福的人物与热闹非凡的街景相得益彰,改革开放如火如荼的热潮跃然画上,带着她青春岁月特有的对世界的好感与惊奇。

作品《吸引力》

而如今,她画笔下的人和物有了变化,不再流连于城市美景,而在光怪陆离之外,更多地看到了那些边缘的人和物。她的作品《吸引力》,一位打扮光鲜的时髦女郎从两名男青年身边走过,男青年看似外来打工者,目光追随,其实不光是异性的吸引,更多的是期冀这个城市接纳他们的无限渴望。

所以,韦蓉的画不是在机械地“临摹”照片,而是她对画中的人物一次次的心灵探索,她用笔端触及了平民的灵魂,表达了她对于这个时代的洞察与反思。

画作背后的她视角

油画作品《娇韵》

韦蓉的作品,呈现出了强烈的独立女性意识。很多画作历史和现实并置,将旧照片与新社会的形象重叠在同一个画面中,旧时的男性人物与现代的女性人物同框,表现她对于女性解放的理解及讴歌。

作品《乌龙院》

在《晨妆》画作中,在五个着长袍梳小辫的清朝男人注视下,年轻的新时代女郎从容不迫地化着晨妆,不理会谁的目光,只沉浸在自己的美丽中。而画作《乌龙院》说的是《水浒传》中的宋江,因杀了情变的阎婆惜,仓惶出走梁山,成为水浒传中的108条绿林好汉之一。画中宋江的形象取自著名老生马连良的剧照,而阎婆惜则以一位现代时髦女郎形象出现。韦蓉说:“身为女性,对于过去的女性人物,无论英烈、强悍还是风情,都有我这样一个现代女子的重新注解。

作品《二重奏》

在这系列作品中,我的创作手法运用了写实主义古典主义结合的油画技巧,将旧时光与当今时代再现在画面中。”有人说韦蓉这样的画作“仿佛是一部微观史学,能看到小人物的命运,也能看到大历史的变迁。不仅勾起的是难以遏止的历史记忆,还如同时光本身被再现在画面上一样。”

作品《戏沙》

而当她成为了母亲后,女儿频频出现在她的画面中,她用画作记录下了女儿的成长。《郊游》、《戏沙》,展现了真实的家庭生活场景。她笔下那些碎片化的生活场景看似仅仅只是日常写真,实际上却昭示了家庭幸福的核心是一种陪伴。

有人说她的画缺少中心和主题,但韦蓉不以为然。让事物自己出场、自我言说,不加主观评判,其实这才是韦蓉的高明之处。懂她的人都明白,她虽然“冷眼旁观”,而实际上女性身份还是不可避免地带给了她作为女性艺术家的敏感,“她在书写‘他者’,也是在此过程中寻找自己精神的家园,寻找自我身份的认同。”因此她的画永远没有故作惊人之语,没有故弄玄虚之态,但这却使她彰显个性,在传统的主观“美”之上更准确地传达了客观“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