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阅读之路

 阿福根 2017-08-03

火辣的七月故地回访,重返阔别47年的第二故乡黑龙江三团48连。当我和淑英踏上这久别重逢的故土,正像歌词里唱的那样,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在我们按照深藏在心底的记忆,寻觅到营部门前那条小路时,往事历历在目:那是怎样的一条小路啊,只有我和淑英知道。在那个特定极左的年代里,是不能探讨任何小说书籍和外国文学的,而且通通冠名黄色毒草,可兵团单调枯燥的业余生活又使我们百无聊赖,就在这时碰到同是喜欢看书阅读的淑英,况且那些著作我们都看过,就有了共同的话题,又不能再宿舍里聊,休息闲暇之时,后山这条小路就是我们常去光顾的地方。

当年的小路两旁,每当春天来临时,左面是绿草茵茵的草甸子,其间开着各种艳丽的花,而印象最深的是那粉粉、白白的大芍药花,美极了。右边过了营部就是郁郁葱葱的后山林了。两个青春少女,徜徉在这细长直达山间的小路上,时而喁偶细语,时而又因记忆的偏差而争论不休,但絲毫不影响因美丽、幽静的环境下心情的愉悦。那时,即便是小雨霏霏,或是冬天的小路被积雪覆盖,也阻挡不住我们的脚步。在那个精神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小路上的文学探讨和争论,填补了我们因单调的生活引起的思乡之情,也化解了体力上的劳累感。

说起了阅读,让我想起童年。我是三岁随父母来北京的,那时正是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由苏联老大哥帮助建立的国家四机部电子管行业,厂区家属区等等都是按照苏联模式建造的,家属区也叫福利区离厂区也就两三站的路程,俱乐部,图书馆,游泳池还有食堂都在福利区,我在三年级开始就用父亲的工作证在图书馆办了张借书卡,那时我就开始看小说,先看中国的四大名著,后来看鲁迅的张恨水的,浩然的《金光大道》,巴金的《家

春秋》赵树理《小二黑结婚》等。

到五六年级这些已不能满足我了,看世界名著,大小仲马,莫泊桑,托尔斯泰,高尔基,奥斯特洛夫斯基,司汤达等等他们的书我都看过,而且借书的频率很高,以至于图书管理员出新规,要我们每次来还书要写心得体会才能在借给我们新书,我很懒就把内容提要抄一遍给她,这样我就可以很快借到新书了,所以说在没下乡之前,我就以看到接触了很多书了,这给我知识的积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小学我写作文一点都不发愁。到了东北在文化生活单调匮乏的年代,除了《资本论》《论国际共产主义》《毛泽东选集》外,能有一本小说看实属不易。所以提到童年看书的趣事,就让我想起爸爸厂的图书馆,是我阅读的起点,受益终身。

今日再走这条小路,已是坑坑洼洼,面目全非,几乎是跳跃式的行走,再也找不到开满鲜花,淅淅沥沥下着小雨漫步的感觉了。但当年那条徜徉文学之梦留给我们的痕迹确永留心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