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和图书馆

 圆角望 2017-06-22

信息时代,“地理决定论”依然是真理:深圳图书馆开馆以来,我保持常客姿势。开馆初因工作关系,荣幸地申请到一张VIP读者证:普通证借书五册为限,V证可十本,不仅有面儿有优越感,对打小就速读不求甚解如我,每次从馆里抱厚厚一摞书归家,手上沉甸甸,心里不闹饥荒,那是啥也买不来的舒坦——前两年,所有的读者证借阅量悉数升级晋十。

去得勤的是一楼期刊室,经典文学刊物《收获》《十月》《人民文学》《小说界》《小说月报》,我和阿宝算是常客。曾在文化人扎堆的“后院读书会”大微信群凌空讲书,讲读罢新刊新载长篇心得,当是很发了一通感慨:读好小说是能够让我们不仅领略、进而身临其境多样性人生——挣脱时空日常和肉身束缚的生活秘方;小说即远方,借心和眼唾手可得,无须繁杂尘世交通;又因小说是以文字讲故事的艺术,让“灵魂浮起到空中”的阅读效应更加立竿见影……对着空气啰嗦两个钟,居然听众不少,颇收获了些赏钱。

具体哪年记不清了,那年创新刊事宜风生水起:一本综合文学诗歌、人文地理、摄影艺术之菁华、携现代时尚现代气息的大开本新刊闪亮登场:版式设计精益求精,市面售价不菲(过半百),报刊亭陈列打眼位置,封面大图静躺,散发着诱惑。图书馆敏锐得让人咋舌:首月我刚在报刊亭买了,次月便惊觉期刊室妥妥地有了新刊,那瞬间的狂喜让我记忆犹新,既省却忧心缺货,又悭番巨资,无比的感激笑在脸上,藏进心里。

文学类书籍集中二楼,序号为I,人文历史地理类读物为K,在三楼,是我常去的楼层和书巷。自媒体风云来信,有阵沉迷手机,疏远了图书馆,每日忙于浏览各种公号文,资讯、故事、观点、思想倒也不缺,却觉得周身总有不安宁处,某日上图书馆六楼查馆藏,待进书巷,倏地顿悟:缺的是“满目青山夕照明”般遍阅群书的心情。

馆藏书不像书店簇簇新书带墨香,却因成行成巷,齐齐整整,“兵气”十足;一眼扫望,成百上千书名扑面而来,这种“一览众山小”或者“沙场秋点兵”的将帅气,是手机给不了的。

然近年图书馆却因着手机实现了信息化新硕果:全城互联和预借自取。订阅“深圳图书馆服务号”,馆藏书检索,有没有,在哪里,一目了然;最妙的可以随手预借,百十来处自动取书点,机器风雨无阻昼夜无休地在街边站立,待手机上预借成功两日内踱着方步即可取书,阅毕再踱回去还书——这个意义上,手机之亲密和图书馆之亲切终于握手言和,如老朋友同上信息化列车,不亦乐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