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加坡绿色建筑考察与启示

 GXF360 2017-06-21
新加坡绿色建筑考察与启示

新加坡绿色建筑考察与启示

□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绿色建筑研发中心 朱滨 何中凯

摘要:本文基于实地技术交流与考察,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新加坡绿色建筑在政策、标准以及典型绿色建筑项目等方面的主要特点,并对其与我国绿色建筑相比的异同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期待为我国绿色建筑的更好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绿色建筑;政策;标准;新加坡;Green Mark

1、引言

据统计,截止到2016年9月底,我国已经评出4515项绿色建筑标识项目,总建筑面积达到52291万m2 [1]。可以说,自从2006年《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发布实施并经2014年重新修编以来,并在国家相应政策驱动下,如《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国办发[2013]1号)要求政府投资或大型公共建筑强制执行绿色建筑标准[2],同时大力开展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情况专项检查,我国绿色建筑已经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随着绿色建筑实践的不断深入,绿色建筑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引起了业内的重视:首先,从数量上来讲,尽管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迅速,但离国家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如《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要求:到2020年,新型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到50%[3]。实际上,以2013年为例,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约17亿m2,新增绿色建筑面积8690万m2,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仅只有4.9%。其次,从质量上来讲,我国大部分已认证绿色建筑仅获得设计标识,受运行时间以及建设方意愿等因素影响,目前运行标识项目比重较低,而部分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项目在运行阶段能耗仍然较高。因此,为推动我国绿色建筑更好发展,有必要借鉴一些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

新加坡是在国际上实施并落实绿色建筑战略相对较好的国家。笔者借赴新加坡考察之机,与当地政府官员、绿色建筑方面的科研、咨询、设计人员等开展了广泛的技术交流,并实地参观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绿色建筑项目。本文拟对新加坡绿色建筑政策、标准以及典型项目予以系统介绍,期待为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2、新加坡绿色建筑政策机制

新加坡于2005年推出本国的绿色建筑认证体系——Green Mark,致力于提高建筑环境的可持续性以及开发商、业主、设计师、承包商在项目概念化、设计、施工和运营过程中的环保意识。迄今为止,在新加坡已有1500多座建筑获得了Green Mark认证,而在海外则已有180多座建筑获得Green Mark认证,其中来自中国的项目就达60多个[4]。

为了促进绿色建筑的快速良性发展,新加坡分别在2006年和2009年发布了两个绿色建筑发展蓝图,其主要内容如下表1所示:

表1 新加坡绿色建筑发展蓝图介绍

第一个发展蓝图(2006年)第二个发展蓝图(2009年)发展蓝图内容两千万新元奖金鼓励开发商;五千万新元作为科研基金;政府部门起带头作用;绿色标识强制性立法;开展从业人员培训;大力宣传提高公共意识。提供一亿新元现金奖励 ;实施楼面面积奖励;加大政府部门主导作用;实行更高节能标准;建立新加坡本区域的绿色中心。

新加坡更为远景的可持续发展蓝图是,到2030年前,80%的建筑是绿色建筑,具体性能表现在:(1)能源:减少35%的能源强度;(2)水资源:每人每天水的消耗减10%;(3)空气:空气中的细颗粒物含量减少 25%;(4)废物管理:回收率提高到70%;(5)自然环境:增加水库、公园、水道与空中花园的数量;(6)社区活动:培养一个有强烈环保意识的社区;(7)能力培养:将新加坡打造为环保知识的中心。

在绿色建筑政策制定上,新加坡首先非常注重政府部门的领导和表率作用,这表现在,绿色建筑认证由业主向新加坡建设局申请,同时要求政府部门所属建筑均强制性率先达到Green Mark认证级标准。

此外,新加坡绿色建筑认证从自愿认证逐步推广至强制认证。2005年1月起,实行自愿认证;2007年4月起,所有新建公共建筑,建筑面积在5000 m2以上的,必须进行强制认证;2008年4月起,所有新建建筑以及既有建筑改建,凡建筑面积在2000 m2以上的,必须进行强制认证,并达到认证级要求。

与此同时,新加坡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开发商发展绿色建筑的激励政策。如2006年设置未来三年2000万奖励基金,对达到金级的,每平方米给予3新元奖励,超金级的每平方米给予5新元奖励,白金级的每平方米奖励6新元。2009年,新加坡推出了1亿新元的 “既有建筑绿色标识激励计划”,用来鼓励那些建筑所有者对建筑进行的升级改造。

新加坡绿色建筑政策还对相关技术培训和公众教育给予了充分考量,以提高整个行业的绿色建筑专业评估与认证能力,同时提升公众对绿色建筑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3、新加坡绿色建筑标准体系

新加坡绿色建筑认证体系(Green Mark)的考核指标包括能源效率、水资源效率水、环境保护、室内环境质量和其他绿色特性等五个方面。Green Mark由高到低对绿色建筑分为四个评级标准:白金级、超金级、金级和认证级,并对建筑节能率的要求从30%至10%不等(见下图1)。Green Mark实行建筑寿命期内全程认证管理,一次认证评价结论的有效期为3年,三年后如不申请再评价,原认证将自动失效。

图1 Green Mark绿色建筑认证等级

Green Mark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十分健全,几乎涵盖所有常见建筑业态与建设行为。Green Mark评估体系按新建筑、既有建筑、建筑外延、建筑内分为四大类[4]。而每类体系又根据建筑功能的不同,细分出了不同的认证标准版本,具体如下所示(见表2):

表2 新加坡Green Mark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新建筑既有建筑建筑外延建筑内标准版本非住宅建筑版住宅建筑版计划有地住宅版非住宅建筑中国版住宅建筑中国版既有非住宅建筑版既有住宅建筑版既有学校版既有园林版新园林版基础设施版园区版办公室装修版餐馆版商店版超市版数据中心版既有数据中心版

Green Mark评估过程包括申请、预评估、实际评估和实地验证等几个阶段。Green Mark尤其重视待评项目的实际效果验证,一旦项目获得初步许可证,评估人员将实地考察和检测相关数据,确保实际数据与最终评估相一致,此时项目才能获得实际证书。特别地,Green Mark在评级标准中,对项目的节能率提出了重点要求,待评项目必须做到实际运行的节能效果与设计目标一致,才能通过相应认证。通过这些措施,Green Mark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绿色建筑项目的实际节能效果(见表3)。

表3 新加坡绿色建筑节能量设计与运行对比案例

运行节能率(%)案例A办公楼超金奖207,706 27.2 225,161 29.6案例B商业综合白金奖675,150 33.0 387,914 32.7案例C商业综合白金奖405,179 36.1 422,384 34.1案例名称案例类别Green Mark 级别设计节能量s$/年设计节能率(%)运行验证节能量 s$/年

案例D商业综合白金奖2,861,31639.03,133,86530.8案例E办公楼白金奖570,64930.0678,71030.8

4、新加坡典型绿色建筑考察

针对实地考察的绿色建筑项目,分医院建筑、学校建筑、酒店建筑以及商业建筑4类,对其中有代表性的绿色建筑予以介绍。

4.1 医院建筑

医院建筑以新加坡著名的邱德拨医院为例。邱德拨医院建筑面积108000 m2,550个床位,其设计理念是要建成节能性、公园化的医院建筑,该项目最终获得Green Mark白金奖。实地考察发现,邱德拨医院与国内医院相比,存在显著不同。整个医院以花园形象呈现,生机勃勃,并且通畅开阔,视野良好,与周边社区无障碍连通。同时,医院还采用了大量的绿色建筑技术,这包括室内绿化、室内水体景观、建筑立面绿化、屋顶花园、采光天窗、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外遮阳、光伏发电、垃圾分类、保护生物多样性等(见下图2)。

图2 邱德拨医院部分绿色建筑技术实景

此外,整个医院注重细节设计,如设置高低扶手楼梯、个性化楼梯导引标识、节水浇灌实物演示、绿色自行车、休憩座椅、健康测试墙等。同时,医院还通过发展志愿者、医学知识培训、营养餐饮制作等形式,强化与周边社区的紧密联系。

4.2 学校建筑

学校建筑以ITE技术学校为例。ITE技术学校建筑面积192820m2,获得Green Mark白金奖。实地参观中发现,ITE技术学校周边无围墙,完全融入到社区中间,且采用架空、中庭等构造设计,在塑造空间感的同时,实现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等被动节能。同时,大量应用室内绿化、立面绿化、水体景观等形式,营造出自然生态的校园氛围。此外,设置能耗展示平台、雨水回用系统演示、透明电梯、屋顶操场等,让人们对绿色建筑以及其相关功能有更直观的体验。

图3 ITE技术学校部分绿色建筑技术实景

4.3 酒店建筑

酒店建筑以新加坡Holiday Inn酒店为例,其建筑面积11783.1m2,获得Green Mark白金奖。该酒店属于地铁上盖建筑,用地十分紧张,而通过合理设计,做到标准间16.5~17.0m2,既满足了酒店需求,又最大程度地实现了节地。同时,酒店针对日晒问题,通过日照分析设计了建筑自遮阳。此外,还采用中庭、开敞等设计,既开阔视野,又引入自然光与自然风。屋顶设计空中花园(带游泳池),既保温隔热,又显著增加了绿化率。

图4 Holiday Inn酒店部分绿色建筑技术实景

4.4 商业建筑

图5 Westgate综合体自然通风设计原理示意图

考察的商业建筑中,Westgate综合体90769.8m2,其为获得Green Mark白金奖认证的绿色建筑。该商业建筑采用了一些新加坡常见的绿色建筑技术,如室内绿化、建筑立面绿化等,此处不再赘述。尤其特别地,Westgate综合体针对走廊区域,设计了良好的自然通风系统,值得我们在类似建筑中借鉴。

5、结语

将我国绿色建筑政策、标准与新加坡比较来看,两者存在一些共同点,如标准均为政府主导制定并负责推动施行,均采取了一些强制性和激励性的政策,但两者也存在一些差异,例如,新加坡Green Mark评估体系非常健全,针对绝大多数建筑功能都有相应的评价标准,而我国目前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还有进一步完善和细化的空间。

此外,我国绿色建筑评价设置了设计标识环节,这在很大程度上为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也应看到部分设计标识项目在实际运行阶段效果的不可控性,宜进一步在社会上加大针对绿色建筑的公共宣传力度,培育和提升终端消费者、使用者对绿色建筑的意识和认知,进而最终促使开发商真正将绿色建筑落到实处。

与此同时,在绿色建筑设计层面,新加坡绿色建筑的许多举措值得我们学习和参考,这主要表现在:

(1)社区连通性好

在硬件方面,新加坡建筑借助无围合设计以及廊道、天桥等流线组织,与社区紧密融合;在软件方面,通过培训学习、志愿推广等形式,加强与周边居民联系。

(2)空间通透性高

新加坡建筑注重采用架空、中庭、开敞等构造设计,不但给人以通畅的视野和心理感受,还易于引入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等被动节能措施,一举多得。

(3)生态元素应用普遍

这首先表现在绿植的大量设置,包括室内绿化、立面绿化、以及屋顶绿化等,其次重视室内水体景观的营造,同时水中放养鱼类等生物物种,整体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让人如同置身于大自然之中。

(4)注重细节

通过设计或者设置一些细节,如医院中的高低扶手楼梯、健康测试墙,学校中的能耗展示平台、雨水回用系统演示等,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理念,又有利于向公众推广绿色知识、理念与行为,为打造真正的绿色建筑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C

参考文献:

[1]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网. 网络链接: http://www. cngb.org.cn/.

[2]国务院办公厅.《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国办发[2013]1号). 2013年发布.

[3]中共中央, 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2014年发布.

[4]网络链接: http:///introdution.

DOI:10.16116/j.cnki.jskj.2017.08.00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