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心性,就是指“心”和“性”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孟子以“性”在于“心”,即为人之“性”的仁义礼智四端,都蕴藏于人的“心”中。其在《孟子-尽心上》中说:“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即“性”根系于人心,尽心则能知性。又如:“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荀子则强调“心”的作用,认为“心”可以改变本性。如其在《荀子-正名》中说:“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即本性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之情,皆由心所控制;而“心”的思虑活动称之为“伪”。故人性的改变决定于“心”的“动”;“化性起伪”乃心“感物而有知”的自然作用之结果。 北宋张载提出了:“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正蒙-太和》)、“心统性情者也”(《张子语录》),即认为:“性”是根本的,有性便有知觉,便成为“心”;“心”是包含着“性”及有感物(知觉)而起的情。 程颐则对“心”、“性”、“情”三者之关系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其在《遗书》卷二十五中说:“性之本谓之命,性之自然者谓之天,性之有形者谓之心,性之动者谓之情。凡此数者皆一也。”即,“心”是蕴藏着“性”的有形之物,“性”之动谓之“情”。 南宋朱熹承认此说。又在其《朱子语类》卷六二中提出:“心之未动则为性,已动则为情。所谓心统性情也。”即所谓心主性情。 明王阳明在其《传习录上》中认为“心即性,性即理”,即主张心与性无可区别。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则对此作了新的解释。认为:“程子统心、性、天于一理……盖言心言性,言天言理,俱必在气上说;若无气处则俱无也。”(《读四书大全说》卷十)即用气来解释心性的关系。 清戴震在其《孟子字义疏证-性》也说:“性者,分于阴阳五行以为血气。心知、品物,区以別焉。”又在其《绪言》卷上中说:“心之于理义,一同乎血气之于嗜欲,皆性使然耳。”即认为,“心”、“性”都是自然的属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