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恒南書院讲完课,和台湾的老同学聊天,聊到几位以前的老同学,学佛也好,修行也好,好几位到后来,嚴重的是精神不正常,比较軽的则说话不正常,经常不说人话,说神話,真是感慨万千。
学佛修行这條路很容易走偏,道修不成没关系,别搞成偏執狂或神叨叨的,不说人话,说一般人听不懂的话。孔子不语怪、力、乱、神,極有道理。
总结下来,还是走儒家之路较为平实,比较不容易走偏。南怀瑾先生也说过儒家和佛家没有不同,用的名词不同而已。儒家也讲静定修养,也有形而上的道,在《原本大学微言》及《话说中庸》里都讲的很清楚了,只是一般人不注意,不重視。
中国文化是以人为本位,南怀瑾先生不断强调学佛修行先把人做好,道德修养很重要,儒家讲孝悌忠信,仁义礼让,敬业乐群,反求诸己;道家讲俭朴谦下、少私寡欲;佛家修十善业道,诸悪莫作,众善奉行;这是基础,也是根本。
現在我发现不止是把人做好,还要把自己调整为心理健康的正常人,因为很多人因为痛苦才学佛,痛苦的人大都患有抑郁症,抑郁症者多自卑,自卑与傲慢是一体的兩面,自卑更容易傲慢,学了佛之后,很容易拿佛法的知识来炫耀自己,来武装自己,把自己搞成高大上,高谈阔論,大言不慚,上纲上线。佛法叫增上慢,用现代的语言叫刷存在感,其目的就是求认同。学佛没有把自己的贪嗔痴慢疑病治好,反而更贪更执着,更傲慢更狂妄自大,心理更不健康,不亦哀哉!
但是,吊诡的是有问题的人不会认为自己有问题,总认为自己是对的,错的是别人,精神病人认为自己有病就可以出院了。所以我们学佛修行,要时时警觉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否为善去恶;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人倫道德;调整自己的心态,是否正向積極;让自己成为心理健康的人,做个普通人、平凡人、正常人,不求神奇,不唱高调,见人要说人话,说人家听得懂的话,不要说神话,不要说夢话,不要说佛话。 古国治写于上海紅郡 2017年3月17日 ***** (古国治先生:《南怀瑾先生与中国文化》之三)
替孔子平反伸冤 重塑圣人形象 南先生讲述《论语》始于一九六二年,但是只讲了前六篇。一九七四年四月应邀台湾「大陆工作会」开讲《论语》,由蔡策速记后整理成文字,取名《论语别裁》出版,很快成为畅销书,轰动朝野,改变了一般人对孔子的刻板印象。自古以来都把《论语》当成一句一句的格言来读,甚至有人主张重新编排,而南先生则认为《论语》的篇章是有宗旨、有条理、有秩序的,前后呼应不可分割,这是孔门弟子的悉心安排,这一看法可以说是南先生的创见,发前人之所未发。
明清科举考试,规定四书以朱熹的批注为准,因此六七百年来,孔孟思想都被限制在朱熹的思想中,读朱熹的批注,形成了对孔子刻板不近人情的印象,严重造成对传统文化心生反感。南怀瑾先生所讲述的《论语别裁》,大胆推翻了几千年来前人的解释,例如“君子不重则不威”,重不是摆出一副道貌岸然不茍言笑的样子,而是自尊自重自信。“无友不如己者”,不能解释成不可以结交不如自己的人,应该是没有一个朋友不如我,不可以看不起任何一个人,否则孔子成了势力小人,否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如何解释。又如宰予昼寝,孔子感叹“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按照过去的说法,孔子看到宰予白天睡觉,觉得不可救药,骂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南怀瑾先生认为宰予是孔门中的高才生,只是身体不好,因而感叹“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对他不要有太多的要求。如此一来,孔子不是板着脸孔的老学究,而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 对于孔子见南子后子路不高兴那一段,南先生亦有不同于宋儒的解释,孔子有其通达高明之处;另外,孔子也不是只会讲格言式的人伦道德,他还有形而上的哲学思想,「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孔子只是少讲,不是不讲,更不是不懂;南先生在解释「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就是由静定修养归到天人合一、物我同体的仁境。在《论语别裁》中诸如此类的地方有一百余处,把被宋儒扭曲的孔子形象重新导正过来。否则孔家店被打,孔子被打得很冤枉,他在《论语别裁》中说该打的是孔家店的伙计,而不是老板,这可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大事,要不是南怀瑾先生替孔子平反,孔子不知道还要被冤枉多久,《论语》的价值不知还要被埋葬多久。 ****** 6月25日晚8:00继续--“走近南怀瑾先生”著作导读,专栏或者单月任选,欢迎参加! (配合导读课程 限时特价5.9折)《话说中庸》平装版、精装版(东方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