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古道今中国茶(上)

 我心飞扬695 2017-06-21

“每日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古谚语。在中国人民日常生活中,茶既普通却又为大众所喜爱的传统饮料。数千年来,热情好客的中国人民多有这样的习惯:每当亲朋或宾客来家造访,通常总是沏上一杯清茶款待,所谓“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饮茶诚然是一项高尚的习俗。

起初,茶的名称叫做荼、槚,也有称它为苦菜。后来,依据采茶时间的先后,又有茗、荈之称。此外,还有腊茶、细茶、芽茶、游冬等名。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里,就把茶称为苦菜和荼草。后来,《本草纲目》解释茶的别名“游冬”,是因它经历了冬春;而“苦菜”,则是因为它味苦。其实,茶虽有苦,但苦后复有甜味,可说是“先苦后甜”,所以《诗经》说“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此言不虚。

作为中国著名特产之一的茶叶,大部分地区都有其芳踪,尤其是南方温暖地区出产更为普遍。由于各地气候、土壤与茶种的不同,采茶时间的先后、制作加工方法的差异,茶叶的品种也因此十分繁多,它们的形、色、香、性、味也就各有千秋。一般是依制作加工方法的不同,分为绿茶与红茶两大类。对此,唐代陆羽撰《茶经》,最早对茶叶的产地、性状、品质、采制、茶具及烹饪方法等作了论述。

特别要指出,茶不仅仅是日常饮料,它还是一种良药。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文献已记述了茶的医疗作用,但是在文学记载之前,中国的先民把茶用于医疗,无疑是要早得多。由于制作茶叶加工方法之差异,其所含成分不尽一致,对人体所产生的作用也不相同。茶叶中包含的成分,主要为茶素、鞣质、叶绿素、茶碱、咖啡因、挥发油、维生素C,还有少量茶精、烯、矿物质以及维生素A、B1、P、PP等。茶叶的芳香,主要来自其挥发油成分。但是在茶叶加工过程中,其叶绿素、维生素、挥发油等,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尤其是红茶、其损失更大。因此,绿茶与红茶的味道和治疗作用也就颇有区别。

茶叶的医疗保健作用,中国历代文献屡有记述。《神农本草经》载说,茶能帮助消化、安神少眠和耳聪目明。其后的《名医别录》说茶能医治腹泻。7世纪《备急千金要方》说,长期饮茶“令人有力,悦志”。元代《汤液本草》介绍用茶“治中风昏愦,多睡不醒。”诗家陆游的《试茶》中,写有“北窗高卧鼾如雷,谁遣香草换梦回”的诗句,正说明茶的醒脑提神功效。元代《日用本草》记载饮茶能“除烦止渴,解腻清神”,并称许茶叶医治痢疾与头痛之功。清代《本草备急》则说,饮茶能解酒食、油腻烧炙之毒,利大小便,多饮消脂。此外,8世纪的《本草拾遗》记载用鲜茶叶捣汁涂治疖肿。15世纪初的《普济方》介绍用茶医治咽喉肿痛,等等。

总之,中国历代用茶治病的文献记载和民间经验是极为丰富的。早在唐代,顾况在其《茶赋》中已对饮茶的作用归纳为:“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羶腻,发当属之清吟,涤通宵之昏寐。”现代学者对茶叶药理作用的研究,证实了古代文献中所记述茶叶的提神除疲、生津止渴、解腻消食、强心利尿、消炎解毒、收敛止泻等功效,都是有科学依据的。

例如,茶叶中所含咖啡因,能兴奋高级神经中枢,消除疲劳和提神,有时喝茶过多而发生失眠,原因即此。咖啡因与茶碱,也能兴奋心脏,扩张冠状动脉,抑制肾小球的再吸收机能,所以茶叶有改善心脏血液循环与利尿的作用。茶碱具有松弛平滑肌的作用,对支气管哮喘、胆绞痛能产生一些缓解作用。茶叶中的鞣质具有收敛作用,能凝固、沉淀蛋白质,有一定的抗菌效能。绿茶抑菌作用大于红茶,它对各型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此外,茶叶中的维生素P与PP,对保持毛细血管弹性是有利的因素。

近年来,有学者研究证实,茶叶能减低血中胆固醇、三酸甘油酯、非饱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茶叶中的儿茶素和茶黄酮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在抗衰老、抗某些癌肿以及提高化疗的疗效等方面有裨益。英国威尔斯大学心理学教授夏彼洛研究认为,喝茶有助于集中精神和提高工作效能,特别是在必须做一件接一件事情时,更能显示出来。随着人们对茶叶的继续研究,相信今后还会有其他的保健医疗价值被发现。

(白芷 麦冬 百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