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年我看过的公司(三)

 昵称22998329 2017-06-22

福记食品(1175.HK)

公司2004年底上市,当时总部在上海,主要在长三角一带的为世界500强公司的提供工作餐。上市时年盈利只有8000万,到2008年盈利有4.2亿,复合盈利增速有30%以上,是很多基金的爱股,Capital Group就拿了很多。


公司在2004年日送盒饭量大概就是10万份,创始人的目标是五年内日送盒饭量要达到100万份,还要进军上游的采购业和下游的配送业。


这么大的野心,当然需要资金的支持。当时经济一片向好,中国是在稳步加息的通道上,高成长公司的股价也是节节上升,发行可转债看上去融资成本更低。2005年10月,公司发行了三年期6.2亿港元的CB,到2006年年中的时候,公司的股价就达到了换股价并且提前完成了转股。尝到了甜头的福记在2006年11月又发行了一笔10亿港币的三年期zero-coupon CB,转股价相较当时股价有26%的溢价。2007年10月,福记又发行了第三笔三年期zero-coupon CB,规模15亿港币,转股价定在32.83HKD,相较当时股价有32%的溢价。


2007年发行的CB,看上去是非常合算的买卖,因为当时经济过热,中国央行的三年期基准贷款利率已经达到了9.56%,而CB如果没有换股,三年后仅以本金的107.34%赎回。


但是2006年,福记整个公司的盈利只有2.5亿,就算是2007年,盈利也只有3.4亿港币。而公司CB的债务总额达到了25亿港币,相当于福记当时7-8年的盈利。2007年财报上,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流只有4.8亿,但是投资性现金流出已经达到11.4亿,FCF已经是净流出近7亿。福记的爆发式增长是建立在非常脆弱的资产负债表上的。


不过2007年是千年一遇的大牛市,玖龙纸业45x市盈率,每条龙只有5x市盈率的梗都玩得出来,啥都不是事儿,福记背负的债务似乎也完全可以转股解决。


但是金融危机就来了。


2008年实体经济衰退,公司裁员,盒饭量减少,福记股价一泻千里,从最高接近30港币每股跌到最低2.27,债转股明显没有希望。


2008年底,公司爆出财务造价丑闻,CFO辞职。2009年7月,公司突然停牌,宣布延迟发布上一个财年业绩(三月底年结),同年10月20日就被香港法院宣布进入临时清盘程序,德勤是清盘人。2010年,公司的主要资产以四亿元的对价出售,包括7700万的现金和承担3亿多的债务。2013年,上司公司的壳被海螺国际投资接盘(就是海螺水泥的海螺),现在变成了经营食品冷链配送的鲜驰达。


现在看来,这家公司的财务数据是可疑的,很多数据都too good to be true。比如说福记号称自己一个终端点只需要40个人,就能实现日送餐2万份的工作量,人力成本仅占收入的5%,然而餐饮业同行的人力费用占比都在30%左右。


创始人在经济过热时候被胜利冲昏头脑,过于自信,盲目扩张,种下了恶果。而财务造假,更多地是为了配合资本市场上的股价表现和融资。


巧合的是,公司创始人的名字是“魏东”。


中国森林(930.HK)

这可是让波顿爷爷在中国市场折戟沉沙的其中一只股票啊!


这公司号称自己是中国三大林场运营商之一,做的是森林管理,原木和木材加工贸易,主要森林都在云南、重庆、贵州。


2009年11月上市,筹集了2.6亿美金。2010年11月发行了3亿美元的5年期债券,说要在重庆和贵州分别买10万和30万公顷林地。2010年底股价到达最高。2011年1月12日,CEO开始配售股票,将他手头的股票卖掉了60%,到2011年1月26日,KPMG作为审计师说这家公司财务“不合规”就停牌了。


上市的时候大家就对他有颇多怀疑,但是有国际大PE凯雷加持,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家的顾虑,因为国际大PE应该有做DD嘛!


其实仔细看下中国森林当时的财报,问题是很明显的,在2009年的财报上,如果没有一笔6.8亿元的生物资产价值重估,公司的operating income会是1亿元的亏损。于此同时,这个公司几乎不产生自由现金流。这是一个完全要依靠生物资产重估来维持账面盈利的公司。


2011年2月24日,CEO李寒春被贵州省公安局扣留,扣留的原因是涉嫌盗用公款3000万人民币。后来调查发现,公司很多号称签署的大规模投资项目,资金根本没有到位。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项目在信息披露上也存在故意混淆、欺瞒投资者的情况,因为公司购入的只是森林的“林权”,没有“采伐权”。


独立调查委员会发现,这个公司有两套账目,一套用来应对审计,一套是真实运营账目。比如在08-10年财报中,公司显示收入为5.5亿、7.9亿和10.6亿人民币,但在真实账目中,三年收入分别是0、300万和580万人民币。经过核实的林权证书所涵盖的林地面积仅有3200公顷,占2010年年报中披露的41%。


然后就是漫长的6年诉讼,凯雷和众多债权人把UBS、渣打还有KPMG都告上了法庭。


忘了说了,中国森林的CEO李寒春是福建人。


接下来说几个稍微没有那么夸张的案例。


银基集团(886.HK)

这是典型的中国式“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案例,另外一个例子就是烟草业的华宝。银基主要业务就是销售52度水晶瓶五粮液,巅峰时期一年配额达到1500-2000吨,占到整个五粮液销售量的10%以上。银基的优势是它从五粮液拿到的价格比别的经销商都要低,可能一半都没有,低价的原因就是这些五粮液都是出口的,为了鼓励出口,要给低价。


但是中国以外的地方哪有什么人喝这么多白酒?事实上,绝大多数银基的五粮液都是在国内销售。因为银基的价格比别的经销商低,而且他不像别的经销商有限定的销售区域,他的存在就打乱了整个市场的价格体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五粮液窜货的现象特别严重。因为对渠道存货和价格的管控不严,五粮液的出厂价、批发价和零售价就被茅台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2009年这个公司上市,四万亿的繁荣刺激了高端白酒的销售,所以到2011年公司股价表现都很好。接下来,就是大宗商品和基建的冬天了,高端白酒行业也不景气了,五粮液的出厂价和批发价到现在都是倒挂的。


五粮液也换了新的领导,银基过去享受的特别优惠也没有了,变成了一个普通的经销商,这个公司的好日子也就结束了。


老恒和 (2226.HK)

这个浙江湖州的公司主要是生产料酒、酱油和其他调味品。2014年上市,没多久股价就腰斩了。原因很简单,因为投资者调研发现公司在IPO之前突击销售,塞了大概1-2年的货到经销商的仓库里,以达到做大销售额,做高利润率的目的。


经销商为什么要配合公司呢?原因很简单,经销商们在上市前拿了公司的股票,希望通过IPO股票上涨赚钱。一般料酒的保质期是18个月,撑个一年半载的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2014年的投资者已经不是当年的小白兔了,在经历了这么多造假公司之后,公司的伎俩很快就被发现了。


当然这个公司不是完全的fraud,还是有实在业务的,只是当时一时糊涂,聪明反被聪明误。


青蛙王子 (1259.HK)

福建漳州的公司,主要是做儿童护手霜、沐浴露、润肤露之类的,集中在四五线城市销售。


这家公司最大的问题是收入真实性存疑,因为投资者在一二线城市是基本看不到这家公司的产品的,即使在低线城市,它的货架占有率似乎也跟财务报表上的销售规模不匹配。Glaucus就写了个做空报告,说它估计实际销售规模不到财报收入的25%。


反正做空报告出了之后,我在我老家的超市里看到他们家护手霜以1元1支的价格在销售,然后我买了一支......


现在改名叫中国儿童护理,听上去又没有觉得更加dodgy?


To Be Continue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