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顿郁逢苦雨,情笔亘流芳 —赏析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随逝雪无痕 2017-06-22
一生浮沉已斯远,两袖飘然快意风。困顿黄州逢苦雨,人生再大的坎在苏公眼里不过是浮云一片。面对再大的困难,身处再险的逆境又能如何?诗书慰怀,遣去烦扰。挥一挥袖,衣袂飘然,继续人生下一站。再读寒食,兴感之由,长豁达之气。 ——前言
苏公书论有云:“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可见一幅好的书法作品,是有骨、有肉、有肌、有血、有呼吸、有生活的。苏公的《黄州寒食诗帖》自成洞天,寄情于笔,书其意造。不仅是苏公的极致,也是这方国度的精髓。当着《兰亭》,如何释序为解?
苏公批评王安石变法新政之弊,为朝廷所排挤于外。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因“乌台诗案”下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虽其政治失意,“然终不以为恨”。或许正因于此,才将全部才情迸发于文艺。成为能文章、善诗词、精绘事、工书法的一代文豪。
黄州又三年,困顿抑郁逢寒食。黄州此时虽已至春,然阴雨连绵,且势不减。使得苦雨萧瑟,海棠花谢。“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凄风苦雨难入夜,孤寂失意自生情,一蹙挥毫就。遥忆前朝之时,悲感今日之所,所处、所感、所思、所想、所言、所叹、所书莫不自景由心,由内及外。
为曰云尔:“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汙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哪知是寒食,但见鸟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黄州寒食诗贴》是一幅将人的心境,诗的意味,书的形式和谐统一的不可多得的书法珍品。真情实感流露自然,书卷之气溢于行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妙手偶得,无意于佳乃佳”。通篇书写随着伤感情绪的激增,字体前小后大,笔姿从细到粗。墨色始淡终浓,节奏缓起渐快。直到后一首诗,越写越奔放,如滔滔江河,不可抑制。苏公将其贬谪黄州后的抑郁、失意之情和全部伤感、哀愁,泻于毫端。
此书以宋人惯用的手卷形式书写,刚柔相济,以柔寓刚,外韧内强,纤拙适中,寓忧患之意于点画使转之中,但沉郁又不失旷达。气势连贯,整体感强烈,给人以猛烈的情感和视觉的冲击。无怪乎亲眼见过苏公此帖的“苏门四学士”之一,宋代另一大书家黄庭坚眼前一亮,拍岸叫绝。他说:“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乾隆帝亲自题跋于帖后“东坡书豪宕秀逸,为颜、杨后一人。此卷乃谪黄州日所书,后有山谷跋,倾倒至极,所谓无意于佳乃佳……”为彰往事,又特书“雪堂余韵”四字于卷首。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世人也称其为东坡《兰亭》。
苏公自己也说:“此纸可以裁钱祭鬼,东坡试笔,偶书其上,后五百年,当成百金之直。物固有遇不遇也!”又说:“书此以遗生,不得五百千,勿以予人。然事在五百年外,价值如是,不亦钝乎?然吾佛一坐六十小劫,五百年何足道哉”!历史是客观公正的,苏公这一预言和自信,不出五百年,果真如此。苏公老衰将逝前,题李公麟为他画像时,还念念不忘的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观其用笔,正、侧锋兼用,以侧锋居多。笔画饱满、劲健,势险韵足。粗笔处如绵裹铁,抑扬顿挫,沉着痛快,于丰腴中内含筋骨。如“不、屋、哭、是、春、入、深”等字;细笔处劲健挺拔,干净利落,纵逸放达,摇曳多姿。如“纸、我、年、雨、水、衔”等字。线条形态异曲同工,参差向背,潇洒不羁,变化多端。稳健中富有动感,谨严中又不拘一格。如“病、棠、州、花、容”等字的点画。或峰峦坠石,凌空而落;或姿态各异,生动有致;或左右呼应,均无雷同。如“春、年、汙、江、三”等字的横画,大部分向左上倾斜,写法迥异,笔笔不同,画画有别。“不、雨、纸、偷”等字的竖画,或垂露、或悬针、或凝重、或飘逸、或伸放、或收缩。完全赖以苏公的情绪,以意舒达。 “我、深、势、寒、里、见”等字有的钩画,或舒平、或劲健、或陡峭,或省简含蓄、或顿放力行、或方向各异。随字赋形,自由灿漫。
苏公结体,自有一番趣味。字形多呈横扁,取势左低右高,略向左倾侧。如“雨、萧、云、病、州、月、闻、暗、惜、卧、江、欲”等字。在横扁取势的同时,也有少数取竖势的字,跃然穿插其间,如“年、中、苇、纸”等字。尖笔长竖、锐不可挡,在整幅字中起着调节字距、行距的作用。全篇字形大小悬殊,反差强烈,却错落有致,各具风韵。和谐自然,协调统一。如“己、去、白、雨、与、死、穷、破、灶、途”等字。这显然是苏公感情起伏波动所导致的字形变化,无丝毫夸张、做作之态。字的疏密对比也独具匠心,与众不同。一般法帖要求笔画少的字写得粗一些,以紧密为好,笔画多的字写得细一些,使其疏朗清楚,以求整篇规矩统一。苏公却反其道而行之。笔画多的字写得粗重,如“燕、裹、穷、夜、屋”等字;笔画少的字写得细轻,如“不、又、力、少、水”等字。造成了疏者更疏、密者甚密的强烈对比度,使通篇节奏跌宕抑扬,沉着酣畅。整篇结字的另一特色,是奇正相生。如“不、夜、泥、真、食”等字相对端正,“黄、春、涣、惜、煮、是”等字则造型偃侧。一奇一正,斜正相生,无不显示出苏公高超的书法造诣。“子、雨”二字虽为病字,但却自然化一于全幅,这恰是苏公入意于笔、自然书写状态的流露。
亦同苏公语:“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恰与其审美“淡”“静”之境辅成一脉,“觉来落笔不经意,神妙独到秋毫颠”,“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成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诗法不相妨,此语当更请”。
往事已千年,陈酿浮云间,沧海幻桑田,黄州遗韵百代传。悟览苏公墨笔,感兴人生真言。 —— 后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