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书法工具手册(上册)(二四六)

 海涛668 2017-06-21

 赵孟頫的书法艺术(三)

我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到魏晋南北朝时,已诸体具备,书法名家辈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便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至唐代时,欧、虞、褚、薜、颜、柳等大书法家,皆擅楷书,兼工行草,各有独特的面貌与特色。五代后,战乱频仍,国家分裂,虽亦有杨凝式,李建中等名家,但总的说来,书法已渐呈衰颓之势了。至北宋,苏、黄,米、蔡,皆擅行书,多学颜柳,时人竞相习尚,但不太注意楷书方面的基本功;到南宋时,更是每况愈下。赵孟頫生活于少数民族占统治地位的元朝,眼看着祖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日趋衰落,便提出远追晋人,师法二王,以求振兴之。他平生对王羲之父子极为推崇。他认为二王的书法,达到了自古以来的艺术高峰。其《阁帖跋》云:“渡江后,右将军王羲之,总百家之功,极众体之妙;传子献之,超轶特甚,故历代善书者,必以王氏父子为举首,虽有善者,蔑以加矣!”

基于这种思想,赵孟頫全力以赴地学习二王的书法,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被公认为得二王之正传者。李衍跋赵书《过秦论》中写道:“书法自篆籀而下,楷法称锺繇,草

法称张芝,右军兼而有之。隋唐以来,善书者宗之为法书之祖。子昂之书,全法右军,为得正传,不流入异端者也。”

虞集在其《道园学古录》中,较详细地论述了宋元时期书法的发展和演变,并肯定了赵孟頫提倡书法学晋的积极意义。“大抵宋人书,自蔡君谟以上,犹有前代意。其后坡、谷出,遂风靡而从之,而魏晋之法尽矣!米元章、薜绍彭、黄长睿诸公,方知古法。而长睿所书不逮所言;绍彭最佳而世遂不传;米氏父子,书最盛行,举世学其奇怪,不惟江南为然。全朝有用共法者,亦以善书得名;而流弊南方特盛,遂有千湖之险。至于即乏(张樗寥),恶谬极矣!至元初,士大夫多学颜书,虽刻鹄不成,尚可类鹜。而宋未知张(即之)之谬者,乃多尚欧阳率更,书纤弱,仅如编席,亦气运使然耶。自吴兴赵子昂出,学书者始知晋名书然。”

在明清人评论赵氏书法的言论中,既有褒奖亦有贬语,这也是正常的现象。任何一种事物都有两个方面,从赵孟頫本人及其书法来讲,有其成就,也有其不足的一面,对于评论家们来说,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欣赏口味不同,就会发表出各种不同的意见。

明张丑云:“子昂书法,温润闲雅,远接右军正脉之传;第过妍媚纤柔,殊乏大节不夺之气,似反不若文信国天祥书体清疏挺竦,其传世《六歌》等帖,令人起敬起爱也耶!”此论与其说是评书法,不如说是评人。在南宋王朝倾覆之际,文天祥积极抗元,被俘后宁死不屈,遂成为著名的烈士。他写的《过零丁洋》诗,被传为千古绝唱。而他在元军攻破杭州以前写的诗,则被认为“全部草率平庸”。诗必须有感而发,直抒胸臆,方能感情充沛,痛快淋漓。赵孟頫与文天祥所走的道路截然不同,一向被认为是缺乏民族气节的人。与同时代人相比,他虽然在文学艺术各个方面取得很大的成绩,却不能被人们凉解。以致在评价他的时候每有微词。连他的书法成就也被人们打了折扣。

其实赵字的“温润闲雅”、“妍媚纤柔”是由各种复杂的因素形成的,这固与个人的气质和爱好有关,也有社会环境和所受教养等方面的因素。总的来说,是一个艺术风格的问题。在艺术风格和流派问题上,无论是对古人还是今人,都应该允许“百花齐放”,而不应强求一律。在书法艺术中,苍劲豪放固然好,柔秀圆润,也同样给人以美感。不同的风格,不必强为轩轾。

清包世臣评曰:“吴兴书,笔专用平顺,一点一画.一字一行,排次顶接而成。古帖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吴兴书,则如市人人隘巷,鱼贯徐行,而争先竞后之色,人人见面,安能使上下左右空白有字哉?其所以盛行数百年者,徒以便经生胥吏故耳。”

清代乾、嘉之后,出土文物与历代碑刻不断有新的发现,金石之学大兴。书法界对铜器铭文、秦,汉石刻及魏晋碑碣开始注意。包世臣的《艺舟双辑》及其后康有为的《书镜》(又名《广艺舟双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书法理论著作。他们抨击明清朝野流行的所谓“馆阁体”,大声疾呼“本汉、传卫、宝南…备魏、取隋、卑唐”,主张从古代碑刻金石中汲取营养,追求露雄厚恣肄,剑戟森森”的艺术效果,反对“软滑流靡’’的书体。包、康等人的理论,对明清科举制度造成的陈陈相因,千人一面,状如算子的“馆阁体”书风,一个大的冲击,振奋了明清书坛万马齐暗的局面,给清代中叶后的书法界带来了新鲜活泼的气象。对我国近现代书法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他们对祖国书法理论的发展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这些积极的方面,应该加以肯定。但是,他们的理论,也有片面之处。矫枉过正的激烈言辞不少。以包世臣对赵孟頫的评论而言,就颇有“以管窥豹”,抓住一点,不计其余的倾向。他认为赵书的主要缺点就是用笔平顺、点画均匀、字体无大小之别,所以不能做到“上下左右空白有字”。其实,这种“空白有字”的说法,实在是故弄玄虚,包世臣虽然讲书法讲得头头是道,他自己的字却写得甚为平庸。清代著名书法家何子贞就曾挖苦他说;“余以横平竖直绳之,知其予北碑,未为得髓也。”前边说过,赵孟頫的许多作最,多是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为皇家和宗教服务,怎么能做到包世臣所要求的“大小径庭”、“长短参差”呢?如果以他的行草书和书札而论,却能符合这种要求。赵孟頫与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书法面貌自然与古人有明显的差异。从某种意义上讲,赵书的用笔平顺,字体均匀是其缺点,同时也是一个优点,就是它既有欣赏的价值,同时又具有实用的价值,将书法艺术与实用价值溶为一体,正是赵氏书法的一大特色。所以能够雅俗共赏,流传至今,不但为书法家所欣赏,也能为一般广大群众所接受和喜爱。在书法艺术中,我们不反对那种“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式的作品;同样,也不应该排斥这种平易近人,既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又具有现实的实用价值的作品。包世臣自己也承认,赵孟頫的书法,与一般学赵的经生胥吏是不同的,而他把这种不同,仅仅归结为用笔有没有“曲折停蓄”,这未免挂一漏万!赵孟頫身为一代宗师,诗、书、画、三绝,文化修养渊博而全面这一点,岂是一般经生胥吏所能梦见。

我们不同意包世臣等人的意见,但并不是想否认赵书的缺点,同任何人的书法一样,赵孟頫书法也是有明显的不足之处的。如明代王世贞的一段评语,就指得比较具体而中

肯:“自欧、虞、颜、柳、旭、素,以至苏、黄、米、蔡,备用古法损益,自成一家。若赵承旨,则各体具有师承,不必己撰,评者有“书奴”之诮,则太过;然谓直接右军,吾未之敢信也。小楷法《黄庭》、《洛神》,于精工之内,时有俗笔;碑刻出李北海,北海虽佻而劲,承旨稍厚而软;惟于行书,极得二王笔意,然中间逗漏处,不少不堪。并观承旨,可出宋人上,比之唐人,尚隔一舍。”(见《艺苑卮言》)。

尽管知此,我们应把赵孟頫放到他所处的时代之中,与同时代及其后来的许多书家相比,他的成就和影响都是巨大的,在中国书法史上,他仍不愧为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书法家。                                                                                                        (刘龙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